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水源村沿招贤沟北坡绵延,东接贺家湾、工农庄,西邻高崖头、林家墕,南望大长村,北依孙家塔。村中民居多依30度斜坡错落而建。地处招贤镇黄土丘陵腹地、湫水河东岸,东距招贤镇政府2.3公里,西距临县城48公里,东南距吕梁市(离石)3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2′、北纬37°57′,面积3.62平方公里。2002年,原水源、大长、孙家塔三村合并为水源村,村委会驻水源村。2023年,水源村(不包括:大长、孙家塔)户籍人口289户765人,村内现存张、高、李、贺、曹、薛、平、渠、郭九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村内沟壑纵横,东高西低,招贤沟贯穿全境,并衍生五条支沟,形成10至35度坡地,适宜北方多种动植物生长,是典型小杂粮种植区。地下蕴藏优质主焦煤,属胜利煤矿主采区,建筑用砂分布于背侧沟等地,公路北侧山崖富集紫陶原料 “红羊干石”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林招公路横贯全村,硬化道路连通周边村落,客运班车和公交出行便捷,为产业发展助力。这里是张、高、李等九姓共居之地,也是招贤瓷都文化和黄土农耕文明的重要承载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岁月长河里,水源村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深深镶嵌在人们心灵深处。它不只是地理标识,更是镌刻在记忆深处的鲜活画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提到水源村,我心中便涌起温暖又复杂的情绪,饱含对故土的眷恋、对童年欢笑的回味,以及对质朴乡亲的牵挂。村名中的“水源”二字,既是滋养村庄的生命源泉,也是见证历史的生动注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童年时,楼圪巷的青石路、村中的小石桥、水井边的凉泉,都是我们难以忘怀的记忆。我们曾在树荫下看蜻蜓点水,在小沟里捉青蛙,看着砂石坡上大婶们踩洗衣裳。这些记忆如同繁星,又似村落里的石桥,默默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村名源自古老泉眼。传说南方法师盗取卧虎山寺庙泉眼泉水,与老住持斗法至现村落地界,法师力竭扔下水囊,半囊泉水洒落形成新泉。泉眼常年流水,滋养村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水源村历经600余年变迁,通过刘家梁、王家焉等地名和生活遗迹推测,此地曾有刘、王、张、孙等多姓聚居,部分姓氏外迁或消失(如孙家塔孙氏自水源迁出)。明洪武年间,张氏自洪洞大槐树迁居于此,耕读传家,后携高姓、李姓陆续迁入,各姓始终和睦相处。此外,楼圪巷青石路、村中小石桥等,构成了我对水源村独特的童年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姓早年外出工作并定居外地,林姓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迁回林家坪村,阎姓则在同期迁入定居。九姓子孙遵循“甘苦共担,守望为邻”的祖训,延续着多元共生的乡村传奇。清乾隆年间,张门两支先后从水源村迁出,一支迁至安家庄乡康家坪村;另一支迁至玉坪乡李家坡底村,至今均已传12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水源村建筑风格多样,古老房屋在绿树间错落分布,斑驳院墙见证岁月变迁。村内院落和窑洞类型丰富,涵盖窑洞式明柱厦檐四合院、立体交融式楼院等各类院落,靠山窑洞、砖面石窑洞等多种窑洞,以及低平桩、高平桩建筑,还有现代平房和楼房,呈现古今建筑交融的独特风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数百年发展变迁中,水源村留存众多人文古迹,流传不少传奇故事。庙宇、戏台、兵工厂、陶瓷窑等文化遗迹,不仅为村庄增添神秘色彩,也承载着村民的美好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爷庙位于水源村底小井沟,始建于元代,民国三十二年(1933年),由高来运等人主持重修。庙宇坐北朝南,面阔五间,有砖拱券窑洞五孔。送子观音窑洞一间与老爷庙呈倒坐布局,为单檐硬山顶,占地面积226平方米。1992年,支村两委组织修缮;2012年,高生富、高生云出资再次修复,目前主体保存完好。2022年3月,临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春节期间,村民常来此祈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戏台与老爷庙相对而建,位于同一中轴线上,原本为砖木结构,台口面向神殿。1993年,村委会组织重建涵洞及台基;2013年,高四海捐资砌墙覆顶。每年清明前后,村民在此唱戏,使其成为重要文化活动场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保命观音庙坐落于上村楼坪,相传始建于元代。1966年“破四旧”前,楼坪有门楼,穿过楼洞可达顶层观音庙。庙东有土墙环绕,风格独特。该庙坐南朝北,为单体建筑。2012年在原址重建,如今是村民祈福消灾的场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外,据地名和村民讲述,水源村梁脑上东侧山顶有天子庙,余洼东侧下坢有疑似关老爷庙的老庙独底。正如《水源村礼赞》所云:“庙宇巍峨昭信众,神灵赫奕佑生民。云兴霞蔚招贤镇,虎踞龙盘水源村。四季祥和臻瑞霭,千门焕彩纳时新。河清海晏逢嘉世,物阜年丰万木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兵工七厂位于水源村沟底,村中山泉自流而下,为其提供了充足的用水。招贤镇自然资源丰富,有铁矿、煤炭,且群山环绕,形成天然屏障,加之村民的全力支持,保障了军工生产的安全,使其成为晋西北的“弹药摇篮”。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7年3月,面对胡宗南进攻延安的局势,中央将拥有500余人的军工七厂迁至水源村。厂区沿河岸分三层建设,底层为铸造车间,中层设有车床与高炉,顶层四孔窑洞作为厂部。职工分散居住在村民家中。1947至1949年,兵工七厂建成晋西北首座高炉,主要生产手榴弹弹壳、山炮弹壳等,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军工奇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兵工厂驻扎期间,水源村民毫无保留地腾窑献粮,全力支援兵工生产,让原本宁静的村庄,奏响了解放战争的激昂乐章。1948年初,贺龙元帅一行骑马来到兵工厂视察,在水源村留下了珍贵的红色印记。1949年,随着形势变化,军工七厂迁离,工厂转产并交由地方管理,先后更名为兴县农具厂、湫水铁厂、临县招贤铁厂。1980年,又转归临县陶瓷厂。尽管工厂归属和名称多次变更,但军工精神始终薪火相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1年,在建党百年之际,退休干部张维芝发起建成一座纪念塔。纪念塔高4.7米,采用手榴弹造型,顶端塑有八路军战士像,并镌刻着毛泽东名言“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塔上铭文详细记载了兵工七厂为解放战争提供百万弹药的历史功绩,铭记着“每块铸铁都凝结百姓汗水,每发炮弹都寄托人民期盼”,时刻提醒后人,那段军民一心、保家卫国的热血历史永志难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请看概述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编制:张兰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3月10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