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6px;">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心情是沉重的。因为这种披着孝道外衣的伪孝道,在我们的周围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而且还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或推崇。在很久以前,我就想写这么一篇短文,但苦于没找到一个合适的题目和没有一个合适的契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6px;"><br></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6px;">上周三,听东莞电台的小野读书栏目,讲到一个故事,是一对父女的对话:爸爸,早就叫你做菜时少放盐,少放盐!你不知道你血压高吗?少放盐!爸爸唯唯诺诺地说:你妈妈胃口不好,她习惯重口味,我想让她多吃点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6px;"><br></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6px;">本周末,是母亲节。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样一个契机,于是趁此机会把心里想要说的话说出来,也算是寄托对母亲的一缕哀思。</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6px;"><br></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6px;">孝道在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话题。元代郭居敬编录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简称《二十四孝》),收录了我国从上古时期虞舜“孝感动天”到宋朝周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其时间跨度超过三千年,至今仍被用作教育后代的范本。</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6px;"><br></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6px;">孝道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可一概而论。正像《二十四孝》中收录的一样,戏彩娱亲是孝,卧冰求鲤是孝,恣蚊饱血是孝,埋儿奉母也是孝。窃以为,二十四孝中,大多数是值得推崇的,但也有一些是值得商榷的。你比如说,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晋朝杨香“扼虎救父”以及宋朝黄庭坚“涤亲溺器”,就是到了现时代也有其积极意义,试想,老虎要伤害你的父母,你能不挺身相救吗?你为父母倒倒便桶顺便洗洗又有何不可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图片来自网络 但有一些所谓的“孝”,我不敢苟同。比如《二十四孝》中,晋代郭巨“埋儿奉母”就是一个典型的伪孝例子。为了节省粮食让母亲吃饱,与妻子商量着要将自己的儿子埋掉。所幸在挖坑时挖出了黄金,这个孩儿才幸免于难。试想,母亲知道他们的行为后心里会安吗?如果确实需要减少人口来节省粮食,那你自己为什么不去死?也许有人会说,自己死了谁来供养母亲?那你夫妻二人死一个总还是可以的吧。我以为,这种孝,不孝也罢。<br><br>古代的伪孝道,我们姑且不论,毕竟有时代的局限性,这种伪孝道的产生也有当时的政治基础和社会背景。看看现时代,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与古代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古代的部分孝道形式在当今时代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种“戏彩娱亲”、“百里负米”、“扇枕温衾”之孝早已一去不复返了。<br><br>那么,新时代有没有伪孝道呢?窃以为,不但有,而且还不少。<br><br>我们经常听到说, “某某儿子真孝顺”:他父亲喜欢喝点酒,但因为血压有点高,他儿子把家里酒都藏起来不让父亲喝,他父亲想去外面看看,儿子硬是不让他去,怕父亲出危险。还有,某某的血脂偏高,医生交待要少吃肥肉、内脏等,女儿把他夹到碗里的猪蹄夹走了。如果是你,你会对这样的儿女树起大拇指吗?<br><br>以文章开头所述事例为例,你虽然是关心父亲的身体,但你不知道或者说你根本不想知道父亲做菜时为什么要多放盐的原因,而且你在说这话时能做到和颜悦色吗?<br><br>上述儿女看起来是对父母亲好,对他们的身体负责,殊不知,父母年纪大了,有些兴趣爱好已经跟随他们几十年,早已植入骨髓,你打着“孝道”的旗号而剥夺他们这一点点可怜的爱好或习惯,他们的心里会舒畅吗?<br><br>我们常说,快乐就好。老人的一些合理(可能你认为是不合理或出格的)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他们会快乐吗?换做是你,你会快乐吗?<br><br>我还听说过这样一个事。儿子在城里买了房子,把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父亲接来城里享福。这本是一件很好的事,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孝道之心。虽然儿子儿媳对父亲照顾有加,但老父亲日夜思念农村的老友和菜园,吵着要回农村。儿子认为父亲回去不如在城里舒服,生活也没人照料,就是不送他回去。结果老父亲不久就郁郁而终。其实,儿子如果随了父亲的愿,老父亲也不至于去世得这么早。老父亲死后,儿子再后悔也于事无补。<br><br>从表面上看,儿子儿媳非常孝道,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父亲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是好心没有好报。<br><br><br> 图片来自网络 我之所以说这些孝道是伪孝道,是为了区别于不孝道,伪孝道是披着孝道的外衣而行了不孝道之事。就行孝者的主观动机而言,虽然出于善意,却导致错误结果的发生。从受孝者的客观角度来说,所得到的正好与行孝者主观愿望相反。一般地说,人老了,大多数在子女面前都变得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惹得子女不高兴。所以,对这些伪孝道,绝大多数受孝者都不会强烈反对,正因为这样,才误导了行孝者。从社会学角度看,这种认知偏差客观上助长了伪孝道的滋生与延续。当然我不能说,这是受孝者咎由自取,但至少受孝者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br><br>其实,做父母长辈的,是可以改变这种伪孝道的,你只要把你的真实想法和要求对子女们明说,不要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做子女的一般都能理解。只要你的要求合理,只管理直气壮地说。<br><br>我国除《二十四孝》外,还有一本更早更全的书,那就是先秦时期的《孝经》。这本书的作者至今存在争议,一说是孔子所著,证据是里面记述了孔子很多的原话。另一种说法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著,其中通过曾参与孔子的问答形式阐述孝道,曾子和其弟子整理成书。此书开明宗义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br><br>仅以此文献给母亲节,愿天下所有母亲快乐。让孝道回归本真,让亲情自然流露。<br>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