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i style=""><font color="#b06fbb" style=""><b>一江碧流寄忠魂</b></font></i></h1><div><br><h1> 几日前专程去了一趟辽宁省丹东市,此番之行是护送父母回故乡。<br></h1><h1> 父亲离世多年,母亲也于三年前病故。按照父母的遗愿,希望百年以后携手融入大江碧流之中回到他们共同的故乡。<br> 这条大江叫鸭绿江。它是一条清澈的江流,是一条激扬的江流,是一条历史的江流,也是一条传奇的江流。</h1><h1> 还在父亲离世不久的时候,我们就曾萌发圆父亲回家的心愿。征询母亲意见的时候,她只说了一句话,再等一等吧。<br> 作为子女我们深谙母亲的心事。她是担心父亲先行路上太孤单,想着有朝一日她要陪着父亲一起回故乡。父母感情笃深。终于等到了回家的日子。<br></h1><h1> 父母自从参加革命工作四海为家,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当母亲已经无力行走的时候,哀叹着拍打着力不从心的双腿,思乡的泪水溢流。乡愁成了她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br> 我们乘着月色向丹东悄悄地进发。夜色璀璨,满空的繁星似乎在庆贺着自己的节日,好像无数只流萤提着灯笼在天上的街市漫游。<br> 已经是午夜时分,依然没有一丝困意。脑海中一遍遍浮现出温和的父亲和倔强的母亲熟悉的身影。时而走近又时而走远,忍不住泪水黯然而下。<br></h1><h1> 父亲从来都不对我们施以说教,也从来没有对我们发过脾气。他总是和颜悦色的对待家里的每一个成员,而且勇于担当。家里的累活都由他来干,重负都由他来担,磨难都由他来承。</h1></div> <h1> 他从来不沮丧多舛的命运,也不陷于对生活的非份之想。总是充满希望的迎接着每一个清新的黎明,气定神闲的送走每一个灿落的黄昏。<br> 父亲是个诚实人。左右的邻居,周围的乡党,上下的同事,来往的亲属都是这样评价父亲的。<br> 年少时父亲就随着爷爷一起下田耕种,历尽了艰辛。肩头还留有劳作时留下的褪不去的痕迹。苦难的生活磨练了父亲坚强不屈的意志。<br> 故乡依山傍水,祖居只有两间颓败的茅草房,房后还有一排穿天杨。父亲上有长兄下有胞弟,中间还有一个姐姐。为了生计各自流落四方。奶奶很早逝去,爷爷重又续弦,因此他们都缺少母爱。<br> 父亲还在生命弥留的时候,可憎的病魔限制了他的自由。同病室住着三个重患的病友陆续离去,让他顿悟所思。在一次服用过安定药后,他的意识出现了短暂的清醒,嘱咐我们安排好他的后事。<br> 他说人走了就像一盏灯熄灭了,但灵魂还在。他希望有一天能随着一条大江漂流着回到故乡,去陪伴着长眠在故土的孤单的妈妈,也就是我们从未媒过面的奶奶。<br> 父亲和母亲都是在少年时代就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异域落户为生的。对比父亲家徒四壁,母亲的家境要殷实一些。母亲常回忆起她童年的生活,尤其忘不了姥爷送她们接受教育时显现的远见卓识。<br> 姥爷姥姥养育了三个女儿,仅有的一个儿子也在很小的时候夭折了。姥爷性格爽朗,思想开明。女儿到了该读书的年龄,他摒弃常人的俗见,毅然把三个女儿都送到学堂里去读书。而且每个女儿都读到初中毕业。在那个年代也是一种壮举。<br> 母亲写有一手清丽飘逸的文字,而且作文写的尤其好。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仿佛是村子里盛开的三朵金达莱。她们年龄相近,常在家前的大槐树下打着秋千,仿佛是穿行于风雨中的娇燕。<br></h1> <h1> 母亲曾留着一件有着彩虹色彩的童裙和小时用过的明镜。虽经岁月洗礼但彩裙依然光鲜如新。明镜还是当年的那面明镜,只是镜子里的主人已经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少女了。睹物思人,山河变迁,只有时光是无法挽留的。<br> 父亲走了以后,我很少在夜里梦见他。唯有一次是在去年的中秋之夜,他来到了我的梦乡。坐在我的床边嘘寒问暖,语气温和的问道我这么多年来生活的可好?<br> 我如实的告诉父亲生活的挺好。虽没有大富大贵却也衣食无忧。住有亮室三间,行有座骑代步。育有一双儿女,夫妻相濡以沫。不欠外债半分,不亏人情一分。生平赶上了好时代,神州大地正逢太平盛世,国富民安处处珠歌翠舞。<br> 父亲闻之而悦,转瞬间不见了他的身影。我急忙出门寻找亲爱的父亲,旷野四周寂静,清风习习拂面。晨曦中一轮金灿灿的太阳悬在了头顶。<br> 母亲走了以后,我却常常在梦中与她相遇。她时而来到我梦中,拉着我的手端祥着他似乎永远也长不大的儿子,目光里流淌着的都是满满的爱和切切的痛。<br> 母亲看到我的鬓角也滋生白发,心里就难过。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一遍遍责备着自己老了还要拉着儿子一起变老。她是怎么也接受不了儿子也会变老的事实。<br> 我有时带着她去附近的明湖去看一看风景,她甚至还记得父亲在什么地点垂过纶,在什么地方用过炊。记忆力清晰的让人吃惊。<br> 如今,明湖萧条了,不见了往日热闹的场景。瘦湖芦苇瑟瑟,曲径枯草萋萋。曾经的主人公都已经背离尘世而去。水清波不兴,天际半阳残,鸟鸣三两声。只有马莲花依旧在悄悄绽放,装点着寂寥的天空。<br> 许许多多的故事再也无人去诉说,大自然有时也和人一样会老去。曾经波光粼粼的明湖好像突然患上了白内障,眸子里一片迷茫,天地间一片浑浊。<br></h1> <h1> 母亲本来是可以长寿百年的,只因突然爆发了一场不寻常的疫情让老人遭受了恐慌和侵袭,生命定格在九十七岁的高龄。<br> 我也因疫情阻隔在异国他乡,不能送母亲最后一程,留下了终生遗憾,至今不能原谅自己。<br> 父亲的情,母亲的爱深深铭刻在我们心中。他们一生走的端端正正,生活的干干净净。不枉为人一世父母。父亲细腻的情和母亲无私的爱,尤如细雨润无声。足可撼尘世,泣鬼神。<br> 临行前我们在为他们启灵的时候,恭恭敬敬倒上了三杯酒,认认真真磕了三个头,规规矩矩鞠了三个躬。喃喃低语的告诉他们,你们终于可以拉着手一起回家了。<br> 安排好父母回家的路一直是我们萦绕于心的一件大事。顺着松花江回家山高路远,担心父母会在中途迷路。绕道去黄海回家风高浪急,担心父母会在半路晕船。<br> 这样去鸭绿江回家就成为首选之举了。顺江而下就可以回到故乡,不担心他们找不到家。恰好天随人愿,又有吉人相助,这个机会终于近在眼前。<br> 想到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懵懵懂懂的世界,给了我们鲜活的生命。想到能清清静静把父母送到归乡的坦途,完成儿女的使命。这不仅圆满了他们回家的心愿,也免去了我们的牵挂。<br> 这是每一个儿女对父母的一种责任,也是对父母恩德的一种回报。<br> 人间最美四月天。我们抵达丹东的时候,正是一天风清气爽的下午。这座边境小城碧日朗照,大江奔流。群山竞秀,百舸争流。故乡近在咫尺,几乎触手可摸。<br></h1> <h1><p> 丹东组织的这次海葬公祭活动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有识之士积极响应。有送双亲的,有送爱妻的,有送长兄的,有送爱子的。不管逝者是什么来路,只有一个身份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为共和国做出过贡献,他们都是善良正直的人。<br> 父母回家的日子,是入春以来难得的好天气。四辆大巴车载着逝者忠魂在前导车的引导下,穿过城市的喧嚣和浮华,一路畅行停靠在鸭绿江边的一处码头。<br> 和风煦煦但撩不起一丝波澜,艳阳高照撒下一地金色的阳光。江面平整如一面镜子,岸畔彩幡飘扬如一道彩虹,仪式隆重肃然,鼓号激越动人。乐手们演奏的曲子正是李叔同那一首著名的《送别》乐章。<br> 乐曲低沉委婉,甚是动人心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br> 上午十一时半,两艘载有先人忠魂的船只在海事巡检船的引领下缓缓驶离码头,经过二十多分钟的航行,停泊在鸭绿江的中心。<br> 前面就是鸭绿江的入海口了,一片湛蓝的水域波光粼粼,两岸青山巍峨叠翠,天地霞光普天而照。<br> 中午十二时整,船只一起拉响了汽笛,仿佛大地都屏住了呼吸。先人的忠魂伴着鲜艳的菊花依次入水,随着浩浩荡荡的江流顺势而下。<br> 此时,前方无比的辽阔,仿佛故乡敞开博大的胸怀欢迎着每一个游子回家。我们情不自禁的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再见了,你们安心的回家吧!<br></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碧江泛波,</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青山呜咽,</span></div><p></p><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万物垂首。</span></div></h1><h1> 这一天,是一个特别值得记录的时刻,也是一个极为庄重的日子。历史将会铭记,时代将会铭记,岁月将会铭记,亲人将会铭记。</h1> 三艘航船返回到码头停泊下来以后,我登上岸回首眺望着大江的尽头,几朵祥云缓缓飘过,两只白兰鸽在蓝天下恣意的翱翔着。<br> 鸭绿江依旧义无反顾的向前奔流着……<p></p><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25年5日8日</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插图: 林雪梅</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审正: 梁 刚</span></div> <h1>李云迪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散文报告文学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 。曾有多篇散文入选中国年度散文排行榜 、中国年度优秀诗歌选 、出版四部文集 。散文集《野樱花之谷》获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集奖, 诗集《穿过高加索的河流》获黑龙江省文学艺术奖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