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洋绝句十二法之十一法

一品兰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十一法了。先复习一下前一讲的第十法: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注意哦,和一般的归到诗人身上不同的是,必须是诗人的追忆往昔,这一点需要强调。好,我们先看看第十一法的定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十一:前三句皆为烘托铺垫,结句归结于自身,笔力沉雄清健。这一手法通过前三句的景物或情境描写,为最后一句的情感抒发或自我表达营造氛围,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看到了吧,为何我要强调回顾一下第十法?因为十一法与第十法非常类似,唯一的不同是,十一法不需要追忆往昔,其它布局章法完全一样。而今天的第十一法特点是,归结到自身,但更要求是笔力沉雄、清健。如何做的笔力沉雄清健?还是先认真看看例诗,看看王渔洋如何做的:</p> <p class="ql-block">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二</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祯</p><p class="ql-block">长江如练布颿轻,千里山连建业城。</p><p class="ql-block">草长莺啼花满树,江邨风物过清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作于初下扬州不久,诗人两次经过仪征赴金陵,一次是在秋八月,另一次是在次年的春三月。其一,我们在第十五讲(渔洋第5法)里学过,是比较两次经历的不同感受。这首诗写于第二次经过时,逢清明时节。青山,在这里是地名,山位于今江苏仪征西南,南临扬子江,因山色常青而得名。建业城,即金陵城,今日之南京。颿(fan),同帆。邨(cūn ),同屯,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江如练布颿轻,千里山连建业城。</p><p class="ql-block">起承两句写景,长江如练,化用谢眺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意思是,长江远观如一条漂洗过的白色绸缎,而船帆是轻的。这里的轻,自然是指船轻快如飞,这个句子是典型的双主谓结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次句景承,说,千里的山峦,连着远方的建业城。注意这里前四是3:1句式,千里山一顿,接连字。第三句把视角转到了长江两岸,草长莺啼花满树,这里一个七言句包涵了三个物象,草,莺,花,组成了一个三主谓的结构,显得非常丰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意,前三句都是用舟行时的所见景来作铺陈的,尾句归结到自身,江邨风物过清明。自己在这一片美好的春景,江村的风物里,度过了今年的清明时节。江邨风物过清明。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尾句是景结,其实不是,过清明者,乃是诗人自身,为何徐晋如先生认为这样的结,笔力沉雄清健呢?</p><p class="ql-block"> 这个句子其实化用的吴文英的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意思是,自己是在听着风,听着雨的过程中度过的清明节气。这里,王渔洋稍作改动,说自己在渡船中,面对着两岸的景色风物,度过的清明。其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所以笔力雄健。这是我们需要认真体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另外这首王渔洋的第三句,草长莺啼,非常漂亮,后来的高鼎化用了这个句子,写成了著名的七绝《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因为这首诗太有名,人们记得了高鼎的句子了,王渔洋的反而没人听说过。再看一首例诗:</p> <p class="ql-block">大风渡江三首之一</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祯</p><p class="ql-block">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p><p class="ql-block">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顺治十八年(1661年)春,王渔洋从江宁(南京)返回扬州途中所作。当时正值大风,诗中描写了风中行船所见到的景物。凿:雕琢之意。翠:绿。指树木在春天一片绿色。丹:红。指春花烂漫。杳霭:暮色。杳,日落在木下,天色昏暗;霭,云气。银涛雪浪:长江上大风掀起的波浪像雪一样白。</p><p class="ql-block">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p><p class="ql-block"> 起承两句写渡江时所见景,首句点出季节,从远景落笔,来烘托渡江主题。以“凿翠流丹”写此时的春,凿翠的凿字属于炼字,非常传神,意思是两岸的青翠,是凿出来的;流丹,则指两岸的红花,随着船行,似乎在流动一般。“杳”烘托暮字;次句从视听的角度状渡江之感:有银色的波涛,雪一般的浪花,潺潺的流水急速的流淌。两句景写的十分的有动感哦。</p><p class="ql-block">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p><p class="ql-block"> 第三句把目光落到船上,从仰视的角度写近景,继续表达渡江主题。船上的白矾,犹如一只飞鸟,飞奔而过。前三句是从远、中、近三个层次来描写,其实是为合句做好充分的烘托。合句归结到了自身,我正悠闲地躺在船上欣赏着两岸的青山。这又回应了首句两岸的“凿翠流丹杳霭间”,首尾相扣的手法。</p><p class="ql-block"> 这首例诗,前三句在写景的时候,融合了作者的心境与视觉、听觉:“凿翠流丹”,深化了春时的绿树红花所感;“银涛雪浪”,以比喻的手法,把汹涌的浪涛提升了一层;帆如飞鸟,出自诗人的联想,视觉、听觉的交汇。这样的写法,已经不是单纯的景写,而是表达了闲逸、惬意。此诗还充分运用了烘托,也正是渔洋绝法十一的要点。烘托,一种绘画技巧,使物象明显突出,从侧面渲染来突出主要写作对象。诗中不见一个风字,却用银涛雪浪、水流声急,和帆飞如鸟,把风的状态表露了出来。再看一首:</p> <p class="ql-block">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 其二</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祯</p><p class="ql-block">三月嬉春射雉城,钵池新水縠纹生。</p><p class="ql-block">紫云低唱灵雏拍,爱忍春寒坐到明。</p><p class="ql-block"> 题目中的花朝,一般指百花盛开的春晨,亦泛指大好春光,或指花朝节。但这首诗题目里的花朝道中,又更像是一条道路的名字。因在道中所见之美景而有所感,所以写下了两首诗,送给自己的朋友陈其年。</p><p class="ql-block">三月嬉春射雉城,钵池新水縠纹生。</p><p class="ql-block"> 起承两句写景,叙事,其实是状自己道中所见。嬉春,是指游乐于春光之中。射雉,指射猎野鸡,是古代的一种田猎活动。射雉城,应该是在淮安的一处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小城。钵池,指钵池山,在淮安市水渡口附近,因水而生灵。钵池山 “盘纾凹曲,形若钵盂”,所以,人们称其为钵池山,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传说周公子乔曾在此炼丹。</p><p class="ql-block">紫云低唱灵雏拍,爱忍春寒坐到明。</p><p class="ql-block"> 第三句一笔宕开,说此地的紫云都低声唱着灵雏的节拍;紫云,紫色云。古以为祥瑞之兆。灵雏,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前三句皆为铺陈,首句说三月里的射雉城,处处是踏春之人,静静的钵池山边的春水,微波暗生,天上的紫云伴着神鸟的低唱,春景美极了;爱忍春寒坐到明。尾句归结到自身,我在这样的夜晚,静静的观赏着,直到天明。</p><p class="ql-block"> 尾句的主语自然是作者自己,自己喜欢这里的景色声调,因为太喜欢了,所以宁可忍着春寒,一直坐到了天明。爱,自然是怜爱,因爱故能忍春寒,主语,这个句法非常奇特,是一三结构:爱、忍春寒;坐到明。主语省略,坐是谓语,到明,是补语。尾句的表达非常雄健,因为是通过一个动作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意在言外。下面再看一下其三:</p> <p class="ql-block">夹江道中二首之一</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祯</p><p class="ql-block">沈黎东上古犍为,红树苍藤竹亚枝。</p><p class="ql-block">骑马青衣江畔路,一天风雨望峨眉。</p><p class="ql-block"> 这是王世祯于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经过夹江到嘉州 (乐山) 时在嘉阳驿路上所吟写的诗句。夹江:即今四川省夹江县。位于沉黎(今雅安)和古犍为(今乐山)之间。县城在青衣江边,因城西北有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胜景而得名。沉黎:西汉时设置的郡,辖今雅安的大部分地区。沉黎在嘉定府(今乐山)西南,故云“东上”。</p><p class="ql-block"> 古犍为:犍为县隶属四川省乐山市,是乐山市第一大县。西汉设置犍为郡,辖地在今川西南及贵州北部,至今已有1400多年。嘉州曾一度改名为犍为郡。竹亚枝:“亚”同“压”。形容竹叶茂盛使竹枝低垂迭压状。青衣江畔路:又名嘉阳驿路,东起嘉州,西到雅州 (今雅安市)。青衣江距峨眉山最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黎东上古犍为,红树苍藤竹亚枝。</p><p class="ql-block"> 首句点题,从沉黎出发,经过夹江往犍为;次句细写路上所见,红树,即秋时的枫树,还有苍桑的藤曼,以及枝头低压的竹林。景色非常不错。</p><p class="ql-block">骑马青衣江畔路,一天风雨望峨眉。</p><p class="ql-block"> 第三句交代出行的方式:骑着马沿着青衣江畔走。第四句字面上写的是赶路时天气不好,一天都是风雨交加,但是却用一望字,归结到自身。这首诗在布局上也是前三句是为合句作铺陈。一天风雨望峨眉。为何也是雄健的呢,因为诗句里包涵了不尽之意,蛾眉风光本是天下闻名的,自己在这里工作之余,应该经常沿江骑马闲步,一般思乡,常以此地的景物来消遣愁绪,一句中包涵了很多未全盘说出的意思。诗的尾结,就是要的这种风格。</p> <p class="ql-block">一、基本特征</p><p class="ql-block">1. 结构特点:</p><p class="ql-block">前三句集中笔墨描写当前景物或事件</p><p class="ql-block">第四句突然转向诗人自身感受或回忆,形成"客观描写-主观抒发"的转折结构</p><p class="ql-block">2. 时空处理:</p><p class="ql-block">空间:前三句往往在同一空间展开</p><p class="ql-block">时间:由当下突然转入回忆或感慨</p><p class="ql-block">3. 情感表达:</p><p class="ql-block"> 含蓄蕴藉,点到即止</p><p class="ql-block"> 通过意象暗示而非直抒胸臆</p><p class="ql-block">二、具体技法</p><p class="ql-block">1. 意象选择:</p><p class="ql-block"> 前三句多选用具有时间暗示性的意象(如落日、秋叶、暮钟等)</p><p class="ql-block"> 第四句常用"记得""犹忆""曾"等时间性词语</p><p class="ql-block">2. 句法安排:</p><p class="ql-block"> 前三句多用白描手法</p><p class="ql-block"> 第四句常用倒装或省略句式增强余韵</p><p class="ql-block">3. 声律配合:</p><p class="ql-block"> 平仄安排上,第四句常通过拗救制造顿挫感</p><p class="ql-block"> 韵脚选择上,多用开口韵增强悠远之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核心技巧</p><p class="ql-block">1. 选材:多选取自然景物(如江景、山色、风雨)或节令变迁(如清明、花朝)作为前三句的描写对象。 </p><p class="ql-block">2. 情感升华:结句需自然过渡到个人感受,避免生硬转折,如“卧看”“望”“忍”等动词的巧妙运用。 </p><p class="ql-block">3. 语言锤炼:注重炼字(如“凿翠”“流丹”)和通感修辞(如“银涛雪浪”兼具视觉与听觉)。 </p><p class="ql-block"> 这些诗作均体现了渔洋第十一法“以景衬情,结句点睛”的特点,适合表达深沉或高远的情志。</p><p class="ql-block">四、创作要点</p><p class="ql-block">1. 避免直露:</p><p class="ql-block"> 第四句的抒情要含蓄</p><p class="ql-block"> 避免使用"愁""悲"等直白字眼</p><p class="ql-block">2. 注意铺垫:</p><p class="ql-block"> 前三句要为第四句转折做好意象准备</p><p class="ql-block"> 景物描写要蕴含情感指向</p><p class="ql-block">3. 控制节奏:</p><p class="ql-block"> 前三句宜平稳流畅</p><p class="ql-block"> 第四句可适当变化节奏</p><p class="ql-block">五、常见误区</p><p class="ql-block">1. 转折生硬:</p><p class="ql-block"> 第四句与前三句缺乏内在联系</p><p class="ql-block">2. 时空混乱:</p><p class="ql-block"> 时间转换不符合逻辑</p><p class="ql-block">3. 抒情过度:</p><p class="ql-block"> 第四句感情表达过于直白强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面来看看唐人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p><p class="ql-block">唐·柳宗元 押阳韵</p><p class="ql-block">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p><p class="ql-block">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p><p class="ql-block"> 这首七绝首句:海畔尖山似剑芒,既道出了桂林山的秀丽,又为下句的“秋来处处割愁肠”,作了有力的铺垫。次句在承接首句上又进一步丰富了主题。绝句的三、四句艺术地运用了佛教中化身的说法,虚化地伸展了自己在诗中的感情:倘若自己能化身为千万个柳宗元,就可以站在千万个峰头上远眺自己的帮乡了。</p><p class="ql-block"> 诗人把思念故乡、思念亲友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注意,前三句都是为尾句作烘托用的,但一二句在铺陈山之多,峰之利,愁肠在次句已经托出,是为三四句作引导的;三四句是流水,前分句为假设条件,尾句归结到自身,愿望自然是思乡,但不是直接道出,而是从叙事中间接表达的。</p><p class="ql-block"> 三四句是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这在唐人绝句中是不多见的。但南宋诗人陆游却非常巧妙的化用了这首的意境,写出自己对梅花的喜爱: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梅花绝句六首 其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来看另一首:</p><p class="ql-block">赠项斯</p><p class="ql-block">唐·杨敬之 </p><p class="ql-block">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p><p class="ql-block">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p><p class="ql-block"> 杨敬之的诗,《全唐诗》仅存二首,其中这一首极为后世传诵,并且因为众口争传,逐渐形成人们常用的“说项”这个典故。杨敬之在当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而这首诗却真心实意地推荐了一个“未为闻人”的才识之士。他虚怀若谷,善于发掘人才;得知之后,既“不藏人善”,且又“到处”“逢人”为之揄扬,完满地表现出了一种高尚的品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p><p class="ql-block"> 首句是衬垫之笔,也点出作者之知道项斯,是从得见其诗开始的;赏识项斯,又是从觉得其诗之好开始的。次句进一步写见到了本人以后,惊叹他“标格过于诗”,心中更为悦服。对项斯标格之好,诗不直写,却先提一句“诗好”,然后说“标格过于诗”,则其标格之好自不待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p><p class="ql-block"> 三四句进入主题,是自己平生不会故意去藏他人之善,所以处处逢人便要去推荐夸赞这位项斯了。句子直白坦率,与诗人的身分也很贴切。世间自有见人之善而不以为善的,也有见人之善而匿之于心,缄口不言,唯恐己名为其所掩的;诗人于此则都“不解”,即不会那样做,其胸襟度量之超出常人可见。他不只“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直以高屋建瓴之势,震动世间一切持枉道、怀忌心的小人。</p><p class="ql-block">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所表现的感情高尚美好。可惜,刘禹锡对项斯也好,杨敬之也好,都不喜欢,尤其不喜欢项斯的诗。当然这个不重要,我们学的是杨的这种精神。诗也是前三句都是为尾句作铺陈的,尾句归结到自身,而且也是以叙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p> <p class="ql-block">渔洋法十二的诗还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州绝句》</p><p class="ql-block">王士祯</p><p class="ql-block">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p><p class="ql-block">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p><p class="ql-block">前三句写江村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句"卖鲈鱼"暗含诗人对渔家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代创作示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镇夜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桥流水月光寒,老巷深更灯火残。</p><p class="ql-block">商铺旗风摇旧影,忽思儿时麦芽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三句写古镇夜景</p><p class="ql-block"> 第四句转入童年回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掌握渔洋十一法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客观描写"与"主观抒发"的转换关系,通过精心的意象选择和句式安排,在短小的绝句中营造出悠远的意境。这种写法特别适合表现怀旧、感时等主题,能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