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07年9月,中巴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02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后的第七天,匆匆赶回北京的我们就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的会议室里,接受对我们负责的多光谱CCD相机技术评审。</p><p class="ql-block"> 评审会由主管质量的副院长主持,“资源一号卫星”总师为评审组长,成员由副总师、各分系统的主任师和其他遥感卫星的相关专家组成。会议开始,宣布了评审组人员名单,组长有个简短开场白,进入正题,由我代表多光谱CCD相机分系统讲述技术报告。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卫星成功发射的第二天,在过境时首次对地摄影。我们已赶回北京,正在总体部测控中心关注着卫星下传数据,进行着判读。根据既定程序,CCD相机对地面景物摄影2 分钟后,需要进行侧视拍照,当相机摆镜进行侧摆时,突然,故障发生了,它没有按照程序摆动到规定角度,而是继续增大角度摆动。幸好我们事先有故障对策预案,立即上传指令:“应急归零”,摆镜回到星下点起始摄影的位置。故障暂时规避了,没有造成破坏性后果。立即分折、判断故障产生的原因。侧摆镜的动作是由其伺服系统来控制执行的,而主要的部件是光栅码盘,角度失控,最大可能是光栅损坏了;但是,又不是完全失控,仅仅是某个角度失控,故不是完全损坏,只是部分、很小量、轻微损坏,没有造成全面的影响。按照这个分折,又统筹考量了其他影响因素,继续恶化的可能,等等。为此,我们进一步制定了试验方案,进行了验证。现场处理好故障,没有造成大的恶果,这才算把悬着的心重新放回到肚子里。然而,一个更深层次、更难以解释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寻根问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光栅的局部损坏?首先,这是物理性的结构损坏,排除了电的、软件的可能,只能是外力引起的。其次是什么时间损坏的?我们采用了排除法,1. 发射前是完好的,发射基地相机测试数据可以证明。2. 发射主动段是不会损坏的,相机的环境模拟试验(振动量级要远大于发射主动段环境)数据可以证明;光栅码盘部件的寿命试验数据也是证明。3. 损坏的时间只能是卫星在轨飞行中间。卫星运行平稳、受控安全。问题是太空中哪里来的强烈外力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我们查阅了卫星运行轨道的外部环境,要数次穿行在太空垃圾带,那里面带有数万的垃圾碎粒,都以第一宇宙速度在运行。而“资源一号02B星”运行轨道会和太空垃圾轨道有一定夹角,如果相撞,后果是严重的。这次相机侧摆镜光栅损坏故障是垃圾碎粒撞击造成的不是没有可能的。最终,多光谱CCD相机的技术报告就写上了这个可能。</p><p class="ql-block"> 报告讲完了,进行评议。由于在轨相机故障处理得当、及时,没有大的影响,小影响有相应弥补措施,故障机理是清晣的,也进行了举一反三、后续影响评估。评委们基本都是肯定的。但是,所有的质疑都集中在“光栅损坏原因是太空垃圾碎粒的撞击”上,认为概率太微小了。然而,也提不出否定的切实理由,最终还是勉强通过了评审,但留下个小尾巴,在评审结论中要求我们时时关注相机侧摆镜工作状态和继续查找光栅损坏原因的其他可能。</p><p class="ql-block"> 一次特殊考试—星载CCD相机的技术评审结束。“资源一号02B星”一直在轨正常运行,多光谱CCD相机对地物拍摄了几十万景图像。直至2009年9月的规定周期后仍超期服役。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任务。我们研制团队经受了一次从“惊心动魄”到“有惊无险”的实战考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