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坛“扫地僧”——詹景凤传奇

书法有道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代书坛“扫地僧”——詹景凤传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张济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嘿,各位看官!今天咱要唠唠一位明代的“宝藏男孩”——詹景凤。这人呐,在官场混得那叫一个“低调”,但在艺术圈,那可是响当当的“大神”级人物,简直就是明代书坛的“扫地僧”,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深藏不露,一出手就惊艳所有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詹景凤,字东图,号白岳山人,又号大龙宫客,一听这名字,就感觉满满的艺术范儿。他出生于1532年,老家在安徽省休宁县流塘村,那地方山清水秀,说不定就是这好山好水,给了他无尽的艺术灵感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567年,詹景凤在乡试中成功中举,这就好比现在考上了名校,本以为他能在仕途上一路开挂,平步青云,可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此后的春闱,他屡战屡败,就像玩游戏一直卡在某个关卡,怎么也过不去。不过,这也让他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一头扎进了自己热爱的艺术世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职场“小透明”,艺术圈“顶流”</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他的官吏生涯里,那官职小得就像一粒芝麻。始选江西南丰教谕,后来又补湖北麻城教谕,1588年好不容易迁到南京翰林院孔目,擢南吏部司务,结果1595年又被贬到四川保宁当教授,1598年才升为广西平乐府通判。这一路起起落落,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不过他似乎也不太在意,毕竟他的心早就被书画填满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别看他在职场上没什么“存在感”,但在艺术圈,那可是大名鼎鼎,当时就有人把他和书画领军人物祝允明、文徵明等相提并论,这就相当于把他和现在的艺术大师放在同一level,可见他的艺术造诣有多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詹景凤的艺术成就,那可真是全方位的。诗文方面,他的文章主要学习汉赋和《庄子》《左传》等先秦散文,写出来的文章那叫一个文采斐然,读起来就像在品尝一道美味佳肴,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绘画上,他学元人黄公望、倪瓒的山水,笔下的山水仿佛有灵魂一般,每一处风景都充满了诗意。在折枝花卉方面,他也是相当擅长,画出来的花卉栩栩如生,就像真的一样。晚年他还以书法作画法来画墨竹,那墨竹简直绝了,传世作品多见,堪称典型,好多人都对他的墨竹图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要说他最厉害的,还得是书法。他的书法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早年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晚年,他的狂草简直出神入化,那草书就像龙蛇在纸上飞舞,变化百出,又不失古法。明末朱谋垩在编撰《书史会要续编》时,对他的评价超级高,说他“深于书学,用笔不凡,如冠冕之士,端庄可敬。狂草若有神助,变化百出,不失古法,论者谓可与祝京兆(允明)狎主当代”,这意思就是说,他的草书可以和祝允明一起,成为当代草书的代表人物,这评价简直逆天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书画界的“鉴赏大师”</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詹景凤在书画鉴赏方面的成就,那也是相当厉害,简直就是书画界的“火眼金睛”。他这成就,一方面得自家学,毕竟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就得益于他广泛的交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576年,他跑去秀水(今浙江嘉兴)拜访大收藏家项元汴,这可不得了,他在项元汴那里看到了好多珍贵的藏品,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睛都看直了。从那以后,他又在苏州、松江(今属上海)、金陵(今江苏南京)一带四处溜达,广览诸家藏品,这一趟下来,他的眼界一下子就开阔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南京的七年里,他更是和名士王世贞、王元贞、陈文烛、屠隆等一起切磋艺文,大家一起交流书画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想想都觉得很有意思。在保宁的三年,他也没闲着,到处游玩,每到一处,都要题咏一番,阅历那叫一个丰富,鉴赏能力也越来越强。只要他一出手鉴定,那结果就像标准答案一样,让人信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传世佳作,惊艳古今</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詹景凤一生留下了好多书法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千字文》。自南朝以来,《千字文》就是历代书家最喜欢写的内容,它就像一块“试金石”,能检验出书法家的技巧和水平。明代书家喜欢抄写前人诗文,又大多喜欢草书,所以以《千字文》为内容创作草书作品的人特别多,像宋克、祝允明、文徵明、徐渭、董其昌等名家,都写过。而詹景凤能在当时就以草书《千字文》名于世,足以证明他的草书水平那是相当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据记载,传世所见詹景凤草书《千字文》长卷有三种。其中一幅是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年)十二月初四日所书,那天天气寒冷,积雪皑皑,但詹景凤看到几上笔砚没有冻住,又正好有佳客在坐,乌薪在炉,松萝仙茗在壶,白下之襞在手,这氛围简直绝了,他一时兴起,就开始挥毫泼墨。全卷一百四十一行,正文连同题头、款语一千零八十余字,他竟然一天之内就一挥而就,这速度和才华,让人惊叹不已。他自己对这幅作品也相当满意,觉得是“偶然”所得,还在事后两天,用精工小楷题写了一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幅《千字文》长卷,艺术水准超高。在结体上,字势动感十足,就像一个个灵动的舞者在纸上翩翩起舞;中锋圆笔和方笔侧锋合理运用,墨色浓润枯燥,在快速书写中自然呈现,避免了书写的滑腻,丰富了笔墨情趣。这一切,既得益于他精湛的草书技巧,也和他当时“乘兴而书”“一挥而就”的极佳创作状态有关,只能说,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可遇而不可求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千字文》,他还有《草书唐人诗六首长卷》等作品,现由金陵天渡楼收藏。这些作品也都展现了他高超的书法技艺,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味,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拍手叫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争议与赞誉并存的艺术人生</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然,人红是非多,詹景凤这么厉害,自然也有人对他提出批评。同时代的周之士就批评他“终为幻怪,牛鬼坑神,酒肆物耳”,意思就是说他的书法太怪异,像牛鬼蛇神,就像酒肆里的东西一样低俗。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詹景凤的书法风格独特,敢于突破传统,不随波逐流。在那个追求奇求怪书风的时代,他的书法虽然意胜于法,有时显得有些粗率,但这也正是他的个性所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詹景凤的一生,虽然在官场不得志,但在艺术上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为明代的艺术界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并为之努力奋斗。说不定,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也隐藏着像詹景凤这样的“扫地僧”,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欣赏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