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科技巨匠艾伦.马斯克在他的社交媒体上,亲口承认自己是阿斯伯格综合症;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女儿菲比.盖茨也公开告诉媒体,她的父亲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b></p><p class="ql-block"><b>脸书的马克.扎克伯格,苹果的史蒂芬.乔布斯,还有一些我们熟悉的名人: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米开朗基罗……他们都是在某一领域颇有建树,但是却不善社交,他们都被列入了“阿斯”的阵营。</b></p> <p class="ql-block"><b>这些名人效应,让很多人将“阿斯伯格”与“天才”标签绑定,于是人们的脑海里就形成了这样的印象:阿斯伯格就等于天才病。</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其实,这是对于阿斯伯格的误解。</b></p><p class="ql-block"><b>我家宝贝女儿,经过了几年的寻诊与评估,也被确诊为阿斯伯格。</b></p><p class="ql-block"><b> 现实生活中,由于阿斯伯格的神经发育障碍,给她本人及我们的家庭,都带来了许多的困扰及挑战。</b></p> <p class="ql-block"><b>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最新分类,阿斯伯格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被归入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值得注意的是,阿斯伯格并非后天疾病,而是先天性的发育差异。阿斯成年后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b></p> 医学定义阿斯伯格的主要特征: <ul><li><b>感官敏感:</b></li></ul><p class="ql-block"><b>阿斯伯格通常都是超敏感特质,对光线,声音,触觉都属于过度敏感型。</b></p> <ul><li><b>社交障碍:</b></li></ul><p class="ql-block"><b>阿斯伯格通常很难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他们难以捕捉到别人的眼神暗示,也不会解读别人的面部表情所传递的情绪,在交谈时经常自顾自话,不考虑对方的反应。</b></p> <ul><li><b>沟通困难:</b></li></ul><p class="ql-block"><b>阿斯伯格的语言能力并没有延迟,有时甚至优异,但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往往比较刻板,单调,缺乏情感起伏也难以有共鸣;对于隐晦,幽默等复杂的语言形式,常常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无法弄懂深层的含义。</b></p> <ul><li><b>兴趣狭窄:</b></li></ul><p class="ql-block"><b>阿斯伯格常常表现出对于细节的极致关注和系统性思维,对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领域极度的痴迷。他们对这些感兴趣的事物的专注程度超乎常人,但是却对其它的事物毫无兴趣。硅谷工程师中,阿斯伯格特质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类人常常被比喻为“科研圣体”。</b></p> <ul><li><b>行为刻板:</b></li></ul><p class="ql-block"><b>日常生活中,阿斯们总喜欢坚持遵循固定的生活模式和程序,一旦被打乱就会感到极度不适,从而引发焦虑的情绪。</b></p> 阿斯双面效应:天才的馈赠与社交的代价 <p class="ql-block"><b>阿斯伯格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b></p><ul><li><b>在学校里,可能会因为社交与沟通的短板,而被同学们孤立,难以融入集体活动;</b></li><li><b>在职场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多变的工作环境,常常让他们无所适从,难以适应;</b></li></ul><p class="ql-block"><b>所以,完全不可以将阿斯伯格简单地归结为“天才病”,我们必须了解阿斯们在真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境,不能忽视他们的困扰和苦恼。</b></p> <p class="ql-block"><b>虽然女儿确实在念书学习方面不用操心,从小学开始,就被评估出智商较高而进入“Gifted Class”,就是华人家长们所说的“天才班”上学。但是进入中学之后,社交方面的短板开始表现出来。</b></p><p class="ql-block"><b>女儿告诉我说,每当她对别人说起自己是阿斯,对方的反应总是表现出 “哇!那你很聪明!”,岂不知每逢此刻,她就觉得内心超级郁闷。因为她分享阿斯,其实是想告诉你:她很脆弱,她不懂社交,她想与你交朋友,希望你能体谅她的苦衷, 结果却往往得不到期待的回应,也难以交到朋友。</b></p> “名人效应”对阿斯伯格的美化: <p class="ql-block"><b>马斯克等名人对阿斯伯格的公开提及,提高了大众对这种疾病的认知,人们了解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的存在。</b></p><p class="ql-block"><b>马斯克的科技创新以及他的商业头脑被大肆宣扬,却很少有人提及他在社交场合中所经历的不适与尴尬;</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媒体在宣传牛顿,爱因斯坦等名人时,也总是强调他们的卓越成就与阿斯伯格的关联。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阿斯伯格能够赋予人超凡的智慧。</b></p> <p class="ql-block"><b>名人效应给阿斯伯格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使得阿斯伯格被过度美化。在当今广泛的媒体信息时代,阿斯们的成功案例被迅速传播,“天才病”被无限美好放大。这让阿斯们莫名的被披上了一层耀眼的光环,但同时却掩盖了阿斯们生活中的困扰和痛苦。</b></p> 阿斯伯格被忽略的真实困境: <p class="ql-block"><b>现实生活中,阿斯伯格们远远没有影视作品和名人故事中那般光鲜亮丽,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生活的泥沼中艰难挣扎,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b></p> <p class="ql-block"><b>长期遭受的社交困境,沟通障碍以及外界的不理解甚至歧视,使得阿斯们极易产生其它心理问题,比如共病焦虑症,抑郁症等。这些共病经常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痛苦,让他们的生活陷入更深的困境循环中。</b></p> <p class="ql-block"><b>将阿斯伯格美化为“天才病”,无疑是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这些美化给阿斯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焦虑情绪。我们必须纠正对于阿斯伯格的美化迷思,对阿斯们表现出真实的理解与爱心关注。</b></p> 从名人效应看神经多样性的社会价值: <p class="ql-block"><b>从艾伦.马斯克,比尔.盖茨这些名人案例,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的认知多样性的存在,神经发育差异并非缺陷,社会需要为阿斯伯格群体提供更为包容的环境。</b></p> <ul><li><b>教育层面:避免将社交能力作为单一评价标准,而是发掘阿斯们的特殊兴趣之潜力;</b></li><li><b>职场设计:或许可以创造一些低感官刺激,合理的结构化空间;</b></li><li><b>公众认知方面:打破“天才病”的美化印象,理解阿斯们刻板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b></li></ul> <p class="ql-block"><b>阿斯伯格个体的下限与上限之间差别巨大,有人成了圣体,有人终生挣扎。</b></p> 愿社会给予阿斯们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愿与所有的阿斯家长及家人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