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澄城县博物馆 乐极生悲的古芮国给我们多少警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假期穿梭在澄城多个传统村落之间,感受传统村落文化带来的震撼、启迪和思考,收获颇丰,回来后一直沉浸在对那些传统村落文化的反复回味中,但也一直在回味参观澄城县博物馆的收获,尤其是感叹游弋在大国之间、顽强存续四百多年、最终乐极生悲在一片声乐中走向灭亡的古芮国!</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我出游一地尽可能地要参观当地博物馆,这样可以较全面地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和发展脉络。假期第一天走访了良周秦汉宫遗址景区没有找到芮国刘家洼遗址,下午走访了冯原镇吉安城村,晚上就歇息在澄城县城。第二天上午,首先参观了县城东街的唐精进寺塔、西街口的澄城县城隍庙神楼,然后来到澄城县博物馆参观。</p><p class="ql-block"> 澄城县博物馆位于古徵公园东邻,是陕西规模较大的县级博物馆。博物馆外观结合现代和古朴风格,状似一个古鼎,是一座融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综合博物馆。展厅内,一楼是古代文明、陶瓷艺术、雕刻艺术三个展厅;二楼是民俗工艺展厅和当代发展与规划厅。现馆藏文物有5139件(组),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臼等;有秦汉至明清的陶器、铁器、铜器、瓷器、石雕以及古旧书籍等,其中,刘家洼出土的青铜器、石雕拴马桩、尧头陶瓷为最有地域特色的群集性文物。</p><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馆临街北大门,院内环境清幽,展馆坐东向西十分气派,南侧是室外栓马桩巨阵,无数栓马桩似八卦图分列周围,十分壮观。</p><p class="ql-block"> 院子东南侧围墙内是陈列廊亭,造东墙陈列一组三尊元代石佛像,保存较为完整,面部更像我们普通人,接地气。左为宝生佛,结说法印,早先安置在善化建都村;中为东方不动如来佛,结触地印,右为阿弥陀佛,结禅定印,这两尊原置于善化居安寿圣寺。南墙廊亭下悬挂着一口金代大铁钟,十分罕见。有记载,金代大铁钟铸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为当时普济禅院的法器,钟高235厘米,口径153厘米,口沿厚12厘米,重约4吨,钟体上锐下侈,上为蒲牢钮,下为角弧形口,分模灌铸而成,共七段四十五模。钟体三、四、五段铸有铭文1075字,其中不同的简体字和异体字有53个,至今通用的简体字18个。另外还有梵书文字39个,在同一口铁钟上出现如此之多的至今仍在使用的简化字,实属罕见。金代大铁钟体现出民间高超的铸造技术,钟上的俗体字,是汉字朝简写演化的"铁证",钟上的梵文,则为研究宗教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栓马桩巨阵东侧是一排三户搬移过来按原传统民居复原的纳门窑砖雕门楼,澄城县北部典型的民居门楼建筑特色。整体移置的此三座门楼,是澄城县北地区纳门窑砖雕门楼的代表。原物建于清代中晚期。左边为西社村李姓人家的门楼,约建于清光绪年间,砖雕门额“为善最乐”。中间为西马店村傅姓家族的祠堂门楼,约建于清嘉道年间,砖雕门额“允臧”,《诗·鄘风·定之方中》:“卜云其吉,終然允臧。”孔 传:“允,信;臧,善也。”有砖雕楹联:“学孟母三迁教子,习张公九世同居。”道出了家风家训,时刻告诫子孙讲诚信,与人为善。右边为什二村成姓人家的门楼,约建于清咸同年间,有砖雕门额“聊远市气”,似乎很直白地告诫子孙要远离市井之气,即远离俗气,追求高雅之境界。这些门楼砖雕花卉动物精美传神,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 从展馆南侧台阶上来,直接先进了二楼展厅,民俗工艺展厅和当代发展与规划厅。澄城饮食文化让人垂涎欲滴,澄城三八席,澄城旋面,澄城挂面,澄城麦子泡,澄城水盆羊肉,都是有名小吃。澄城面花、皮影艺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然后下到一楼展厅,是古代文明、陶瓷艺术、雕刻艺术三个展厅。尧头窑陶瓷艺术是澄城特有,在关中地区影响广泛。澄城皮影演出道具及那辆移动的舞台,一下子把人的记忆拉回到小时候在村口挤看大车上皮影表演的情景,历历在目。 来到“小国之光”专题展前,古芮国的历史又浮现在眼前。 </p><p class="ql-block"> 去年专门参观韩城芮国遗址博物馆,对芮国历史脉络有了初步了解,对女强人芮姜印象最深。这次在澄城,虽然在良周秦汉宫遗址景区没有找到芮国刘家洼遗址,在澄城县博物馆终于看到了展陈的芮国刘家洼遗址出土文物,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地缘政治的小国,能在风云变幻的春秋战国时期存续四百年,也是个奇迹,还是感到很震撼!</p><p class="ql-block"> 澄城县博物馆专门以“小国之光”专题介绍展出刘家洼芮国遗址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 芮国是一个古老的封国。周成王时建国,国君称"芮伯",任周王辅臣。初,国力富强。曾与秦战,秦因"小之也"(小看它)而败。但因其处于晋、楚、秦三大国之间且国土较小,在诸侯争霸的历史大势之下,危机四伏。为避锋刃,几次迁徙,终于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澄城县刘家洼一带,便是它的亡国之地。若从武王克商算起,姬姓芮国在历史上曾存在了四百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学界普遍认为,芮国灭亡根本的原因在于"地缘政治"。也有人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芮之后期,安于一隅,纵情享乐,最终乐极而亡。刘家洼遗址出土的乐器相当丰富,钟磬鼓埙,"四镈九钮",是目前所见的春秋早期乐悬制度的最高级别。这些乐器的发现,对于认识和研究周代音乐的历史面貌,意义甚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