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2018年春节前,妹妹突然发微信说母亲十分危险、脉搏极弱、心跳很乱……虽然母亲已98岁高龄,她目前的状况却是我始料未及的。头天下午陪着她还聊了不少,看她反应灵敏,思路清晰,甚至还说"晨晨是第三代的第一个"……我压根儿就没想到才过去不到十个小时她竟命在旦夕了!</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她的孙子</p> <p class="ql-block">非但没有精神和情感准备,连怎么求医如何问药也在五里雾中。除了五六年前因跌交去过医院,在我印象中母亲从2014年之后基本上不曾病过,平时家里备些感冒药抗生素,多半也是过了期就扔掉。</p> <p class="ql-block">"不送医院,不能让妈吃那苦。"妹妹一语定音。</p><p class="ql-block">听说只有社区医院的医生能上门,弟弟弟媳打车去了田林社区医院,从那儿得知上师大属康健社区,好不容易找来了联系电话但医生要过了周末才上班。</p><p class="ql-block">周一早上联系了医生,说是下午一点上门……如果等医生上门开了处方再去拿药,一来二去的,要是到了下班时间那不又要等一天吗?</p><p class="ql-block">我决定不等医生上门,当即找到康健社区医院。一位姓俞的女医生开了药,並带我去联系护士,预约了五天上门掛盐水…… 我刚离开医院妹妹打电话说打针的护士已经到了,正等我把处方和药拿回去……</p><p class="ql-block">社区医院的签约医生除了能帮助患者开四周的常用药,还能帮病人领三甲医院才能开的药;能帮助签约病人安排人上门打针,优先安排社区医院的病床……</p><p class="ql-block">过完春节我立马去康健社区医院找俞医生与妈妈签约,她非常和蔼,很理解一个百岁老人去医院掛吊针的难处,有求必应(当然是合理的),还为我普及了一些医药常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经历了母亲病危时大家的手足无措和寻医问药的难处,说实话我更多的是反思而不是埋怨。母亲有了签约医生,我去上师大居委会申请助老服务並了解了有关事项,妹妹打了电话,于是养老保险机构上门鉴定母亲为五级护理……</p> <p class="ql-block">平民百姓能享受的医疗资源极其有限,只能现实点,要充分利用资源,不能只盯着三甲医院。这是母亲病危后我首先想到的,也是母亲节我想告诉大家的。</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老人有病,又不能自理,究竟该怎么办?我对妹妹说:再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送医院!</p><p class="ql-block">但是家人和老人对医院、护理院和养老院讳莫如深。</p><p class="ql-block">家庭真能担负一切吗?</p><p class="ql-block">我妹妹曾护理父亲多年(她是大学教师),有颇多的护理经验,而且家里有制氧机、吸痰器,她给老人吸痰不仅技术娴熟,更重要的是每个动作都倾注着爱。</p><p class="ql-block">但是病人的很多状况我们还是处理不了,我们不是医生;即使是医生,现在对药物、医疗用品的管制十分严格,无法心想事成。</p> <p class="ql-block">妹妹跪在地上为母亲清理大便</p> <p class="ql-block">例如,母亲不吃不喝,必须输营养液。我一早和弟弟一起去康健社区总院排了一个多小时队,好不容易轮到我,医生却不无遗憾地让我去第八医院,因为社区医院无权处方;即便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能优先挂号,等我在第八医院挂好号前面已有188人;等到能面对医生,盼能因人而异,毕竟母亲过了年就虚岁一百岁了!医生却告知即使百岁老人也得来医院挂急诊输液,球蛋白、营养液门诊不能开!</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这些年妹妹把妈妈调养得极好,十天不吃不喝,她哪能扛得住!</p><p class="ql-block">妹妹眩晕得站不住,大年初一哥哥瘸着一条腿从北京赶回来。年初二一早我坐在空旷的车厢里发愁"要是妹妹也累倒了怎么办?"这个假设让我在12号线上惶恐不安……</p><p class="ql-block">妹妹像服侍孩子一样照顾着母亲,事事亲力亲为,不放心让保姆做。她日渐消瘦,晚上不能平躺。我多次劝她,並为她日后的状况担心。</p><p class="ql-block">妈妈故世后不久妹妹也跟着去了,小老人养老老人这是当下不少家庭正在经历着的。</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状况让我明白:老得不能动时最好还是去养老院。不管孩子们怎么坚持,决不能滥用孩子们的爱和孝心。不能让孩子六七十岁已经到了需要別人照顾的年龄,却要四处奔波,勉力不可为之事!</p><p class="ql-block">其实,生死由命,我更希望面对死能道歉,道谢,道爱,道别,更希望能安宁地离去!</p><p class="ql-block">不要迴避谈死,应该了解死;生的过程有他人相伴,死的路上有神灵指引!应清醒快乐地走上归途!</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母亲病危让我深深感到如果养老机构能够通过各亇渠道妥善安置高龄老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老年人不至于惶恐不安。</p><p class="ql-block">比如给多层安装电梯;每个居委办个托老所,收取一些费用;医院要专门建立老人病房,特别是社区医院,要多一些床位。</p><p class="ql-block">养老机构要有作为,不能摆花架子;国家有那么多钱外援,是不是更应该援助这些对共和国有贡献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我还意识到圈銭的黑手正在伸向老人。</p><p class="ql-block">政府对民营机构、国外财团开办的养老院要限价並规范服务条款,动辙几十万上百万的预付定金;宣传"以房养老"其实是巧取豪夺!</p><p class="ql-block">中国的老百姓分分厘厘地省,宁死也不肯把一辈子辛苦赚来的票子房子拱手送出去,这就是民情!高价养老,情何以堪!</p> <p class="ql-block">80年代181团1营1连小学的老师。有复员转业军人,有天津上海支青,有老职工的子女</p> <p class="ql-block">中国有许多母亲需要政府、子女及他们个人三合一的康养,但这只是愿景,“康养”只属于高收入群体!</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我想的更多的是应树立这样的观念:养老是一项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协力。社会福利是拐杖,自我健康是保障,不要用养儿防老的观念去绑架孩子,不要姑息养老机构的不作为。</p><p class="ql-block">70一80岁以后身体不好了,要求人了,一定要有所准备,绝大多数人都逃不过这一关。这是人生最后一段,没有什么好怕,早有准备就不会太难过。</p><p class="ql-block">自己多克服一些,我们这一代人什么苦什么难都经历过,相信我们人生最后的旅程也会坦然度过。</p><p class="ql-block">我已写好生前预嘱和遗嘱。未雨绸缪,有了心理、情感、物质和依法处理的准备,向死而生就不再是口号、空话。</p> <p class="ql-block">另外我想对所有为人夫、为人妻和为人子的说几句:</p><p class="ql-block">问候不耗费时间、财力,每天打开微信玩抖音、转发各种消息时,问候一声亲人,于人于己都是心灵安慰;于人是今天的,于己是明天的。否则有朝一日扪心自问时就会往事並不如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