王敬尧|被遗忘的国酿:潞酒,一部沉浮千年的液态史诗

山西市场网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白酒的浩瀚星空中,茅台、五粮液等品牌如北斗般耀眼,而有一种酒,它承载着炎黄的血脉,见证过盛唐的辉煌,却在历史长河中渐被遗忘。这就是潞酒,一种比汉字历史更为悠久的液体文明,一部沉淀了6500年时光的液态史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谈论白酒文化时,往往陷入对当下市场格局的执迷,却忽略了那些真正贯穿中华文明脉络的活化石。潞酒不是简单的饮品,它是被我们集体记忆遗忘的最大"古董",是等待重新发现的文明密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翻开尘封的历史典籍,潞酒的光芒穿透时光扑面而来。6500年前,当华夏文明还在襁褓中时,潞州地区(今山西长治)的先民已掌握了酿酒技艺。考古发现证实,这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有酒器存在,比传说中的杜康造酒还要早数千年。这种古老的酿造技艺,如同一条隐秘的河流,默默流淌过夏商周三代,滋养着中华文明的成长。到了唐代,潞酒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曾以潞酒宴请父老,这一场景被载入正史,成为潞酒最辉煌的"皇家代言"。宋元明清各代,潞酒作为贡酒频频出现在宫廷宴席上,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的诗篇不胜枚举。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言:"一物之微,而可考时代之风会。"潞酒正是这样的历史见证者,它的兴衰沉浮映照着整个中华文明的起伏变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潞酒的珍贵不仅在于其悠久历史,更在于它保存了近乎绝迹的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化量产白酒不同,传统潞酒遵古法酿造,采用地缸发酵,以当地特有的优质高粱、大麦、豌豆为原料,经过数十道工序,历时至少三年方能成酒。这种工艺保留了唐代陆羽《茶经》中所记载的酿酒技法,堪称活着的酿酒博物馆。已故酿酒大师秦含章曾评价:"潞酒之艺,乃中国白酒之祖。"当代酒业为追求效率普遍改用钢罐发酵、缩短周期,使得白酒同质化严重。而潞酒的古法酿造,保存了中国酒最本真的风味记忆,其文化价值远超商业价值。每一滴潞酒都凝结着数十代酿酒师的智慧结晶,是名副其实的"液体文物"。</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令人唏嘘的是,这颗白酒界的璀璨明珠,在近现代却逐渐黯然失色。清末民初的战乱、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调整、市场经济下的品牌竞争,多重因素使潞酒从国酿沦为地方性产品。与茅台、五粮液等品牌的辉煌相比,潞酒的现状令人扼腕。究其原因,除了历史际遇外,更有文化认知的偏差。我们习惯于将"古董"理解为青铜瓷器,却忽视了像潞酒这样仍在呼吸的活态遗产。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说:"文明如同海洋,表面的浪花易见,深处的潜流难察。"潞酒的困境,折射出我们对自身文明认知的浅表化——追捧浮华的外显符号,却任由真正的文化根基流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潞酒的重生之路,必须始于价值重估。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已将传统工艺、饮食文化纳入保护范畴,如法国勃艮第葡萄酒文化景观就被列为世界遗产。反观中国,我们对白酒文化遗产的认知仍停留在商业层面。潞酒的价值重估需要多维发力:学术层面,应建立中国酿酒工艺谱系,确立潞酒的历史坐标;法律层面,可将传统潞酒酿造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层面,可借鉴苏格兰威士忌产区的经验,打造"潞酒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活态传承。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说过:"文化遗产不是过去的遗存,而是未来的资源。"潞酒正等待这样一场认知革命,从商业产品升华为文明载体。</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站在文明传承的高度审视,潞酒不仅属于山西,更属于整个中华文明。它的复兴将为中国白酒行业提供另一种可能性——从功利性的品牌竞争转向文化性的价值挖掘。当法国人精心守护波尔多葡萄酒的传统,当日本人将清酒技艺视为国宝时,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发现潞酒这样的文明瑰宝?历史学者许倬云曾言:"文化的厚度不在于创新,而在于传承。"潞酒跨越6500年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明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那些被封存在陶坛中的琥珀色液体,不仅酝酿着时间的风味,更沉淀着民族的记忆。潞酒的价值,终将在文化自信的时代得到应有的认识。当有一天,我们能够像欣赏青铜器一样品味一杯潞酒时,那将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场与先民的对话,一次对文明根源的回归。这颗被尘埃暂时掩盖的明珠,终将重新绽放光芒,照亮中国白酒业的文明星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