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藏风聚气的水源村,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古代,先辈张尔、李相神功出众,岁贡秀才声名远播三晋;近代,乡贤传承文脉,革命英烈以热血铸就红色丰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水源村更是英才荟萃。军界,有任职山西省军区后勤部长、北京总参三部师长、核工业总公司科长的杰出人才;政界,二十多位厅级、处级、科级干部服务人民;科教领域,教授、高级教师以及技术员、工程师层出不穷。截至2023年,村里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村民98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10人、研究生26人,还有4人在海外深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推进全民教育,开展扫盲运动,创办民校、夜校。如今,村民识字率高达98.7%。水源村的山水孕育了深厚文化底蕴,村民以“晴耕雨读”为祖训,既传承晋商崇文重教的传统,又融入新时代教育理念,成为人才辈出、教育兴盛的人文典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临县伞头秧歌是黄土高原特色民俗,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在招贤镇,水源村秧歌队表演出众,是当地文化名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正月,村民自发闹秧歌“当地亦称闹会子”。活动由“纠首”牵头,队伍规模达二三百人,红旗开道,唢呐锣鼓齐鸣。早年李革兴的唢呐演奏远近闻名,近年张俊生的吹奏同样精彩。伞头作为秧歌队核心,手持花伞与虎衬,水源村伞头从张万康、高自力,到李斌良、张探香,再到后来的高明爱、张廷荣等代代传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秧歌表演融合跑旱船、刘三推车等传统节目,村民自创的《夸水源》以质朴表演引发共鸣。这些节目既增添节日氛围,也传承了地方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水源村还保留丰富习俗:初一子时上庙“抢头香”,初五送穷土,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十五吃饺子闹元宵,二十五添仓节打夜火。二月初二剃头、吃豆子饭。此外,清明上坟、端午包粽子、七月十五祭祖、中秋烧月饼、冬至上坟、腊八蒸软米粥等习俗,历经时代变迁,依然延续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海生钻研阴阳堪舆,张俊生主持丧葬仪礼,这些民间文化传承者以精湛技艺,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活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古至今,水源村村民始终秉持勤劳质朴、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维持生计,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片黄土地上辛勤耕耘。上世纪60-70年代,每逢节假日,小伙伴们结伴到铁厂废渣堆捡铁、拾燎炭。成年男子冒险挖砂,挑到铁厂售卖,以贴补家用。为了修建窑洞,村民就地取材烧石灰、制砖。大家省吃俭用,互帮互助,凭借团结的力量熬过了艰难岁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愈发紧张,单靠务农难以维持生计。于是,不少村民拜师学艺,利用农闲时间凭借手艺赚取收入,补贴家用。老一辈木匠张晰、张生花做工极为精细;张虎生、高保保后来居上。张生华的纸扎作品栩栩如生。曹殿荣、曹殿富是石匠行当中的老手艺人,曹铁柱、曹根柱、张继亮、高海明等石匠也颇有名气。铁匠高来青十里八乡声名远扬,张德润也是村里小有名气的铁匠师傅。1981年,贺学贵建起第一座瓷窑,贺金生、张补勤、张春明、张俊锁等十几人纷纷学习制瓷手艺,成为瓷匠。曹殿华学会皮匠手艺后,将其传授给后辈子侄。平德元跟随父亲学会银匠手艺,随后定居水源。这些传统手艺,都是极其珍贵的文化瑰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解放初期,李革兴、林庆绪制作的豆腐“爽口滑嫩”;平德元、张昭、李成拴等延续家庭作坊模式制作豆腐。改革开放前,李忠福、高回州开创手工酿醋工艺;80年代后,张凤勤、李计生、高福锁、高林芝、高三平、张建生也投身酿醋行业。张润虎、张宝珍、高记明先后开办粉房。2019年,张建荣开办酿酒作坊;2022年,高生荣建成纯粮酒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隋唐时期,招贤镇就已经是冶铁、烧瓷领域的工业重镇。水源村作为当时西出口商道的重要节点,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在20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制瓷产业。短短几年间,村里先后建成二十多座瓷窑,土法炼焦炉四十多座。1987年,水源村与招贤供销社合办机砖厂,迈出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此后,村民纷纷投身创业热潮。张建国和张生明合伙开办铝矾土厂(1993年由张生明兼并),张建国另创办“临县特殊耐火材料厂”;高四海创建“临县水源洗煤厂”;张国锋成立“临县黄土韵陶艺手工作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推动了当地陶瓷产业的蓬勃发展,二十多座瓷窑持续运转。铝矾土远销外省,洗煤厂效益显著,年纳税额高达百万。那段时间,水源村车水马龙,处处洋溢着繁荣的气息。工业与农耕文化相互补充,现代工业与传统农耕相互碰撞,形成了铝矾土、洗煤等现代工业与豆腐、醋酒等手工业并存的多元产业格局。水源村的产业发展史,既是黄土高原乡村工业化进程的缩影,也是传统技艺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与革新的生动写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水源村人超凡脱俗、独树一帜。抗战时期,晋绥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在此创建。村民踊跃为八路军捐粮、做鞋、站岗,不少人还投身军旅。水源村党组织积极响应,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在大生产运动中,村里组织变工队、互助组,为军烈属代耕,提高生产效率,有力地支援了抗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成立后,村民积极响应号召,组建互助组、合作社,大力推动生产发展。人民公社化时期,即便生活艰苦,村民依然勒紧裤腰带交粮纳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逐步发展,村民收入不断增加,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交通、通信、教育等基础设施遥遥领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农业生产方面,玉米、谷子、马铃薯和豆类是水源村的主要粮食作物,红枣种植则构成了园林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在多元经营上,村里涌现出众多经营主体。在种养领域,2009年,高四海注册临县金星养殖专业合作社;2017年,张海龙注册临县三眼窑种养专业合作社;2019 年,张建荣注册临县土农种养专业合作社;2021年,曹建兵注册临县宏星种养专业合作社。此外,2010年,薛强芝开办临县招贤镇强芝门市部;2019年,张富生成立临县招贤镇鼎源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专业合作社;2021年,高锦军成立临县锦军便利店。与此同时,村里还建成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乡村文化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近年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水源村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村里的年轻人眼界愈发开阔,怀揣着更高的志向与追求,陆续外出寻找新的发展机遇。然而,水源村的过往不应被遗忘,我们期望后人能了解村子的历史根源,珍惜当下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煤矿开采给水源村带来了严重破坏。地脉受损、泉眼干涸、土地塌陷,窑洞和老宅出现裂缝。在这一片破败景象中,庙戏成为乡亲们对往昔美好生活为数不多的记忆。附:《七绝·忆水源》:煤噬乡园地脉伤,窑倾地陷泪沾裳。莫言补偿能消念,史卷长留故土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19年,村民向招贤镇政府反映险情。政府勘查后,确定水源村为采煤沉陷区,并迅速启动地质灾害治理工作。2020年,村民陆续签订安置协议,随后机械进村拆除房屋。在此期间,大家决定编写《水源村记忆》,以此铭记故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随着搬迁工作的持续推进,到2023年,95%的村民搬离了水源村。尽管离乡者对故土饱含眷恋之情,但他们依然顾全大局,迁至新的安置地。百年古槐与瓷窑消逝,曾经的田园生活一去不复返,《夸水源》的欢闹声也成为遥远的回忆,拆迁补偿款无法替代村民对老村的深厚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不过,世代务农铸就的坚韧品质,以及庙宇戏台等古迹承载的历史记忆,激励着村民在新的家园续写勤勉家风。而《水源村记忆》也将成为村民心灵的寄托,让后代铭记自己的根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今编写的《水源村记忆》,真实记录了水源村600年的人文历史,系统梳理了村子的由来、发展与变迁,生动展现了招贤瓷都文化、黄土农耕文化。本书从多个维度呈现村庄的历史风貌,既帮助村民留住乡愁,也为外界了解传统村落打开了一扇窗口,助力乡村文化传承,让年轻人珍惜当下生活,领略魅力水源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本书并非终点,而是新生的纽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律·水源村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山环水绕小村庄,六百年来岁月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沟壑纵横泉水涌,民宅错落古风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煤炭丰富藏地下,甘甜清冽润心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整村迁徙离乡土,梦里依稀是故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编制:张兰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3月10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