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学(二)

曾众

<p class="ql-block">  孔子在《论语》中,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树立了颜回的榜样,强调必须端正学习的态度,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在第二篇《为政》有3次。第三篇《八佾》和第四篇《里仁》均没有“学”字。第五篇《公冶长》有1个“学”字。</p><p class="ql-block"> 一、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母亲叫颜徵,出身于鲁国大夫之家,知书识礼。虽然3岁之时父亲因病离世,生活凄凉,但孔母坚持送孔子读书,学习“六艺”。为了改变生存环境,孔子在15岁的年纪,立下了学习的志向。从此,坚持不懈,一以贯之,为自己创立儒家学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才有后来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够立起来的,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到“三十而立”的。立志、立业、立德、立言,相辅相成。三十不能自食其力,到了四十岁时肯定分不清是非;五十岁时也不会知道命运的规律;六十岁时更不会受人尊敬,听到的都是讥讽嘲笑;七十岁时还要受制于人,食嗟来之食。</p> <p class="ql-block">  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学习别人教授的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以讹传讹自己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动进行思考,必然死搬教条,对为什么会失败感到迷惑不解。如果只是一个人独自思索,却不善于汲取别人已经成功的经验教训,就不会借鉴成功的方式方法,避免同样错误的发生,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孔子总结出了两种学习方法。一种是有益的,即温故而知新。就是要举一反三,得出新的体会和感悟。一种是有害的,即攻乎异端。就是钻牛角尖,研究违反自然规律的学说。失败必然不可避免。</p> <p class="ql-block">  三、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p><p class="ql-block"> 子贡向老师请问:卫国国君为什么要给孔文子(姓孔名圉,字仲叔,卫国大夫,与孔子同时代)人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不耻下问,是一种学习态度,不懂装懂,不仅自欺欺人,最终也学不到真知。人贵有自知之明,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对待学问,必须保持诚实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求知必须具备的前提。孔子还指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做一个明白人,不能人云亦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说:如果朝上明白了一个道理,了解某个学问的缘由和出处,即便是晚上死去,也不会有什么遗憾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