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办公室里讨论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学习能力太差”。精心设计的教学思路,在课堂上却收效甚微,讲过的知识点转眼就忘,复杂的解题步骤总让孩子们频频卡壳。大家围坐在一起,无奈感慨:“同样的教法,怎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可是昨天下午,去上幼儿园的儿子时的一幕,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的心。儿子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语气里满含自豪:“妈妈,我知道35 + 35 = 70!”我惊讶追问,他解释道:“30 + 30 = 60,5 + 5 = 10,60 + 10 = 70!”那一刻,我震惊于一个5岁孩童竟能自主拆解两位数加法——这远比机械背诵公式更珍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儿子所在的沂南环球博源幼儿园里,没有枯燥的习题训练,孩子们每天的“工作”是摆弄形态各异的教具:彩色串珠、分数小人、银行游戏……在反复拼搭、计数、分类的过程中,他们触摸着数字的重量,丈量着形状的边界,数感在指尖与教具的触碰中悄然萌芽。那些具象的木块、珠子,最终化作脑海中抽象的运算逻辑——这正是数学启蒙从直观感知到逻辑建构的自然生长路径。</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在抱怨孩子学不会,却忘了学习本应该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旅程。与其与标准化的题目束缚孩子的思维,不如给他们创造触摸世界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认知节奏,当我们尊重这种差异,就能看到知识在他们与世界的互动中自然生长,那些教具间跳动的数字,终将会成照亮思维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