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河南省三门峡市有一个景点(或者说这里有个地方)有一部分人居住的方式。从洛阳开车到这里不远两个小时就到,它的名称是陕州地坑院。</p><p class="ql-block"> 陕州是三门峡市下辖的一个区,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中国农民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地平线下的千古村落,人类历史上的最古老、最奇特的居民建筑—地坑院。</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顾名思义是在地表层下面的院落,因形而名。</p> <p class="ql-block"> 形容地坑院:见树不见村。</p> <p class="ql-block"> 进村不见房</p> <p class="ql-block"> 入户不见门</p> <p class="ql-block"> 闻声不见人</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体现了古人“天地相融,方圆共存,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4000多年前,陕塬先民道法自然,遵循八卦,融天地人和水土命为一体,在黄土塬上平地掘坑,四壁凿洞,依穴而居,世代繁衍,薪火相传形成了“地平线下的古村落”,造就了“人类穴居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诗经和考古发现都证实了地坑院是古人延续至今居住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这张相片是1933年欧亚航空公司的飞行员乌而夫.迪特.格拉夫.楚.卡斯特在从洛阳飞往西安的途中拍了第一张地坑院照片。1964年美国作家,建筑师鲁道夫斯基所著《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详细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陕塬规模宏大的地坑院并展示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和福建土楼,陕北断崖式窑洞都是中国生土建筑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现在陕州张汴、张庄、东村三道塬上如今仍有近百个村落数以万计的地坑院。世代在此生活的人们延续着优秀的文化因子,传递着独有的心里密码。</p> <p class="ql-block"> 如果从天空向下看地坑院,就像一个一个回字,从这里走出去的儿女…</p> <p class="ql-block"> 就像燕子每年春天又回到这里生息繁衍。</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营造技艺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是:打土坯—挖土—掏窑洞—砌栏马墙—箍窑洞—院内平整绿化。</p> <p class="ql-block"> 从地面看拦马墙就是一个院落。</p> <p class="ql-block"> 走近看院顶装饰灯笼</p> <p class="ql-block"> 这是这个院落从下向上看</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这个老杨家院。这个牌子注明院落的开凿时间,类型,居住了多少代等。</p> <p class="ql-block"> 现为景点装饰的非常温馨。</p> <p class="ql-block"> 游人在各个窑洞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 每个窑洞都有各自功能,这是厨窑,厨房功能。</p> <p class="ql-block"> 这个窑洞好像客厅</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杂物储藏间</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住房</p> <p class="ql-block"> 这是牲口窑。当然还有公共厕所等。</p> <p class="ql-block"> 在景点内还有若干居民已迁走院子还未整修或正在整修。</p> <p class="ql-block"> 参观景点后随意来到一个村庄。</p> <p class="ql-block"> 村委会,党支部,党群服务中心都在地坑院下办公。</p> <p class="ql-block"> 从地面上看这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 有许多邻公路的地坑院开发为住宿旅店。</p> <p class="ql-block"> 像这户阿姨向我们介绍窑洞内床位数量,价格情况</p> <p class="ql-block"> 这是四人间</p> <p class="ql-block"> 这又是一个招揽游客住宿的地坑院。</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能够延续至今即是因地制宜利用黄土塬土质立面紧凑而不易塌倒特点凿洞而居,又是窑洞冬暖夏凉,冬季10度左右,夏季20度以下,有许多游客就是为了体验慕名而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