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公园与牡丹花

芳草

<p class="ql-block">上景山公园看北京的中轴线,这是第二次来看了,去年十一月份因天气原因,景色很模糊,抱有遗憾回家了。今年春暖花开,阳春四月芳菲尽,再加上京城处处花开花飞,景山公园的牡丹花开知名度很高,再次来到景山公园看中轴线,欣赏牡丹花。</p> <p class="ql-block">上山见到第一个亭子——富览亭。富览亭是北京景山公园五方亭之一,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与东侧的周赏亭相对而建,为重檐圆攒尖顶古建筑,兼具历史价值与景观功能。取自“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富于观览”之意,或象征“财富与美景并存”。</p> <p class="ql-block">西眺可俯瞰北海白塔与碧波,是欣赏北京中轴线景观的绝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亭子——辑芳亭。辑芳亭位于北京景山公园西侧山峰上,是景山五方亭之一,与东侧的观妙亭相对而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p><p class="ql-block">辑芳亭是重檐八角攒尖顶,翡翠绿琉璃瓦覆顶,黄琉璃瓦剪边,色彩鲜艳。彩绘华丽、斗拱精巧,展现了清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具有极高的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辑芳亭北面的景色,也是中轴线啊。</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轴线北面的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万春亭——万春亭是北京景山公园中峰的核心建筑,也是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制高点与最佳观景点,兼具历史价值、建筑特色和文化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与景山其他四亭(周赏亭、观妙亭、辑芳亭、富览亭)共同构成清代皇家园林景观。景山本身为元明清三代御园,曾名“煤山”“万岁山”,清顺治帝定名“景山”,乾隆时期增建五亭。</p> <p class="ql-block">三层重檐四角攒尖顶,高17.4米(一说15.38米),覆盖黄琉璃瓦绿剪边,由32根红柱支撑。建筑规制极高,与天坛祈年殿同为北京少有的三层檐建筑,体现皇家权威。</p> <p class="ql-block">南瞰故宫全景,北望钟鼓楼,西观北海白塔,东眺央视大楼等现代建筑,被誉为“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亭前有圆形铜质地标,标记“北京城中心点”。</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南面的中轴线是北京故宫。</p> <p class="ql-block">这是故宫的角楼</p> <p class="ql-block">出了景山公园南门,马路对面就是故宫博物院北门。</p> <p class="ql-block">姹紫嫣红的牡丹花与景山公园的红墙绿荫相互映衬。</p> <p class="ql-block">国色天香的牡丹非常美,雍容华贵,花开时节动京城。</p><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的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金代(1115-1234年),作为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其牡丹种植与宫廷文化紧密相连。经过元、明、清三代的持续发展,牡丹逐渐成为景山的重要景观和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景山的牡丹不仅是景观,更承载了皇家审美与文人情怀。清代郎世宁的《花鸟图》和故宫藏《牡丹图》均记录了宫廷牡丹的艺术形象。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也被视为景山牡丹的文化注脚。</p> <p class="ql-block">载兴而来,满载而归。既看了北京的中轴线,陶醉在牡丹花丛中,又看了高规制的皇家园林五方亭,沐浴在春风里暖阳下。美景、美丽、美好,饱了眼福,放飞了心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