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韩城访史圣

三叶草

<p class="ql-block"> 走进韩城访史圣</p><p class="ql-block"> 张福顺</p><p class="ql-block">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千古名言,曾被毛泽东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可见司马迁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司马迁因《史记》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成就而被称为史圣,更因毛泽东主席的推崇而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  陕西韩城是司马迁故里,司马迁祠就座落在韩城芝川镇南边的高坡上。暮春的一天,我来到韩城,进一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故事和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少时勤奋读书,博学多才。曾任郎中之职,随汉武帝出巡西北,也曾奉命出使西南。父死后,循遗职任太史令,专司修史。后因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一事谏言为李陵辩护,惹怒了汉武帝,被处以极严厉且极具侮辱性的宫刑。司马迁在遭受身体与精神巨大痛苦的情况下,仍不忘先父嘱托和社会责任,忍辱负重,坚持写完了“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一言”的纪传体通史《史记》。</p> <p class="ql-block">  来到司马迁祠园,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宽广的祭祀广场,司马迁铜像耸立在广场中央。铜像高十二米,寓意《史记》中的十二本纪;重二十六吨,合五十二万两,寓意《史记》五十二万字。塑像韵形兼备,气满神真,表现了司马迁刚正不阿、幽而发愤、秉笔直书的精神和气节。祠园内有一条祭祀大道,依据《史记》十二本纪而修建的雕塑景观园排列在大道两侧,分为五帝文化、夏文化、殷文化、周文化、秦文化、吕后文化、楚汉文化、文景之治文化、武帝文化等,以直观明了的石雕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各部分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贯通。人们游览其间,仿佛徜徉在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p> <p class="ql-block">  穿过祭祀大道,有一条小河,古称陶渠水,因汉武帝在此採得灵芝草而改名芝水。跨河有一拱桥,其名“芝秀桥”,为杨虎城将军一九三六年所建,并亲笔题名。过了桥有一座古牌坊,上书“汉太史司马祠”。沿着徒峭的古石板路和九十九级台阶继续逐级向上,高台上有一座三开间大门,额题“汉太史司马迁祠墓”。据介绍,此大门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从韩城古城东寺迁移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  沿路共有四个高台,每个高台都有一个木牌坊。最顶端是司马迁墓。其祠院内古柏参天,青烟缭绕。周围有六十多座石碑,多为历代重修的记事铭文和文人墨客的吊咏石刻。坐西面东有三间献殿和三间寑殿,寑殿中供奉着司马迁塑像,司马迁身着红袍,长须飘然,双目平视,神态坦然,游客到此,无不肃然起敬。司马迁墓在祠院中尖,为砖砌圆形。此墓始建于西晋,元代重建时,元世祖忽必烈认为,《史记》对匈奴历史有着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民族大融合的观点符合元代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于是令将司马迁墓建为蒙古包式的圆形。眼前的司马迁墓上有一古柏,枝干苍劲有力,盘如蛟龙。墓前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迁墓”,为清乾隆年间当地官员所书。</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一生经历惨痛,却理想高远。他少年随父亲司马谈学习,立志撰写一部留传后世的历史文献。为此他师从董仲舒研习《春秋》,并向孔安国请教《尚书》,二十岁起游览长江黄河流域,考察古迹名胜,广泛采集资料,博览群书典籍,为撰写《史记》搜集素材。但司马迁宏图未展,先遭厄运。因据理力争,秉书直言,引起龙颜大怒而获重刑。此时正值《史记》创作中。在功业未就、生死两难之际,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等先贤励志故事给了他勇气和力量。“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戳,岂有悔哉!”他决心以文王、仲尼等先贤为榜样,毅然选择忍辱负重,奋力前行,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千古壮举,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不朽遗产。司马迁的宏图大志和不屈不挠精神充分展现在他的《报任安书》一文中。</p> <p class="ql-block">  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历史因《史记》而得以传世,司马迁也因编撰《史记》而流芳千古。司马迁舍生忘死、锲而不舍、顽强奋斗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华夏史笔唯司马,关中文物最韩城”。如今,这个曾经诞生史圣司马迁的地方,这个高岗上的司马祠,已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符号和旅游热门景点,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距此不远,一座规模更加宏大的“史记城”正在建设中。司马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将得以更好的发扬和传承。</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