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仓颉造字的地方叫“凤凰衔书台”。出自《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称仓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规范和使用,在创造汉字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仓颉陵位于河南省南乐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梁村乡史官村(吴村),占地面积36000平方米(54亩)。2025年4月下旬,我们从大广高速北上,在南乐县出口行驶20分钟左右到史官村。 从空中俯看仓颉陵全景。 南乐仓颉陵的修建时间为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地上有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的仓颉陵墓和庙宇,地下是仰韶、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仓颉陵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根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仓颉庙的第一道牌坊是“字圣”坊,位于庙前广场南端。正面横坊上刻有“四海共仰”四个大字。 字圣坊的对联是“功高夷夏无长幼贤愚皆弟子,利在国家有文章道德即先生”。 坊额有一竖匾,阳刻“字圣”二字,由中国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题写。 牌坊背面横梁上刻有“万世人极”四个大字。为清代咸丰帝题写。两边有当代甘肃刘志刚先生撰写的一副对联:四目何须辨,谁遣阳山春雨惊天地?六书不必争,应知濮水秋露启圣贤。<br> 在字圣坊到仓颉庙的广场上左右各分布着4个石雕,镌刻着仓颉的功绩。左边第一座石雕。 左边第二座。 左边第三座。 左边第四座。 右边第一座。 右边第二座。 右边第三座。 右边第四座。 进入仓颉陵,先入仓颉庙,左右是钟鼓楼。庙后面是仰圣门。 朝天门,是仓颉庙的山门,俗称头门。面阔三间,歇山顶穿堂式建筑,两侧有“一封书”照壁。大门正中匾额书“仓颉庙”三个大字,出自于右任先生手书笔。门两侧有北宋名臣寇准题联一幅:“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庙前的一对石狮和华表彰显庄严与神圣。 经过仓颉庙往前走是仰圣门。前檐下有两根浮雕石柱,刻于明崇祯四年( 1631),是当时大名生员王启聪所立。正面是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汝南人傅振商撰写的对联:百王敬仰,治代结绳扶宇宙;万圣崇尊,文成书契整乾坤。<br> 上面的匾额由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题写。过了这个门,前面是万古一人殿。 这是仰圣门的背面。 万古一人殿是南乐仓颉陵文化旅游景区中的主要建筑之一。该殿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是仓颉庙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殿为明代建筑,由拜殿和正殿前后衔接组合而成,拜殿为卷棚顶式,三间,明朝崇祯四年八月修建。 万古一人殿的建筑风格独特,拜殿前檐的两根方石柱擎托,石柱雕刻十分精美,堪称明雕佳品。万古一人殿俗称大殿,因殿前檐下有“万古一人”巨大牌匾而得名。该匾最初由清代康熙年间的官员、书法家史贻直所题写。几经毁修,现在的匾额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 院落中有东西厢房,西边的圣迹殿也是仓颉庙的核心建筑之一,展示仓颉造字的相关传说和“圣迹”,如鸟兽足迹启发的造字灵感。 东配殿是独一殿,曾名“昌意殿”,是供奉黄帝之子、颛顼之父昌意的殿堂,纪念昌意受封于此,创筑城池,举荐仓颉为黄帝史官,创造文字并教育其子颛顼的事迹。 万古一人殿前的香炉。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四(传为仓颉诞辰)和谷雨节举办盛大庙会,有祭祀仪式、民俗表演等。牌匾“中华文祖”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 正殿神龛内供奉着仓颉金身塑像。两侧有对联,内测是明代南乐知县叶廷秀(河南范县人)撰写的对联:秉睿德而作书,天地山川辟图画;察灵文以造字,帝王师相启渊源。<br> 传说中,仓颉有四只眼,天生睿德,能够观察星宿运动和鸟兽足迹,从而创造出文字。这种四目的形象在雕塑中被保留下来,象征着仓颉在造字过程中的智慧和洞察力。 万古一人殿是历代帝王使者、官府胥吏、学子百姓朝觐拜圣的地方。殿内除供奉字圣以外,还配享有历代为中华汉字的发展演进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如发明大篆的史籀,将大篆改进为小篆的李斯,章草之圣史游,楷书之祖钟繇,著述《说文解字》的许慎,书法家王羲之,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唐代楷书大家欧阳询,狂草之圣怀素,草书大家张旭,发明纸张的蔡伦,甲骨文专家王懿荣、郭沫若、发明五笔字型输入法的王永民等。这也揭示了汉字的发明、演进、运用绝非一人之功的历史事实。见墙壁中的浮雕。 殿内还有叶廷秀的另一副对联:一时鸟羽开迹远;下联在左侧:千古帝功崇报隆。<br> 外侧是清代兵部尚书杨昌浚撰写的对联:上联:神灵从一画,天开玉宇金书,从此文章光日月;<br> 下联: 功德并六经,传世先河后海,长令俎豆永乾坤。<div>里边是叶迁秀的下联:千古帝功崇报隆。<br><div> </div></div> 仓颉像 在仓颉陵庙宇区的后面是藏甲楼。陈列出土陶鼎、陶鼓等龙山文化器物。 藏甲楼,俗称后楼,其匾额原是“藏经楼”。民国十一年,大军阀孙殿英任大名镇守使。有一次他来到南乐仓颉庙,看到“藏经楼”匾额,竟然说:“藏经楼是寺院里藏经书的,这字圣又不是和尚,藏什么经书?给他换了!”亏得孙殿英还知道文字最初是刻在龟甲上的,就自作聪明,把牌匾改为了“藏甲楼”。 楼左边的敬字亭。 亭中石碑应是明朝弘治六年重修仓颉庙的碑记。 这是楼右边的爱文亭。<br> 碑中刻的是仓颉的白描像。 藏甲楼北是玄门(玄指北方),也称后门,为八柱三间牌楼式建筑。 “玄门”匾额是中国古建筑大师罗哲文先生题写。内侧有一副对联:古今中外同瞻仰;礼易诗书共承源。只看到上联。 仓颉陵后面的大地,地中的图案,应该是彰显仓颉造字的文化符号。 从全景看,仓颉陵的左半区是庙宇区,右边是陵墓区。 造书台,也叫造字台,相传为仓颉造字时的遗址。台上有古汉亭,也叫做仓亭,史书中所记载的曹操与袁绍军大战于仓亭,即在这里。 亭内有“灵龟负书碑”,刻有仓颉初创的二十八个字及其释文,揭示仓颉造字泄天地造化之密,所以,仓亭也称“启密亭”。 根据历代文献及现存碑刻记载,仓颉创造的廿八个汉字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明、左互从家、受赤水尊、戈干斧芾』。 碑的背面上刻有仓颉造的廿八字及解释。 陵墓区全景。 陵前石坊,上刻“字圣坊”,标明墓主身份。石坊正中书:“字圣坊”三字,为当时重修时中共南乐县委书记张学义所书。两厢书:“天雨粟”、“鬼夜吟”六字,为南乐县长聂兆鹏题书。 陵墓左边的灵井亭,石碑上刻字故宅井。 亭中有井。 陵墓右边是八斗亭。 高约5米的墓冢,仓颉陵墓碑为前国务委员陈俊生所题。 左右两边护陵的翁仲和石兽。 石禽兽好像集合了飞禽和走兽的外貌。 陵墓后与造字台之间有一个人字碑。 历代刻的碑。如宋至清时期的祭祀碑、修缮碑等。 功德碑。 字圣故里。 陵墓靠近庙宇区红墙有两个亭子。亭子里有两座明代大方碑,由明代名臣李养正手书“三教之祖,万聖之宗”。 这是万聖之宗碑。 三教之祖碑。 仓颉陵庙宇区全景。 鼓楼。 钟楼。 内看钟楼雄姿。 祈福大钟。<br> 仓颉陵俯瞰全貌。<div> 原仓颉庙始建于东汉,在南乐县城西北 35华里的史官村(原名吴村)北的史官遗址上,规模宏大,殿庑嵯峨。其东有仓颉陵,北有造书台,气势恢宏。其后兵祸频仍,烽火不息,直到唐代又重建庙宇,更名为“史皇圣庙”。此后明、清朝都有修葺。<br> 新中国成立后,仓颉庙得到妥善保护。可惜在 1966年,仓颉陵庙遭到毁灭性破坏。改革开放后,南乐县委、县政府致力于利用文物资源、发展旅游事业,对仓颉庙陵进行了多次修建,恢复了昔日雄姿。 </div> 史官村全貌。 在仓颉陵景区的西边,村里大兴土木,建大型游乐园,发展旅游业无可厚非。可能否惊扰到躺在地下几千年的造字老先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