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字编写:长安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拍摄:长安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背景音乐:阳春白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定稿时间:2025.5.10</span></p> <p class="ql-block">柳埠镇,号称省城济南的后花园,有四门塔、九顶塔、龙虎塔、千佛崖。进入景区前,见所购门票上写道:华夏第一石塔、齐鲁第一寺院、江北第一竹林、中国第四石塔林。未入园先吊起了胃口,让人欲罢不能。</p> <p class="ql-block">沿石阶渐行而攀,四门塔映入眼帘,之前查阅的资料有说此塔为唐代,又曰:此塔为汉代,又云:宋朝。印象中是隋塔,及至塔前的介绍方知,确为隋塔。</p> <p class="ql-block">四门塔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以其建造结构简洁、浑厚、庄严而闻名于世,塔内存有东魏武定二年石刻造像四尊。</p> <p class="ql-block">四门塔因四方各开一门,故俗称四门塔,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与赵州桥同为隋代石质建筑之典范。1973年维修时在塔心柱中发现舍利,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隋文帝所赐。</p> <p class="ql-block">四门塔因四门内各有一尊佛像,被称为“四方四佛”。即: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代表法性不变,保佑智慧无量,前途无量;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宝生佛),代表增益行愿,平平安安,全家幸福;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无量寿佛),代表平和安逸,保佑富贵无量,健康无量;北方莲花庄严世界微妙声佛(不空成就佛),代表一切成就,保佑财运亨通,心想事成。</p> <p class="ql-block">九顶松植于汉代,树龄距今已二千余年,被隋文帝杨坚册封为通灵神松。高约15米,树围5.4米,与四门塔相伴千年,因主干上生有九枝,故名“九顶松”。看上去,这是一株柏树,据说,因“柏”字与“悲”字读音相近,不吉,古称“柏”为“松”。</p> <p class="ql-block">当年,杨坚未称帝时,曾来到朗公寺九顶松下祈福,后,果登大位;因其母吕苦桃为济南人氏,故,坚又到朗公寺庙祈求,又在济南找到至亲,得知自己许多身世之谜。为感念“松”与“寺”的神力,遂册封松为“通灵神松”;寺为“神通寺”。传说,松原非九枝,因皇帝贵为“天子”,且“金口玉言”封赐过,树,便成了宝树。一天晚上,有凤凰栖于树上,常言道:“凤凰不落无宝之地”。黎明时分,晨钟响起,凤凰蹬枝而去,枝断。一夜过后,寺僧见树顶重生九支,甚是惊异,故默默诵念:“凤翔九天,凰生九枝。龙啸九渊,遨游九天。”从此,世人皆曰“九顶松”是也。</p> <p class="ql-block">九顶塔在灵鹫山九塔寺内,根据《山东通志》的说法,九顶塔是唐代尉迟敬德监工修建的。据说,那里有九座山头像九条龙,唐皇为了压住这九条龙,而命尉迟造了此塔。九顶塔虽然只是一座单层砖塔,但是它的塔刹部分结构非常奇特,“一茎上而顶九各出”。其塔高13.3米,基呈八角形,为水磨对缝砌筑而成,塔身南面距地面高3.1米处,辟一拱门,内为佛室,室内雕一佛工罗汉,并有残存壁画。</p> <p class="ql-block">青龙山南坡有北宋·三坛寺窣堵波铭,又称“小宋塔造塔记”、“比丘福林造塔记”,俗称“小宋塔”,或以年号称“绍圣塔”,或依山名称“青龙塔”。记述了比丘福林为亡父母瘗坟造塔的经过。塔为一方形三层石塔,通高4.71米。底部为一整石长方形基座,南面刻有比丘福林于北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为父母造塔三级的题记(据说原为7级),为神通寺现存唯一的宋代塔。</p> <p class="ql-block">那小唐塔因塔身上雕有龙虎之形,又比龙虎塔小,故称小龙虎塔,也叫小唐塔。塔为方形七层密檐式石塔,现存六层。塔身由两块石料拼对而成,雕有佛像、天王、乐伎等。塔身东面刻有“开元五年(717年)丁巳二月辛丑朔八日戊申,大浮图主木部贯王,兄孝生、弟孝成、弟文剑等,上为国王帝王,下及师僧父母,普为法界苍生,咸通斯福”的塔铭。这座塔不是神通寺的遗存,据说是从附近的皇姑庵迁来。</p> <p class="ql-block">龙虎塔因塔身雕有龙虎造型浮雕而得名,为砖石混合结构。塔平面作正方形,塔身高10.8米。塔的中部用四块大石板构筑,并雕有精美的龙、虎等,室内有雕饰华美的心柱。龙虎塔周身满饰雕刻,特别雍容华丽,充分展示了盛唐时代的风度和气质,为唐代佛塔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青龙、白虎两亭分别坐落在青龙、白虎山上,原建于山东省政府院内,为明代井亭。1972年搬迁至此,更名青龙、白虎亭。两亭的结构相同,均为重檐十字脊四角亭,平面呈四方形,双围柱布置,面阔进深均为4.2米,外围檐柱为八角石柱,里围金柱为圆形木柱。</p> 白虎亭 青龙亭 <p class="ql-block">生存之道,出家人又食人间烟火。米池、面池位于迎翠桥东南,与神通寺遗址隔谷相望。地上建筑早已无存,后来村民在耕作翻地时,发现底部铺有石板,据记载是当年神通寺僧人储存、晾晒米面等粮食的场所,当地人称其为米池、面池(又称圣油、圣面)。2017年恢复旧貌。</p> <p class="ql-block">四门塔景区西南白虎山南麓的涌泉,在崇祯、乾隆时《历城县志》中有记载:在神通寺西,瀑飞布悬,流入锦阳川。在其西南,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庭院“涌泉庵”,庵前有一座通圣桥。东行遇崖壁,其下有“滴水泉”。</p> <p class="ql-block">神通寺遗址在景区北昆瑞山谷中,古称朗公寺,隋开皇三年(583年)易名神通寺。谷东为青龙山,西为白虎山,北为通天峪,南临锦阳川支流。</p> <p class="ql-block">东晋前秦皇始元年(351年),高僧朗公西游东返,隐居于此,创建朗公寺。当时有上下诸院十余所,长廊广袤千余间。隋唐时更加兴盛,僧侣达500余人,大建佛塔,广造佛像,遂成佛教盛地。原寺以门楼、大雄宝殿、千佛殿、方丈禅堂、法堂为中轴线,左右以伽蓝、达摩两配殿及斋廊为翼,至清代荒废。今谷中讲经堂、天王殿遗址尚存。讲经堂传为朗公讲经处,现存完整青石柱4根,残柱4根:有的仅存半截,有的仅存柱础。</p> <p class="ql-block">唐代殿堂遗址位于神通寺墓塔林附近,基台为长方形须弥座。该基台长12.65米,宽10.77米,高0.75米,束腰处雕有形态各异的歌舞伎,生动美观。1980年景区复原了基台,并建有长廊保护。</p> <p class="ql-block">四门塔景致宜人,古木参天,林中有石阶小路沿山势而建,曲折蜿蜒,给人曲径通幽之感。</p> <p class="ql-block">神通寺祖师林即神通寺墓塔林,有金、元、明三代墓塔共约五十余座,是中国第四大墓塔林。根据建筑材质可分为砖塔、石质两种,根据塔身和塔顶形状可分为密檐式、阙式、幢式和亭阁式四种,造型各异。</p> <p class="ql-block">那墓塔林默默地,仿佛一本打开的经书,演说着历代大德高僧的造诣,尘世间没有净土,俗世中没浮尘,一抷黄土、一座砖塔、一幢石塔本无生命,但精神、权力是永存的,后人会记住的。我与龙儿在细数着历历古塔,云说着这过往,似乎有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藏经洞,古时寺院藏经卷、僧人通读经书之处。相传为朗公和尚初来此地时静修训法之场地。</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距今一千三百余年,上有题记四十余则。据史料记载,主要由南平公主、驸马爷、赵王李福和黎民百姓所敬造。按佛教的教义,敬造佛像是一种无量功德,目的是让善男信女长期焚香礼佛,多结善缘。表达了一种为家人祈福、增寿,保佑平安的美好心愿。</p> <p class="ql-block">在千佛崖下,我伫立良久,思绪仿佛飘回到了遥远的过去。当年,那些工匠们是怀着怎样的虔诚之心,在这坚硬的崖壁上一刀一刀地雕琢,才赋予了这些石头如此鲜活的生命?这些佛像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目睹了朝代的更迭、岁月的沧桑,却始终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向后人传递着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赑屃(拼音Bìxì)相传龙生九子而各有所长,八子赑屃样子象龟,性好负重,所以旧时石碑的基座多刻成赑屃的样子,此质为唐代遗物,重约十吨。2000年出土。去涌泉竹林的路口,不经意间发现了赑屃这一唐代遗物,着实让人感觉有点意外。</p> <p class="ql-block">弯弯绕绕地走了一段山“路”,从一“丫”口处下山至涌泉竹林。这个号称“江北第一竹林”的称号,感觉有点言过其实。但,涌泉竹林,背靠几座高山,不但挡住了北方寒冷的空气,而且也形成了自己凹陷的小峡谷,又有涌泉昼夜不舍的水流,使这个小峡谷天然的成为四季如春、气候温润的小江南。</p> <p class="ql-block">涌泉桥为一单孔石桥,长18.8米,宽3.5米,桥头有石狮一对。桥东头立有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建造涌泉桥碑一通。凭栏下视可见碧水一泓,犹如翠锦。石刻曰:涌泉,济南七十二名泉。</p> <p class="ql-block">神通寺历经1600多年,几度兴废,保存了各个时期的珍贵文物。鉴于此,1988年,神通寺回复重建,重现着大雄宝殿、观音殿、伽蓝殿,祖师殿、药师殿、天王殿、钟楼和鼓楼。打造出了一个礼佛赏景"四门塔风景名胜管理区"。 其中,四门塔、九顶松、千佛崖造像(含龙虎塔、九顶塔)分别于1961年、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四门塔风景区,也让我明白: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梁一柱、一塔一亭、一泉一竹,一花一木,都蕴藉禅心佛香,凡是经过之人,都无形中蒙恩受福,远离杂念,成为一场美的朝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