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如何成为“好”的家长

海燕心理工作室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的涂鸦说到“镜我”。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也可以说,父母和孩子互为对方的镜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孩子的角度来判断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家长并不难,只需要看孩子的那张脸就可以。其实,按照这个思路和方法,在技术层面上做一个“好”家长更容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做?分两步:看与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步,学会观察孩子的情绪,尤其是面部表情。也就是,做家长的,得时刻关注孩子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我们知道,情绪是欲望的外在表达,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高兴了,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孩子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如果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不高兴了,也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孩子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步叫“看情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第二步叫“见欲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看到孩子高兴和不高兴之后的见欲望特别重要,也就是要去思考我的孩子什么欲望得到了满足,什么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家长的水平差异体现在是关注孩子的情绪还是关注孩子的欲望上。那些只关注孩子情绪的家长,容易被孩子的情绪带着走,孩子高兴也跟着高兴——这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当孩子生气也跟着生气就问题严重了,这样的家长只有感性反应没有理性反应,只有情绪没有脑子;而只有那些通过情绪想到孩子欲望的家长,才能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诉求而不只是表达情绪或发脾气,也才能带着孩子一起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举个例子,请判断一下:以下两位家长的表达,哪位才是“好”家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一进家门,家长看到孩子不高兴。一位家长惊慌地问:“孩子,遇到什么事情了?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了?”接下来会安慰孩子不要生气。而另一位家长则问:“孩子,妈妈看到你不高兴了,需要妈妈做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相信大家在体会过这两者的差异后,会得出结论:前者已经被孩子的情绪所感(污)染,看似关心,其实会和孩子的负性情绪同频共振;后者则是在引导孩子表达表达诉求,如果孩子能够表达诉求,负性情绪会随之减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长和孩子是相依而存的,就像手心和手背。做一个“好”家长,最重要的就是做家长的要跳出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做事情。而所谓“从孩子角度思考问题和做事情”,就是凡事要基于孩子的需要并且合理地满足孩子的需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特别想请家长记住的是:从孩子的心理层面上讲,孩子对我们满意还是不满意,在孩子心中我们是不是一个好家长,并不取决于我们给孩子做了什么,也与我们自己是不是辛苦付出无关;孩子之所以对我们做家长的满意,之所以觉得我们是“好”家长,是因为我们的做法和付出满足了孩子内心的需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论:所谓好家长,就是能够了解孩子的需要并且能够合理满足孩子需要的家长;要想成为“好”家长,就是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并且尝试着去合理地满足孩子的需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