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后重走“兰——成”光缆施工路

拂晓瞭望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7年来,陇南一直向我招手、一直呼唤着我,我的脑海里曾不止一次回想起1998年在成县、康县火热的光缆施工场景。我忘不了陇南的山山水水 ,那里有我的青春印记,重走光缆施工路成了我心中挥之不去的梦。如今,回陇南第二故乡重温这段青春年华的火热记忆,不断汲取精神之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题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风月不等闲</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奔向陇南</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5月2日中午12:50分,在最终下定决心后,我一个人起身前往陇南。这次陇南之行的行程共3站:第一站,康县平洛镇。1998年5月8日,在第一阶段光缆施工任务结束后,我们炮兵团光缆施工指挥部设在该镇;第二站,成县抛沙镇。1998年4月5日,经过连续6天摩托化行军后,团光缆施工指挥部设在成县抛沙镇甘肃地质勘查106队;第三站,抛沙镇丰泉村。丰泉村位于西狭景区东侧,是我的老连队二营四连第一站宿营地。那时,因宣传工作需要,我常被贺宏全副主任指派回营里收集施工期间营连涌现出的好人好事、经验方法等。有时,搭乘来团指挥部办事的车辆,没有顺路车时,就一个人背上挎包、水壶,扎上腰带,步行四公里走过去。之所以这样安排行程,是因为我对这3个地方十分熟悉。<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为期两个半月的施工中,前二站我们政工组4名同志均在此工作生活过,第三站是原单位二营,我工作中常下去收集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1998年3月31日,我部奉命赴陇南市执行“兰—成”光缆施工任务之初,按照团指挥部安排,由政工组负责做好施工期间宣传及创办《施工快报》。团政治处贺宏全副主任为政工组负责人,刘文明干事(山东人,后任某旅政治部主任)具体带领一营祝文才(湖南人,提干后任炮兵团副政委)、二营我(陕西户县人)、三营成双喜(湖北麻城人)开展工作。施工期间,我们政工组随团指挥部同步转点、宿营。</p><p class="ql-block"> 导航显示:第一站从西安到达康县平洛镇共410公里,行程6个半小时,约晚上7点到达。行程既定,怀着归心似箭的心情,我在高速路上一路疾驰,向西挺进。途经兴平、眉县、过宝鸡南、凤县、两当,直到车辆驶入平洛高速口。驶进平洛茶马古镇时,望着熟悉的山水、熟悉的街道,我的眼睛不由湿润了,情不自禁的朝车窗外喊了一声:</p><p class="ql-block"> “陇南,我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998年4月,随队执行光缆施工时时,曾在这里的第二间柴房里睡过一个多月。当时打着地铺,地上铺些玉米杆和杂草。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被褥里有许多跳蚤跳来跳去,我还很有兴致的捉跳蚤,眼瞅着老鼠蹿上蹿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br></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p> 与张大伯、大妈合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二)难忘平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洛的山水向我招手。这一刻,我真切地感到,身体内有股喷张的血脉在暗兀涌动着,以至于我激动不已。是的,尽管时间已经过去27年,可是那些过往的记忆似乎就在我的眼前,很直观地、清晰的不断闪现着。在精神家园的世界里,我甚至于把这次回陇南、重走光缆施工路,视做一种寻踪的赓续与传承。是的,1998年光缆施工意义重大,它是新千年前夕,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我们服从服务大局、听从使命召唤的一个具体体现。我们挥师千里,从河西走廊西端,来到陇南市执行“兰—成”国防光缆施工任务,它是我们磨炼意志的极好机会,是我们争当跨世纪有为军人的一个重要体现。</p><p class="ql-block"> 车辆停在古镇的老街道边后,我径直来到原平洛中学门口。1998年6月,我们政工组在学校放忙假后,曾搬到二楼住过10来天,这所废弃的学校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已搬迁,原来的围墙已拆,现变成了一个开放式的车场,旁边的沿街摆着几个水果摊、烤肉摊。转过身时,我一眼就看见学校对面商店里的张伯伯和大妈。走到商店,我喊了声:“伯伯、大妈。”两位老人一愣:“你是?”我说:“伯伯,我是当年的解放军,1998年5月我们团首长住在咱后院朝东的二楼,我是当年的小杨,常过来取资料。您还有印象吗?”说着,我拿出1998年时我的照片,伯伯、大妈看了看照片,又看看我,兴奋地说:“知道,知道。”两位老人显得有些激动,十分关切地询问着我现在的家庭、工作,我一一做答。提起1998年光缆施工时的那段往事,张伯伯、大妈很高兴。当时,我们炮兵团光缆施工指挥部领导住在他家二楼。他对梁宗建团长、刘威副团长、刘副政委、贺宏全副主任还有记忆。我因为常过去取资料,一来一去,和张大伯、大妈也就熟悉了。今天一见,82岁的张大伯、76岁的大妈高兴的带着我参观家里二楼,介绍着这些年来的变化。我在百度上找到了时任梁宗建团长的照片给张大伯看,大伯仔细端祥着,突然间若有所思:“啊,就是这个团长,高高的个子,人很热情。好得很。”张大伯是位退休教师,听着他熟悉的平洛方言,我的眼底顿时热热的。大伯又说起刘威副团长,身材高大,有些胖,还有刘副政委、贺宏全副主任戴着眼镜。张兆西大伯不急不慢娓娓道来,毫不吝惜他对我们的那份感情!</p><p class="ql-block"> 陇南的父老乡亲有火一样的热情。张大伯拉着我让我坐,大妈拧开商店货架上的一瓶纯净水递给我。说到古镇西边200余米,我们政工组前期的另一个宿营点时,76岁的大妈坚持亲自带着我去看看。盛情难却之下我和大妈同行。下陡坡时我扶着大妈,在身旁嘱她走慢些。又绕过一段坡道,我看见当年那棵我每次下坡时需扶着走过的老柿树。27年过去老柿树长高长粗了,更加枝繁叶茂。旁边,当年居住的土坯房还在静静的守候着我的到来。看着眼前的一切,我又一次想起很多,1998年我们政工组4名同志,在第二间柴房里睡过二十多天。那时,我们打着地铺,地上随便铺些玉米杆和杂草,再铺上雨衣、被褥。平洛山区小镇经常下雨,阴暗潮湿的环境易滋生跳蚤。被褥里常有许多跳蚤跳来跳去,那时我还很有兴致的捉跳蚤。如今27年过去了,望着眼前陈年的土坯房、斑驳的墙壁,老旧的屋檐,长长的蛛网,半人高的杂草,点点滴滴皆是回忆啊…</p><p class="ql-block"> 向北行走六十余步,来到平洛河边。裸露的巨石横在河道内,河水绕过石头,哗哗的流淌着,一路向东而去。河对岸的槐花,一片又一片簇拥在枝头,空气中沁满着甜甜的槐花香气,让人弥醉。来到杨大妈家门口时,大妈正在院内打扫卫生,望着似曾熟悉的身影,让我又是一阵激动。“大妈,我是1998年住在咱家对面的解放军,您还有印象吗?”大妈看过我当年的照片,又打量着眼前的我,激动的说:“孩子,你回来了。” 27年过去了,原来老大妈也牵挂着我们,大妈的话语让我感动。正说话时,大妈接到二女儿的电话。大妈在电话里告知在兰州的二女儿:“1998年住在咱家的解放军从西安到咱家来了…”我接过电话,与她的女儿说起过往。记得那年五月的一个周末,这个姐姐从兰州回来看望父母。电话里,这个姐姐特别热情,很开心的与我交谈…</p><p class="ql-block"> 晚上八点左右,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平洛街道边的商铺前聚着几个老人,我和大妈走过去,与老人们说起光缆施工的事情。厚重、质实的乡亲们直说:“那时,你们还小,在山上干活那么苦,看着心疼”。瞬间让人泪目啊,我的父老乡亲们!</p><p class="ql-block"> 辞别张大伯、大妈,夜宿平洛镇一家民宿。夜里,我又一次想起当年住在我旁边第一间毛坯房里的三个中学生。三个小男孩在不足6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摆着二张用砖支起的木床,靠床边东北角垒着一个土锅头。做饭时,他们一个做了一个再去做,轮流着在小锅里下挂面。看着他们被柴火熏的眼泪都快流出来的场景,我不解的问:“你们可以合起来一块做饭呀!”男孩们没有言语。谈及未来时,沉默半天的小男孩们告诉我:“长大了想当解放军!”我说:“好,有志气,有目标。”这一幕,至此一直印在我的脑海。</p><p class="ql-block"> 5月3日一早,我推开窗户望着窗外的平洛河,沉默良久。再次来到浮桥上看着锈迹斑斑的缆绳,我的心里有着时过境迁的感觉。约摸一刻钟过,桥上陆续有了行人,街道也变得热闹了起来,看着逢三、六、九日赶集的乡亲们,听着贩夫走卒的叫卖声,我似乎看到一束希望之光!恰似这晨时的平洛河,留给我许多的暇想和记忆。那是1998年5月中旬的一天,大雨过后的平洛河水暴涨。这天中午,贺副主任带我去二营施工段对面山里部置会场,过平洛河时我们2人卷起裤腿,手牵着手过河。脚下混浊的泥水不时冲过膝盖裤腿处。行至河中间时,尽管很小心,我还是一脚踩到暗沟里。这时,贺副主任从后面紧紧拉住我,努力用双手把我拽回来。事后,他打趣说:“小杨,咱俩是有福人。这回太险了,我差点被你也带下去…”听后,我激动的差点落泪。</p><p class="ql-block"> 上午10:10分,我驾车来到位于望关二营当年的一段光缆施工点,并在当地一位大哥的热心指引下,爬到半山腰上,顺着绕行的缆沟一路前行走。1998年施工期间,官兵们在时间紧,施工难度大,生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高山峡谷,悬崖峭壁斗顽石、战沙砾,开山放炮,凿石开炮,把满腔热血都洒在“兰—成”施工线上。小川河截流时因连日阴雨,水流湍急,连队官兵发扬敢打硬拼精神,党员冲峰在前,集思广议,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根据水情地势选好截流位置;二是水流急时先准备好装满泥土的草袋,然后再截流;三是水流急且大时用木桩、铁丝、树枝等作防护网,用草袋筑堤,防止决口;四是将导流渠挖深、挖宽。方法得当,截流、破堤、挖沟、破路等任务进展顺利…</p><p class="ql-block"> 我久久的伫立在缆沟界桩前,眺望着远方绵延不绝的山脉。“不当老板来当兵,不进舞厅钻山林…”一首《新世纪的中国兵》,当年曾在工地上被唱得红红火火。眼前的界桩碑号,数经雨雪风霜,已然看不清字迹,但是27年前施工期间的这些往事宛如昨日,把我弄的心情莫名的心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杨大妈激动的说:“孩子,你回来了!”</span></p> 平洛连接河两岸的浮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三)抛沙记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5月3日中午,驱车50余公里来到第二站成县抛沙镇。在街边餐馆就餐时我要了一份7块钱的牛肉面、一个1.5元的卤鸡蛋、一瓶2.5元的西安冰峰。抛沙这边的物价相比西安,能实惠些。</p><p class="ql-block"> 穿过抛沙镇,来到熟悉的甘肃地质106队。 1998年4月5日中午,是我部奉命执行“兰成”光缆施工任务到达甘肃成县的日子。这天中午,我们团指挥部入住抛沙镇甘肃地质勘察106地质队驻地。刚到宿营地,在刘文明干事的带领下,我们三名政工组的同志迅速打扫卫生,张贴标语、悬挂条幅、手刻腊纸赶制施工快报。部队进驻106队期间,得到该队领导、职工和家属的关心与厚爱。记得106队有一位已七十多岁的王奶奶,看到战士睡在地板上非常潮湿时,从自己家里给官兵送来了几床毛毡,106队院内的职工家属们看到了,也纷纷从家里拿来毛毡、褥子,不到一天时间就自发地捐献毛毡,褥子达166条。同时,还为我们解决了用电,用水,收看电视等实际困难。团指挥部、修理连和汽车队在进驻106队后,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各单位主动为106队打扫办公楼和院内卫生,清运了沉积多年的垃圾,团卫生队义务为职工家属诊治30多人次。通信股长刘锋军主动为106队维修了电台,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我军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p><p class="ql-block"> 下午13:50分,我来到抛沙镇西侧目的地第三站的丰泉村。先后走访了三户人家,乡亲们一听当年光缆施工的解放军回来了,一起围过来诉说当年的往事。我拿着《施工快报》,与乡亲们分享当年施工、捐款、修路、打扫卫生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 1998年4月5日至4月28日,二营官兵在进驻丰泉村期间,发扬善啃硬骨头的精神,开山放炮,排除顽石,以开挖缆沟,放缆、回填7公里的战绩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施工任务。他们利用施工间隙,积极主动为驻地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自进驻该村20余天时间里,他们为村修简易公路,扑灭大火2次。挽回经济损失2万余元,为丰泉小学捐款527.6元,使5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以实际行动赢得了驻地群众的高度赞扬。当他们完成任务转点时,抛沙镇政府的领导和民兵连专程赶来为官兵列队送行,丰泉村的群众早早就站立在村口,燃起鞭炮、来送行子弟兵。一位村民还制作了“一帆风顺”的牌匾,赠送给二营官兵。这一幕幕场面,真是感人肺腑,使人潸然泪下…</p> 1998年在此居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四)希望之光</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陇南的2天半时间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陇南的父老乡亲对部队1998年光缆施工同样津津乐道,带着我看光缆沟经过的路线、介绍着当地的变迁、拉着我在家喝水,直说:“解放军们把苦吃了!”康县平洛村的老大妈看着照片中的我,又看看眼前的我,难以置信地说:“孩子,当时你就是这样子,年龄还小得很…”</span></p><p class="ql-block"> 陇南之行的视频、图片在某音平台发出后,当地十多名群众留言,向我们不辞劳苦、永肩重任的施工行动表示致敬。其中,当年的中小学生先后留言:</p><p class="ql-block"> “你们那时候在丰泉村的双柏树庙里住着,记得我去玩的时候,一位兵哥哥还分他的饼给我吃,当时胆小没敢接。”</p><p class="ql-block"> “我1994年的,小时候模糊记得吃过解放军叔叔的包子。”</p><p class="ql-block"> “我还吃过你们的包子,你们给学校捐款,打扫卫生…”</p><p class="ql-block"> 一位90后问:“该怎么称呼你?”我说:"放在当年你得喊解放军叔叔。现在长大了,就叫哥吧"…</p><p class="ql-block">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深情一家亲。施工部队扎实做好宣传工作,积极为驻地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以行动赢得群众大力支持,他们纷纷往工地上送热水、送熟鸡蛋,送鞋垫,修工具、腾住房、接电灯,为转场分队送行,极大地鼓舞了官兵施工斗志…</p><p class="ql-block"> 此次陇南之行,无论是走访陇南的父老乡亲、还是重走光缆施工一线,都让我倍受鼓舞。陇南之行,对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次精神洗礼,更是汲</span>取精神之氧的源泉。补足阳光之钙,才能强健筋骨。我以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