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友人相约,说是五一长假末,去无锡闲逛几天,便驾车前往了。 惠山古镇,像一册被雨水浸湿又晒干的旧书,纸页虽已泛黄,字迹却还清晰。 刚入古镇,是一方巨大石碑,上有集朱熹墨宝而成的“惠山古镇”四个大字。 清晨的古镇,游人尚稀,只见古镇的建筑多是明清风格,青砖黛瓦,飞檐翘角。 缓步移至街镇内,漫步在千年的古道,看低矮的黑瓦白墙掩映在绿柳青山间。 沿着寺塘泾踱步,河水稠得似隔夜的浓茶,浮着几片叶子。 有些房子显然翻修过,漆色太新,反倒失了古意。 有些则已显破败,墙皮剥落,木门朽烂,新旧杂陈,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古镇不仅景色迷人,还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这里有许多古老祠堂,每一座祠堂都承载着一个家族记忆和荣耀。 最为著名的当属承载着醇厚家风的百余座宗族祠堂,形成了保存相对完整的惠山祠堂群。 走到一处祠堂前,上书"范文正公祠"几个大字,我略一思索,想起这大约是范仲淹的祠堂。 进去一看,果然正中供着他的塑像,面容肃穆,两旁列着些生平事迹。 游客们都匆匆走过,拍照留念,却少有人驻足细看那些文字。 我想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如今读来,竟有些不敢恭维。 穿旗袍的游人在范文正公祠内摆姿,裙裾扫过万历年的石阶,石阶已被走得油亮。 踏入寄畅园,青石古道,晚灯通明,沿道的菊花还未开放,需等秋日,便是花开满园,姹紫嫣红的另一番景象。 寄畅园不愧“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的美誉。 难怪久远古代,会吸引康熙、乾隆六下惠山。 园内芸芸碑匾,然我寻访的不会过是其中的尤文简公祠堂。 要寻祠堂,首先要找二泉,天下一泉有五,而独二泉唯一。 硕大的匾额上书“天下第二泉”五字,恢弘大气衬着娟娟细流,我仿佛听见了当年瞎子阿炳在这里把二泉映月拉响。 <p class="ql-block"> 泉水南侧山坡上,便是宋代四大家之首尤袤(mao)祠堂。</p> 挨着祠堂,是著名藏书阁万卷楼,赫赫有名的万卷楼藏书三万册,多孤本、珍本。 蓦然发现,行摄在惠山古镇,不仅仅是看上百座祠堂,更是对上百种古韵深深的回眸……。 在古镇的街道上,还能看到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店,有制作精美的泥人,有巧夺天工的剪纸,还有香气四溢的惠山油酥。 我被这些传统手工艺品深深吸引,忍不住买了一个可爱的泥人作为纪念。 不知不觉,太阳渐渐西斜,漫步在惠山古镇,沐浴着吴风越韵,是与千百年以来的前人心灵对话。 苔痕在石阶上洇出年轮,我总疑心惠山是活在古卷里,在惠山的青瓦白墙间游走,每个转角都可能遇见惊喜。 那些真正的生活,那些沉淀在砖缝里的故事,又岂是匆匆过客所能体会的。 古镇日日如此,游人来了又走,唯有河水记得所有倒影。 惠山古镇的魔力,正在于它永远会给专注镜头以意外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