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军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年4月24日

奔腾B70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九路军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由孙中山先生于1923年组建的“援闽粤军”发展而来,1930年更名为“第十九路军”,共三万余人,军中广东人占绝对比例。蒋光鼐任总指挥,蔡廷锴任军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登陆上海,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指挥下,即奋起迎击抗敌,血战三十三天,成功抵御了日军四次大规模进攻,迫使日军撤退,成为淞沪抗战中名声大噪的抗日军队。</b></p> <p class="ql-block">凯旋门 广州“碧血丹心”凯旋门位于天河区先烈中路与水荫路交叉口。为纪念“1.28”淞沪抗战阵亡烈士,由华侨捐资于1933年建成。中间圆拱门上刻有林森题字“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另一面有宋子文1933年题写“碧血丹心”。</p> <p class="ql-block">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浮雕墙 1998年元旦竣工,全长46米,高4.6米。由闸北巷战、争夺战、敢死队、大刀队、阵地战、支援前线等几个战斗场面,还突出了蒋光鼐,蔡廷锴两位抗日风云人物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蒋光鼐 广东东莞人,十九路军总指挥。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p> <p class="ql-block">蔡廷锴 广东罗定人,十九路军军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戴戟 安徽旌德人,十九路军六十一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东军政府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副省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蔡廷锴穿过的军用绒大衣</p> <p class="ql-block">油画《闸北之战》</p> <p class="ql-block">淞沪抗战时期,由军民共同组织的大刀队,每队约500人,手持闪亮的大刀,头戴军帽或头巾,以奇袭为专长,与日军进行肉搏战。</p> <p class="ql-block">十九路军抗日先烈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碑文</p> <p class="ql-block">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p> <p class="ql-block">这里安葬着1983名阵亡将士</p> <p class="ql-block">蒋光鼐、蔡廷锴之墓</p> <p class="ql-block">戴戟之墓</p> <p class="ql-block">李宗仁题字</p> <p class="ql-block">张治中题字</p> <p class="ql-block">陈果夫题字</p> <p class="ql-block">蒋光鼐题字</p> <p class="ql-block">蔡廷锴题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