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1951年,抗美援朝的硝烟尚未散尽,15岁的林岚攥着调令,站在三野政治部俄语专科学校的筹建工地上。荒草在江风中翻涌,远处长江的汽笛声混着隐约的炮响,在南京城上空盘旋。眼前这片日后将成为河海大学校址的土地上,她和同学们即将亲手搭建课堂——这个怀揣理想的姑娘,就这样带着对战场的向往与未知的忐忑,开启了一段与俄语交织的热血岁月。<br><font color="#ed2308"><b><br>## 一、基建工地上的青春印记</b></font><br>建校的日子是汗水与歌声交织的诗篇。林岚挽起袖子,和战友们在泥土地上挥汗如雨。粗糙的砖块磨破手掌,血痕混着灰尘渗进伤口;浸透汗水的军装干了又湿,后背结出层层盐花。00但劳动间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总会准时响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激昂的旋律掠过工地,让她想起华东军大的岁月。望着亲手搭建的校舍框架,她忽然懂得:不能亲赴朝鲜战场又如何?学好俄语,同样是守护家国的战场。<br><br>俄语学习的挑战如陡峭的山峰横亘眼前。卷舌音“P”像个狡黠的对手,无论舌尖如何打转,发出的音总是绵软无力。林岚把镜子揣在兜里,走路时对着橱窗反复练习口型;吃饭时盯着饭碗观察舌位变化。有次在食堂专注练习,隔壁桌战友打趣她“对着馒头较劲”,她却认真道:“连一个音都征服不了,还怎么读懂专业文献?”当课堂上终于清晰吐出“Привет”,区队长带头鼓掌的瞬间,她眼眶发烫——这小小的胜利,是她在语言战场上竖起的第一面军旗。<br><br>学校的评比活动中,林岚凭借不懈努力摘下象征优秀的金色徽章。她郑重地将徽章别在军装前,想起离家时母亲“学好本事”的叮嘱。每个周末,她都会在给家人的信里夹上新学的俄语单词,用拼音标注发音,仿佛这样就能把成长的喜悦传递给千里之外的亲人。<br><font color="#ed2308"><b><br>## 二、沪上译途的使命传承</b></font><br>1952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落幕,林岚作为优等生被保送至上海俄文专科学校。登上开往上海的列车时,她紧紧抱着装满俄语课本的帆布包,望着南京的梧桐树渐成残影,心中既有离别的惆怅,更有对未知的憧憬——那片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土地,见证了她从基建新兵到俄语学员的蜕变。<br><br>在上海的校园里,苏联专家的到来带来全新的学术气息。林岚被编入中级十五班,第一次穿着笔挺军装合影时,她特意将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里盛满对知识的渴望。进入燃料班学习专业俄语后,尽管对语言本身的兴趣有限,但她始终牢记:国家需要懂技术的翻译,这就是她的战场。<br><br>1953年春,学校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站在大礼堂的讲台上,面对台下上千双眼睛,林岚的心跳快得几乎要冲出胸腔。但当她开口分享学习心得,话语却如奔涌的江水:“我把‘涡轮机’‘过热器’这些词写在饭票上,打饭时念一遍,洗衣服时念一遍,连排队洗澡都对着砖墙默记。”她举起自制的词根卡片,上面工工整整标注着燃料工业术语及其衍生词,“记住一个词根,就像握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串知识的大门。”当她用流利俄语朗诵专业文献时,掌声如潮水般漫过礼堂。后排苏联专家频频点头,校长姜椿芳欣慰的笑容,让她忽然明白: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在为中苏技术交流架桥铺路。<br><br><br> <font color="#ed2308"><b>## 三、时光里的俄语密码</b></font><br>在上海的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了林岚最亲密的伙伴。保尔·柯察金的故事让她坚信,平凡岗位也能铸就非凡。作为调干生,她每月20多元的工资,总会分出一半寄回家。想到父母弟妹能因此过得更好,那些挑灯苦读的夜晚,都变得甘甜起来。<br><br>1953年,“一五计划”如火如荼,156项苏联援建工程急需翻译人才。当林岚和200名同学接到提前毕业的通知时,距离原定毕业还有整整一年。毕业典礼上,校长的动员令点燃了所有人的热血:“国家等不及了,你们就是连接中苏技术的桥梁!”捧着专科毕业证书,她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校园的不舍,更有奔赴新战场的豪情。意外之喜是教育部后来补发的本科文凭,17岁的她,就这样成为了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生。<br><br>多年后,面对质疑她早毕业经历的目光,林岚总会郑重取出泛黄的证书:“那是国家急需人才的年代,我们提前毕业,就是为了让苏联专家的图纸早点变成工厂的烟囱、电站的涡轮。”毕业照上,站在后排右侧的她,嘴角扬起自信的弧度——这个曾在南京工地上搬砖的姑娘,即将带着俄语这把“钥匙”,开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壮阔篇章。<br><br>那些与战火、建设、求知交织的岁月,早已将俄语镌刻进她的生命。从基建工地上的第一块砖,到交流会上的如雷掌声,林岚用青春和汗水,在新中国的译路上,写下了属于一代人的赤诚初心与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