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再陪母亲赶回场

蒲村人(利俊)

<p class="ql-block">在蒲村老家,我们习惯把上街买卖东西或闲逛,通称赶场,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赶集。</p><p class="ql-block">儿时的我就经常陪母亲上街去卖菜、卖柴,三天两头都能去赶场。时间虽然已过去五十多年了,但陪母亲赶场的温馨往事仍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一九九六年母亲与我、小弟和俩孙在水关水库合影。</p> <p class="ql-block">自我记事起,我家自留地就从来没有空过,一年四季都被勤劳的父母种满了各种时令蔬菜。甜菜、莴苣菜、莲花白,海椒、黄瓜、海茄、茄子、四季豆、豇豆,南瓜、胡萝卜,白菜、萝卜等等,品种繁多。一到蔬菜上市,头脑灵活,精打细算的母亲便思量着把多余的菜拿上街去卖。卖菜那天,母亲早早就起床把头天晚上摘回来的菜去除老叶、黄叶,洗尽泥土,整理好轻轻装进背篼,然后把我从被窝里喊起来,手里拿着亮杆,她背大的走在前面,我背小的跟在后面,高一脚,低一脚穿行在漆黑而又崎岖的山路;因为没有钟表,不知道时候,很多时候到了街上天都还没亮,但卖早菜的人却已三三两两把菜摆在饭店门口了。母亲和我赶紧找个空地,卸下沉甸甸的背篼,随后拿出一张已泛黄的塑料布铺在满是泥土的地上,将菜分门别类整齐地摆放在上面,静等着天亮后起床买菜的人。早已汗流浃背,腰酸背痛的母亲,这才抽空伸伸压酸的腰,锤锤肿胀的腿,揩揩满头的汗,透透湿润的背。</p><p class="ql-block">母亲为人十分厚道。她卖的菜,都是选最好的,最新鲜的;打整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价格公道,钱饱货足;无论是论把(捆)卖,还是论秤称,从不斤斤计较,缺斤少两;宁愿亏自己,也不亏他人,所以我们的菜总是最早卖完回家的。时间一长,只要我们的菜一到,就被那些“回头客”一抢而光;到后来,那家国营饭店在买过一次母亲的菜后,便让母亲定期送菜;从此,我们的菜再也不愁销路了。我也曾多次陪母亲给饭店送过菜,店里那位好心的孙大爷还偶尔给过我糖包子或馒头,这份恩情,母亲念叨了好久,叫我不能忘记。</p><p class="ql-block">无菜可卖时,看着房前屋后,楼上楼下堆满的木柴,头脑活络的母亲又谋划着把柴背上街去卖。那些柴都是俩哥和我平时砍了积攒下来的,锯成截,劈成块,整齐摆放着;要卖柴那天,母亲照例起得很早,挑选好那些既干又肯燃还熬火的青杠一类的柴,装好后再叫我起床。此时,天还黑沉沉的,母亲想喊我给她打伴,陪她说话;也借此锻炼一下我,我也乐意陪母亲,因为,柴卖完后,母亲总会买个粑犒劳我。 </p><p class="ql-block">借着之前积攒的良好口碑,我们的柴早早卖完后又马不停蹄赶回家;闲不住的母亲放下背篼又扛起锄头上坡下地挣工分去了,我则上山砍柴,牵牛放牧。几年下来,母亲起早贪黑攒下的汗水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拮据的经济困境;父母的勤俭持家,确保了全家生活的基本温饱。</p><p class="ql-block">时间一晃过去几十年了,敬爱的母亲已离开我们九年了,但儿时陪母亲上街卖菜、卖柴那段既背负沉重压力,又满怀幸福希望的经历,让我牵肠挂肚,难以忘怀。慈母眠九泉,音容宛犹在;背篼去无踪,思念犹永存。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好想再陪母亲赶回场啊!</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敬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敬献给已长眠九泉的慈母!</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9日写于寓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