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郭沫若纪念馆

安馨居士

<p class="ql-block">  今天北京天气晴朗,上午出门散步,来到位于北海公园北门对面胡同内的郭沫若纪念馆。这是我第二次走进这座名人纪念馆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一、郭沫若生平</i></b></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百度百科节选)</p><p class="ql-block"> 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中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之一,甲骨四堂之一。</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思想家、书法家、政治家。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p><p class="ql-block">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等。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1年12月,写成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1943年,完成历史剧《南冠草》。1944年写《甲申三百年祭》。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历史剧《武则天》。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p><p class="ql-block"> 1978年6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二、郭沫若故居概况</i></b></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纪念馆东临什刹海,南望北海公园静心斋。院门匾额是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五个金色大字。</p><p class="ql-block"> 一进院门,映入眼帘的两个小山包,上面白松翠柏苍劲挺拔,绿树成荫。面对的是一个庭院式两进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  土山下面是防空洞。猜想土山是挖防空洞撅出的土堆积而成的。面对四合院一侧粉白色的照壁上题写着郭沫若的手迹:</p><p class="ql-block"> 百花齐放百鸟鸣,</p><p class="ql-block"> 贵在推尘善出新。</p><p class="ql-block"> 看罢牡丹看秋菊,</p><p class="ql-block"> 四时佳氣永如春。</p><p class="ql-block"> 诗词描写的是当年文艺界的春天,后两句我觉着也是对故居内院景山如春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前草坪上 郭沫若铜像是由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司徒赵光雕塑的。神情怡然,坐姿悠闲,似在沉思。</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故居四合院垂花门外,一左一右矗立着两口铜钟和门前两株古柏相伴为伍。</p> <p class="ql-block">  铜钟的一面刻有“大明天顺元年岁次丁丑十月吉旦造”,另一面刻有“大清乾隆岁次己亥十月吉旦进”,再有一面刻有“大清乾隆岁次甲子仲春重修宏慈道院住持周复定募”‌。钟上记录了三个不同朝代的年份,显示出其历史悠久‌。</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纪念馆历史悠久,远在清朝末年是恭王府的马号。民国初年,乐氏达仁堂将此地购买,修建成了中西结合的宅院。新中国成立之初,达仁堂将宅院捐献给国家。这里先是蒙古驻华大使馆,后由宋庆龄居住。1963年 11月,郭沫若搬到其东侧的中式四合院。这里成为郭沫若晚年写作、生活的地方,也是他与科学文化艺术界沟通往来,接待海外友人的场所。至 1978年6月,郭沫若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 15年。</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去世后,这里成为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的办公地。1982年1月,中共中央将此处定名为"郭沫若故居";8月,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邓颖超、成仿吾、李一氓分别为故居题名,11月16日郭沫若诞辰90周年时,举行"郭沫若故居"定名仪式。1988年 6月12日郭沫若逝世10周年之际,故居对外开放。1994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郭沫若故居"更名为"郭沫若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内红绿相间的中式回廊连通着四合院的陈列室,郭沫若的客厅、办公室、郭沫若就是在这里完成了关于《兰亭序》真伪的论辨,以及著作《李白与杜甫》《出土文物二三事》,还有他去世之后成集的《东风第一枝》和最后一部译作《英诗译稿》。</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故居的会客厅内景</p> <p class="ql-block">  客厅东面是郭沫若的办公室,一排书柜依西墙而列,书柜上方横挂着毛泽东的真迹《西江月·井冈山》。对面是夫人于立群的隶书中堂,录毛泽东词《沁园春·雪》。靠近海棠树的窗下,面对面放着两张书桌,郭沫若常用的是东边那张。</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的卧室简单而朴素:只有一部百衲本的《二十四史》和一张棕绷床。</p> <p class="ql-block">  妈妈屋(后罩房中间)</p><p class="ql-block"> 妈妈屋是郭沫若夫人于立群的写字间,三面墙上交相辉映着他们的书法佳作。左边是于立群的小篆条屏《沁园春·雪》;右侧是郭沫若和夫人合作的青铜器拓片的题跋;正面一幅郭沫若的行草《咏武则天》</p><p class="ql-block"> 他的夫人于立群的写字间保持着主人在世时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三、郭沫若纪念馆陈列</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  第一陈列室展品选照</i></b></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纪念馆陈列室布局指引图</p> <p class="ql-block">  故居中徐徐展开的展览,从生平,文学巨著,革命活动等方面立体展现了郭沫若这样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历史学家形象。</p><p class="ql-block"> 这是第一展厅内景</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介绍了1914年,郭沫若前往日本留学,由于国内军阀战争连绵不断,远在他国又时常遭到民族歧视,再加上学业上的压力,这使得郭沫若的精神一度很消沉,甚至患病住院。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郭沫若结识了佐藤富子。这是第二任妻子。郭沫若给视为女神的爱人取了个名字,叫安娜,为她写下了大量的情诗。</p> <p class="ql-block">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十几天,郭沫若“为妻及四儿一女写好留白”后,在安娜的额头深深亲吻一下,便匆匆地离开家,消失在茫茫的黑夜里。等安娜发现有些异样,再看到桌上丈夫留下的那封信,已无法挽回这一切了,只有任眼泪流淌了……</p><p class="ql-block">自1937年夏那个黑暗如磐的夜晚,丈夫郭沫若不辞而别,他们偶尔尚有零星的音信,但随着战争的日渐残酷,彼此便音信全绝。</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24日,郭沫若摆脱日本当局的监视,别妇抛雏,只身回国抗战。图为离别前的全家照。</p> <p class="ql-block">  在归国途中写就此诗,诗歌充满了爱国激情。在报纸上发表后,引起社会很大反响。</p><p class="ql-block"> 归国杂吟:</p><p class="ql-block">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血泪,登舟三宿见旌旗。欣将残骨埋诸夏②,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励,同心同德一戎衣。</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回国后不久,与于立群结婚。于立群 (1916年-1979年2月25日),原名于佩珊,曾用名黎明健,笔名黎明、健笔,广西贺县人。郭沫若第三位夫人,现代著名女书法家。曾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擅长书法,有遗墨行世。</p><p class="ql-block"> 这是1948年11月底,郭沫若为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又一次告别家人赴东北解放区。图为与家人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第二陈列室展品选照</i></b></p> <p class="ql-block">  这是第二展厅内景。西厢房原本是郭沫若子女的居室,现在则展现了郭沫若流亡十年、抗战洪流以及迎接新中国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  带着对时代悲剧的愤怒,1941-1943年短短2年时间,郭沫若就创作了《屈原》《虎符》《高渐离》《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等六部历史话剧,高举抗日爱国民主大旗,用笔向灾难中的中国作狮子吼。其中,《屈原》代表郭沫若历史话剧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为《虎符》演出题词</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为李自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明朝300周年而作,1944年3月在《新华日报》连载。这是毛主席阅后给郭沫若的函。手迹</span></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 40 年代,郭沫若系统整理了自己过去15年中的古史研究成果,写成偏于考证的《青铜时代》和偏于批评的《十批判书》两部学术专著,为其贯通子部诸家学说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这些著作对先秦的儒家、墨家、道家、《韩非子》、《吕氏春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当时学术界有重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b><i>第三、四陈列室部分展品</i></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照</i></b></p> <p class="ql-block">  陈列展厅3、4(东西后罩房)的展品和文物</p><p class="ql-block"> 包括文化新篇、和平使者、笔耕不辍(1949-1978年)、郭沫若著译书目及观众互动区。</p> <p class="ql-block">于立群房间的荷花图</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郭沫若</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题写的傅抱石苍鹰图是由傅抱石本人绘制的。这幅画是傅抱石的作品,郭沫若为其题写。</p> <p class="ql-block">​ 于立群写字间正厅悬挂着郭沫若一幅行草咏武则天:金轮千载受奇呵,翻案何妨施粉多?宋瑗姚崇蒙哺育,开元天宝沐恩波。声威远届波斯国,文教遥甫吐火罗。毕竟无书逾尽信,丹青原胜素山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49年,毛主席署名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郭沫若为政务部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等的通知书。</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与梅兰芳</p><p class="ql-block"> 1961年5月5日,《穆桂英挂帅》复演。5月31日晚,梅先生应中国科学院之邀,率领梅剧团到中关村为科学家们表演《穆桂英挂帅》。</p><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后,梅先生率众位演员谢幕,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登上舞台,祝贺演出成功。梅兰芳特意与郭沫若挽着手,并肩照了一张合影,成为永恒纪念。</p> <p class="ql-block">  沧海遗粟</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在日本流亡的时候有很多手稿,后来回到中国抗战,他这些手稿留在了日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从日本访问回来的朋友把这些手稿给他带回来了,他非常高兴,写了这样几个字,还写了一段文字,把手稿藏在这个木匣里面。</p> <p class="ql-block">华国锋与郭沫若</p> <p class="ql-block">  展览的结语是郭沫若一句颇具震撼力的话:“我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出自己的年龄,能成为合抱的大木给天下的劳人以一片清荫,即使中途遭了电击或者枯死,我也希望它的残骸能够供给贫苦人一把取暖的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