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蝇赶散”琐忆.

读对经典

<p class="ql-block">  站在千年古南城广场中央,红色外套的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城外游客和行人穿梭而过,装饰性的灯笼挂在城墙上不随风摇曳,没见乙巳年古城新春热闹非凡。这里的一切都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而我,正试图从这些场景中捕捉姓氏历史的点滴。当按下手机照像快门,都像是在记录一段被遗忘的故事,那些关于南城姓氏来源与变迁的记忆,或许就藏在这古城内的某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姓氏历史,喜欢那些过去的人和事。在姓氏发展、演变过程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回味。在翻阅连云港姓氏族谱时,我发现有关“红蝇赶散”方面的移民事件。然而,在古海州地方志中却找不到这方面史事的记载。这让我更加好奇,想要探寻这段历史背后的真相。</p> <p class="ql-block">  据史、志等文献记载,明朝确实实施了移民政策,而且持续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达800多个,几乎涵盖了北方常见的姓氏。这种有组织的强制性移民政策,使得地方人多的地区向边远、无人地方流动,成为历代移民中最为成功的范例。</p><p class="ql-block">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自身发展的需求、改朝换代的战乱影响和做官出仕、留守戍边、避仇谋生等原因,姓氏不断分化、繁衍,不同姓氏的家族不断流播迁徙。当然,改朝换代,江山易主往往成为姓氏迁移的主要动因。</p> <p class="ql-block">  明朝的建立,就是不同姓氏家族兴衰更替、流播迁徙的缩影。为了医治二十余年的战争创伤,明朝采取了大规模的移民政策,而且是有组织的强制性移民。洪洞大槐树作为中国历史上移民次数最多、规模最大、辐射地域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移民点之一,也成为了现在炎黄子孙最为眷恋的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p><p class="ql-block"> 明朝初年的中国大地上,饿殍遍野,田地荒芜。为恢复农业生产,增加人口,稳定边防,洪武年间,实行移民政策。朱元璋规定凡是开垦荒地者,免除三年租税,而且为了鼓励开荒,还制定法令,只要是你开的荒地,这块地就属你的。这大大地促进了开荒土地和移民实行。</p> <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红蝇赶散”是张士诚率盐民起义。实际上,张士诚是众多起义者中的一个,他通过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决定自己的历史地位,迁都平江(现苏州)。历史上,张士诚是私盐贩子,泰州人,他不属于以贫苦农民为主的红巾军序列。至正十三年,张士诚起兵,连续攻占泰州、兴化等地,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后来,元朝派兵,没有攻下高邮。而各地起义军利用元军的大失败,重新壮大自己,原已处于低潮的起义开始转入高潮。此战之后,张士诚名扬天下,他连续攻克江苏、浙江的富饶地区,成为最富有的人。在这些地方,他是个大好人,对百姓不错,免除江浙一带赋税,百姓受了他的恩惠,直到张士诚失败之后,苏州百姓依然怀念他。</p> <p class="ql-block">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无非是他赶走你,你失败了,他成为地主。朱元璋在解决了陈友谅问题后,至正二十五年(1365)八月,发兵进攻东吴。不到半年,把张士诚赶出长江以北,东吴军缩在苏州和杭州。张士诚还想占据江南地盘,当自己的富地主。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率领他的全部精英,讨伐张士诚。</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用行动告诉张士诚,天下只能有一个最大的地主,而这个人绝不是张士诚。朱元璋用了八个月时间,彻底攻陷张士诚和他的士兵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的平江。后张士诚被俘,不降自缢而死。但张士诚值得敬佩,他有坚强意志,反抗元的暴虐统治,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把自己的信念坚持到了最后一刻。</p> <p class="ql-block">  元末时期,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等多路农民起义军混战争天下,因张士诚死守苏州,后传说把苏州百姓汇集阊门强行驱赶到古海州一片海荒地带,故人们把它称之为“红蝇赶散”。实际上,张士诚占据的江浙地区,由于当地人支持张士诚,朱元璋对此十分不满,只规定江浙地区赋税高于其他地方数倍,后期这规定才废除。</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历史上看,明朝移民应在明洪武初年,不是在元朝时期,而且陈友谅和张士诚确实是朱元璋的最强对手,但元朝不一样了,正是这个残暴王朝的统治,朱元璋不得才去造反,是一个汉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战争。</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蒙古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当时的汉人是不大可能和蒙古骑兵一同联欢的。</p> <p class="ql-block">  纵观中华历史,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等都不是省油的灯。但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而优秀统帅的称号属于他。六百五十多年过去了,但笼罩在朱元璋身上的争论似乎并没有停止的迹象。他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这些争论可能再过几百年也不会停止。</p><p class="ql-block"> 历史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朱元璋一手建立强大的国家,有充足理由为自骄傲和自豪。但朱元璋历经时间的磨砺、岁月的侵蚀,而他的丰功伟绩和成败得失都被记录在史册上,供后人评说。</p> <p class="ql-block">  据海州志书记载,古海州众多姓氏是明朝以后迁移而来,如南城的江、杨、武三大姓等。但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发布《迁海令》,将云台山周围三百里设为禁区,强迫云台山地区居民内迁,因此,迁出的家族人可能会把自己的悲惨遭遇与“红蝇赶散”联系起来,编出神奇故事,这无疑是对朱元璋的一大误解。</p><p class="ql-block"> 其实如今修续姓氏族谱的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这些互相矛盾的资料中找到真相,防止偏袒,在史实与传说中,分辨哪些是事实,那些是讹传、附会和误记。对于世系部分,要注意本族谱的始祖和以下十代或几十代,是否属实和可信。而我们找出真相的历史上很重要的原理,就是立场。续修族谱,不是编书、办杂志,绝不能在没有史实和知识积累的情况下,采用以族谱证史的方法,弄出笑话。</p><p class="ql-block"> 解读族谱,要证以史书,注重史实,不能信民间传说故事,以族谱证史。所有的族谱都有立场,所有的立场都有倾向,相信如果不是自虐编写,就能续修出经得起历史、时间检验的族谱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