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经历——我在尼日尔工作的日子 2025-5-10

木子

<p class="ql-block">  尼日尔,一个距离中国1万多公里、隔着7小时时差的非洲国家。</p><p class="ql-block"> 尼日尔位于非洲中西部,撒哈拉沙漠的南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那里常年高温少雨,土地沙漠化严重,医疗卫生条件差,传染病肆虐。多年前,我有幸成为中国援外医疗队队员,到尼日尔工作两年零两个月。作为一名普通护士,援外医疗是我人生旅途中最难忘的一段旅程。</p> <p class="ql-block">  为了这次远行,我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到上级医院提升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在院内强化操作实践能力,1977年5月至10月,接受法语培训,学习外交注意事项,了解尼日尔国情等。我还参加自治区尿漏手术队,到融安、融水县为病人实施尿漏手术。每一次培训、每一次手术磨合,我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充满信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一、踏上新征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8年8月接到出国通知,医院为我们几位援外人员即外科游荣志医生、麻醉科陆炳德医生以及我举办欢送会,会上卫生局以及医院领导与科室代表给予许多鼓励,易少夫医生热情洋溢的祝词:“让火车跑得快快的,让飞机飞得高高的,把身体养得壮壮的......”,一席话让我倍感亲切。8月27日早上,带着领导的重托亲友的祝福,我们踏上了北京的征程,9月3日飞机历经14小时抵达巴黎戴高乐机场,换非航后再飞4小时到尼日尔首府尼亚美,走下舷梯的那一刻,只见阳光炙烤大地,阵阵热浪扑面而来,周围一片荒凉,没有几个行人。</span></p> <p class="ql-block">  医疗队25人分为2个祖,一组在尼美首都医院,一组去马拉迪省中心医院。次日清晨,我们坐上面包车沿着双车道粗糙的柏油路往马拉迪方向走,一路只看见若隐若现的灌木丛,唯一有变化的是四周的光线,从天蒙蒙亮到阳光灼灼的白天,再到金色的黄昏,最后渐渐陷入了无边的苍茫暮色之中,汽车时而经过黄土的丘岭地带,时而走在茫茫的戈壁荒漠上。经过13小时657公里的舟车劳顿到达马拉迪,天色已经很晚。</p> <p class="ql-block">  马拉迪医院坐落在一片黄沙土上,医院病房及周围到处可见成群坐着、躺着的病人,地板上随处可见病人的唾液和呕吐物,苍蝇无处不在,陈旧简陋的病床上躺满了病人。</p><p class="ql-block"> 手术室有一张手术床,一个浑身掉漆的输液架,天花板下吊着两盏高得离谱的紫外线灯,还有一盏冷光源无影灯,一台陈旧不能自动工作的麻醉机。没有相应的抢救药品及输液的液体,没有心电监护仪,也没有环境消毒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二、马拉迪医院环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们进入病区和老队员交接班,手术室林护长打开一个金属柜,里面装有碘酒、酒精以及一次性物品,手术刀片缝针缝线、绷带手套、伤口敷料等等。我不禁纳闷:这些物品为什么要上锁?护长说,本地本来就缺乏手术物品,可是尼方工作人员却利用耗材品私下给病人包扎伤口、割包皮收小费中饱私囊,导致耽搁择日手术。为了扭转这种现象,护长将所有手术耗材放柜上锁。我终于明白护长的良苦用心。从那以后,我独自掌管柜钥匙,并经常周旋于药剂科,要求药剂师优先发放手术耗材及麻醉品,从而为医疗队在马拉迪当地手术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  手术室日常工作由我和工人依布拉欣负责(5人照片中左1),依布拉欣工作踏实肯干,听说曾受到时任尼日尔总统赛义尼.孔切的接见。他负责手术病人接送及手术间清洁,协助折叠手术敷料,高压灭菌手术器械敷料等。另一个注册护士也叫依布拉欣,平时给外科医生作手术助手,他接受过良好教育,但干活懒散,上班经常迟到早退。往往是主刀医生上台了还不见他的身影,少不了我亲自督导他:depechez(赶快!)或plus vite(快点!),他才磨磨蹭蹭更衣洗手。但是他嘴巴勤快,一进手术室,就热情洋溢地和大家逐一道日安,大家先前的不快一下子消弥殆尽。也许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下,人们面临生存挑战,这些因素影响他们投入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受严格时间或计划的束缚,更注重当下的快乐和自由,这种文化差异使得我们和他们相处慎之又慎。</p> <p class="ql-block">  每天早晨,医疗队员乘坐本地司机的专用车按时到医院工作,各人开始忙碌的一天。马拉迪空气干燥,嘴唇干裂,鼻腔干燥得难以忍受,有的医生鼻子出血,我在口罩内垫湿纱布才能坚持工作。每天上午配合外科医生实施4~5台择日手术,下午配合眼科手术,夜间我还要陪同妇产科、儿科医生出诊,因为在生活中会面临各种潜在危险,因此,队里规定外出时,必须遵守“二人同行”的措施。</p> <p class="ql-block">  初到马拉迪医院给病人穿刺选择血管时,在黑皮肤下感觉不到静脉走向,在国内练就的“一看、二摸、三穿刺”的穿刺流程,派不上用场。我凭工作经验,在血管相应部位反复触摸,感受血管弹性,辨认血管走向,消毒,扎针,一针见血,固定妥当。从那以后,我不仅熟练掌握四周静脉穿刺,还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率先开放颈外静脉穿刺并获得成功,为小儿及水肿病人输液救治,深受病人家属和尼方人员的赞赏。</p> <p class="ql-block">  马拉迪医院的手术以普通外科为主,急诊有肠梗阻、伤寒肠穿孔、截肢、外伤等。当地缺医少药,医务人员配备不足,外科系统能做手术的医生一个都没有。骨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妇产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都是1976年以来由中国医务人员担当技术负责人。很多医疗具器、药品都是我们国家提供,也有一些国外援助的医疗器械,但都是缺乏匹配的零件而得不到有效使用。</p><p class="ql-block"> 马拉迪医院历来不配器械护士,在手术器械清点上很难做到像国内要求体腔手术的三清点。我们来到以后,遇上开腹体腔以及骨科等手术,我准备手术用物后洗手上台,既负责器械护士,又担当第一助手,严格执行国内手术室器械物品清点查对制度。</p> <p class="ql-block">  马拉迪医院缺乏严格的消毒制度与措施,平时肠道手术多,手术室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尼方工人用有蓝色颗粒的洗衣粉兑水来冲洗地面,如遇接台手术,用拖把拖一下就算是搞好清洁了。手术室经常弥漫着一股腥臭味。护士的无菌观念很薄弱,我经常看见他(她)们往正在消毒器械的电炉投放一次性注射器及其针头。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我坚持国内的手术室安全制度与措施,杜绝因器械敷料消毒灭菌不合格导致的术后感染。</p> <p class="ql-block">手术中经常停电,只能电筒照明。</p> <p class="ql-block"> 我和麻醉师共同承担马拉迪手术病人的麻醉以及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护理,因当地缺乏监测设备,手术中仅靠水银柱血压器、听诊器以及用手触摸脉搏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呼吸及皮肤颜色全靠目测评估。日常我除了手术准备工作,也协助麻醉师全麻诱导,当气管插管成功后,我摁呼吸囊给病人作机械呼吸,确保病人获得足够的通气量,由于麻醉气体氟烷不断从半开放麻醉机回路中泄露出来,我时常被熏得头昏眼花。</p> <p class="ql-block">  随着工作量的增加,手术室多了一张简易手术床,为了缩短病人等待时间,麻醉师给病人做腰穿时,我准备开台手术用物,待麻醉师测麻醉平面时,我传唤接下一台病人,在手术床完成第二台病人的核查、开放静脉,协助侧卧抱膝体位,紧接着作腰椎定位与穿刺,确定成功后由麻醉师注入麻醉药。那段时间我腰穿30多例,成功30例,由于工作安排紧凑,原定于拖班的工作提前完成。</p> <p class="ql-block">  手术室从无手术体位用具,一天覃主任通知近日有一例盆腔肿瘤手术,需要一个能充分暴露手术野的手术体位垫,去哪里找合适的材料呢?我在市场买来床垫海绵,修剪缝制成合适体位垫,满足了手术要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次重大车祸,血肉模糊的病人躺在手术室地上,不禁触目惊心,我和医生们忙不停为病人清创、缝合、包扎伤口,我也拿起持针器,体验了前所未有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在马拉迪医院工作,我们的体会是:你行也得行,你不行也得行,都得克服一切困难,才能进步和成长。在将近800天里,我们共同完成实施4100例手术。</p> <p class="ql-block">  这是小儿科病房,我身边的男护士是病区护长,平时总见他脖子上挂着听诊器,让我感到诧异,同事告诉我,该护长护校毕业后,再出国深造专科三年,才能从事临床护理。当时国内还没有推行全球化护理程序,总觉得他与众不同。后来才明白,1973年北美的护理诊断会议,让护理从传统的医学辅助角色转变为具有独立评估和决策能力的专业领域,实现标准护理流程,强化个体化护理,护长是与时俱进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三、医疗队驻地</b></p><p class="ql-block"> 医疗队驻地是一座别墅庄园,原来是一个地主豪绅的住所,两栋长方形房子以及一处厨房饭厅,全是水泥混砖结构的单层平房,三栋房子比邻分布,每栋房子内有多个房间,房间内安有空调、床铺、一个铁皮衣柜和铁皮桌子。席子下面是一张陈旧污垢的海绵垫。男士们找来木板,装钉好的木板床垫取代海绵垫。队员们从国内带去的菜籽种起了蔬菜,每天晚下班,菜地里一片劳动景象,有的摘菜,有的浇水,手术科室人员因为经常拖班,很少有时间下菜地。“望江南”菜生机勃勃,让人想家,包菜呈紫色,天天浇水就是不结球,只能用花椒蒜头腌酸也很好吃。庄园番石榴树、芒果树等等,长势良好,下班回来我情不自禁爬上石榴树,与大家分享果实。有一个用树枝和秸秆搭建的蒙古包,住着看守房子的佣人。我们养两只护家狗,每天下班回来围着我们团团转,一天的劳累瞬间得到减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四、在非洲过中国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万里之外遇上中国节,更加想念亲人。我们聚在一起杀鸡、择菜、打兵乓球、看电视(14寸黑白电视),年夜饭菜很是丰富,白兰地、茅台酒等应有尽有,男士们划拳猜码,医疗队驻地呈现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  遇到国庆节,司机带我们到几十里外游玩,我们被远处的清真寺吸引,在那里看见穆斯林众教徒,清真寺那高高的礼塔和贴着瓷砖的穹顶,在这个穷乡僻壤之地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当地人心中最神圣崇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广袤沙漠,邂逅一支骆驼队,缓缓向我们靠近,骆驼强壮的体格在荒漠中显得格外醒目,热情好客的牧民和我们一起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五、娱乐活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援外生活枯燥单调,我们因地制宜,积极营造愉快氛围,用大使馆配备的海鸥牌黑白照相机拍摄一些日常生活照,晚上打乒乓球是众人必修课,重大节日组织收听国内重要新闻。一台35毫米放映机是我的专属,在老队员调教下,我学会独立担当,记得放影片有《上甘岭》、越剧《红楼梦》、《追鱼》、在1979年世锦赛,中国体操运动员15岁马艳红获得中国体操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每次放完电影又重新动手倒带,手臂很累,但心情是愉快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六、难忘的经历</b></p><p class="ql-block"> 马拉迪传染病肆虐,单指疟疾这个病症,在那里会变成夺命的“死神”,初到马拉迪不久,中国驻尼日尔大使馆参赞等随同人员走访医疗队驻地,看望全体队员,并宣读有关援非人员患恶性疟疾不幸离世的报道。震惊之余,队里采取了多种预防措施:睡觉一定要挂蚊帐、坚持穿长袖长裤上班、坚持每人每天口服磺胺嘧啶4片,把药瓶放置在饭台显眼的地方,队友之间互相提醒服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图前排右起第4人是经济参赞</p> <p class="ql-block">  医院内及周围小爬行动物随处可见,个子瘦小且行动灵活,不知是否会主动攻击人?平时看见它们都会避而远之。一天晚上,我到医院消毒器械,突然感觉右后脚跟被不明动物蜇刺,转身一望,只见一道模糊阴影快速消失。霎那间,疼痛尖锐,还伴有红肿,伤口有针尖大小的眼孔,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酒精消毒,第二天队长下令给我注射狂犬疫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七、难忘的医疗瞬间</b></p><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一名被一米长左右的直钢筋剑穿透右胸的病人,被4名医生护士连人带剑抬进手术室,受伤的是一名豪萨族人,因家庭内务纠纷被亲兄弟刺剑,因三角形的箭头锋利而且带有回钩,根本无法拔出。开放静脉以后,全麻开胸下只见箭头已达胸腔,距离心脏4~5㎝左右,覃主任和游医生小心翼翼分离组织,缝扎小血管,把回钩分离出来,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抢救,病人转危为安。几天后看见两兄弟面对面端坐,面面相觑,似乎从来没发生过斗殴,这情景匪夷所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右二是温文尔雅的外科护士长,他在工作上给了大力支持和帮助。身边的助产士是护长的爱人,两人的工资收入很高呢。</p> <p class="ql-block">  传统观念和伊斯兰教鼓励生育,导致高生育率,但由于医疗保健不足,增加死胎风险。酷热的一天下午,妇产科送来一位胎死腹中的孕产妇,在吸入全麻截石位下施行碎胎术,入室时病人意识不清,脉搏细弱,皮肤湿冷,我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并连接三通管快速输液,多巴胺维持血压,保持尿路通畅。在麻醉松弛状态下,何医生和谢医生几次采取产钳钳夹术和阴道取胎术均未成功,累得气喘吁吁。此时两位医生希望我借助一臂之力。眼看病人宫缩频繁,宫底已达脐上二指,这是子宫先兆破裂的迹象,容不得我多想,立刻带手套,站稳马步,右手伸进宫腔,紧握胎儿下肢往外拉,但此时子宫收缩,强大的平滑肌收缩力将我的手紧紧勒住,一阵阵胀痛和麻木,右臂皮肤颜色也逐渐变紫,我心里有点发慌,趁着子宫舒张时,我咬紧牙关,使出全身力气将胎儿拖出产道,大家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医生们毫不吝啬表扬我,这件事让我体会到“奋不顾身”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尼日尔首府尼亚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八、成果与感悟</b></p><p class="ql-block"> 去尼日尔前,我接受了法语培训,仿佛回到学生时代,我努力学习,积极回答老师提问,半年后,可以掌握日常用语和一些医学专业用语,得到老师和同事的表扬。在巴黎戴高乐机场候机厅,队长及队员去联系尼日尔飞机票时,一个身穿西装革履的黑人向我走来,用法语说:Bonjour!Ou allez—vous?(你好!你去哪?)我很快用法语回答:“我去尼日尔”。“Qu,est-ce que vous fais?”(你们是干什么的?)“我们是中国医疗队,去尼日尔执行医疗保健......”。第一次用法语与外国人对话,我有点紧张,想到学几个月法语就能和外国人真实对话,这是学习成果的证明,也是勇气和好奇心的胜利。到马拉迪后,为了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我坚持用法语或豪萨语(豪萨语属亚非语系)交流,遇到理解偏差的时候,通过法语字典或肢体语言表达。闲暇时看一些科普材料或手术物品说明书来提升法语水平。如进口的双腔气囊导尿管比国产的橡胶导尿管质地柔软,经查询字典知道,该导尿管是用硅胶材料制作而成,生物相容性高无致敏,所以被广泛使用于临床。</p><p class="ql-block"> 学法语不仅让我收获一门外语,还激发对汉语拼音的记忆,现在汉语拼音输入已经成为日常书写习惯。</p><p class="ql-block">注:因手机没有下载法语键盘,法语音标没有标上)</p> <p class="ql-block">进口气囊导尿管</p> <p class="ql-block">这是尼日尔官方给我们颁发的满意证书</p> <p class="ql-block">  时任中国驻尼日尔大使王传斌在《我在尼日尔当大使的日子》(中共党史资料2009年第4期)里,阐述了“尼日尔人对设在尼亚美和马拉迪两个点的中国医疗队所取得的成绩值得赞扬,中国医生不论到哪里,都受到群众的热情欢迎,得到当地政府一片赞扬声。医疗队几年来共治疗病人几十万人次,医治、抢救了许多紧急、疑难病人,使许多人起死回生”。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生命的重生和希望,更彰显中国医疗队“不畏限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内涵,我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一伟大事业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