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之旅—罗马之行(五)

行万里路

<p class="ql-block">05/28/2023</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3yy5ngm" target="_blank">意大利之旅—罗马之行(一)</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4qmasgw" target="_blank">意大利之旅—罗马之行(二)</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5and7p" target="_blank">意大利之旅—罗马之行(三)</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ox57bx" target="_blank">意大利之旅—罗马之行(四)</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ogd0o5" target="_blank">意大利之旅—罗马之行(六)</a></p> <p class="ql-block">过去几天我们穿行在罗马的街巷中,几度路过特拉维喷泉。可是每一次都只能远远地望上一眼——那里总是人头攒动,泉水的声音早已被嘈杂的喧嚣淹没,连靠近一步都很难。喷泉明明近在咫尺,却好像被浮躁的尘世隔成了只能远看的梦境。今天清晨,趁着曙光尚未散尽、街道尚未完全苏醒,我们再次前来拜访这座罗马最后的巴洛克建筑杰作、全城最宏伟的喷泉。这次我们终于得以近距离欣赏那座矗立于喷泉中央的雕塑群。许愿池边上的人还不算多,这才能清晰地听见泉水潺潺的声音——那不是喧嚣,而是一种低沉而悠远的呢喃,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与传说。</p> <p class="ql-block">特拉维喷泉是罗马最宏伟的巴洛克式喷泉,也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喷泉之一。它坐落在古罗马高架水渠“处女水道”(Acqua Vergine)的终点处,这条水道自古便负责向罗马城输送清洁饮用水。18世纪初,教皇克莱门特十二世下令重建喷泉,历时三十年,于1762年竣工。由于喷泉地处三条街道交汇处,故得名“特拉维”(Trevi)意为“三岔路”。</p><p class="ql-block">喷泉高达25.9米,宽19.8米,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中间那尊威武雄壮的海神波塞冬雕像。他屹立在一只巨大的贝壳之上,正在指挥他的两个儿子特里同驾驭着两匹海马:一匹狂野不羁,一匹温顺安详,象征着大海时而汹涌澎湃、时而宁静平和的双重性。周围环绕着栩栩如生的神祇与海兽,神态各异,生动逼真。形状各异的岩石仿若天然海礁,构成雕像群的基座,泉水便从岩石缝隙与雕像之间涌出,向四方流淌,最终汇入清澈的许愿池中。</p> <p class="ql-block">海神两侧各伫立着一位象征自然恩赐的女水神像。左侧女神脚下,水从陶罐中潺潺流出,手中捧着象征富裕与繁荣的丰饶角;右侧女神则手持水碗,一条蛇正在畅饮,象征健康与生命的延续。整个雕塑群采用大理石精雕细刻,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喷泉背景是一座仿古典神庙的建筑立面,原属波利宫 (Palazzo Poli)的一部分。顶部装饰着教皇的三重冠徽章,两侧分别立有一位展翼天使,手持长号角,吹奏着象征荣耀、胜利与神圣权威的乐章,寓意教皇的权力贯通天地。</p><p class="ql-block">在三重冠下方,四季女神依次排开,仿佛为喷泉赋予时间与节令流转的节奏:左起第一位女神手持果实,象征春天的生机盎然;第二位执麦穗,对应夏季的繁盛;第三位高举葡萄酒杯,寓意秋天的丰收;最后一位则捧着枯枝,象征冬日的萧索与静寂。</p><p class="ql-block">四季女神脚下的两幅浮雕讲述着喷泉起源的传说:左侧浮雕中有一位少女指向地面,向一位疲惫的罗马士兵指明了地下甘泉的所在之处。那一刻被视为神启,因此喷泉还有“少女喷泉”的别称。右侧浮雕则还原了历史场景:将军阿格里帕正向元老院汇报水源的发现,并获准开建引水工程,这便是“处女水道”的起点,也标志着罗马城市饮水系统的正式建立。</p> <p class="ql-block">特拉维喷泉将神话与工程融为一体,少女与将军并肩而立,诗意与现实交汇。它不仅是一座喷泉,更是一部流动的史诗,诉说着罗马文明、艺术与千年信仰的传承。</p><p class="ql-block">像许多游客一样,女儿站在许愿池边向背后抛下一枚硬币,默默地许下心愿,祈盼来年能拿到心仪的住院医师职位。时间仿佛在那一瞬间静止,只为能让这座千年古城倾听来自后人的祈愿。威武雄壮的海神波塞冬雕像群破石而出,神情威严、气势磅礴。初升的朝阳洒在雕像上,仿佛为海神注入了新的生机与力量。古罗马的影子在流水中若隐若现,时间就在这不断涌动的泉水中被轻轻唤醒,也悄然流逝。盛景如梦,而我们,不过是这梦中的过客。既然如此,就让这一幕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回忆之中吧。</p> <p class="ql-block">☝️告别了喧嚣璀璨的特拉维喷泉,我们沿着罗马的街巷走向万神殿。路上, 不期而遇了一个古罗马遗迹——哈德良神庙(Templum Divus Hadrianus)。这座庄严的神庙是罗马皇帝安东尼·庇护于公元145年前后倾力营建,以纪念他已故的养父——那位建造哈德良长城,引领罗马帝国迈向空前繁盛的卓绝帝王哈德良。</p><p class="ql-block">此地既无斗兽场中的人声鼎沸,亦无万神殿前蜿蜒如龙的游客队伍,反倒以一种近乎谦卑的姿态守候着这座千年古城,匆匆的游客很容易与它擦肩而过。十一根历经近两千年风雨洗礼的科林斯廊柱默然地矗立着,宛如十一枚被时光遗落的古老书签。每一根高耸十五米的大理石柱,线条优雅流畅、气韵恢宏磅礴,表面却布满了风霜侵蚀的斑驳痕迹,那些细小的凹陷和圆洞像是历史为它们留下的指纹和注脚。整座神庙原本由围墙环绕,正殿内供奉着被神化的哈德良尊像。如今,建筑的主体早已随岁月的潮汐消融于历史长河之中,唯独留下这排气度不凡的廊柱仍在傲然挺立,顽强地挽着古罗马帝国的余辉。</p><p class="ql-block">这座庄严的神庙曾经在1831年改造成罗马证券交易所,48年后的1879年被罗马商会接管作为办公场所一直到现在。古老的遗迹是后台,而现代商业则在前台运作。罗马城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浪漫情怀与现实生活交融得如此之和谐自然,令人不禁莞尔一笑。我们只是这漫长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相机捕捉的几帧画面,恰似不经意间从厚重史册中轻轻摘下的一页页珍贵的羊皮纸,被永远地珍藏于我们的旅途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在罗马古城漫步时,总会邂逅一些令人难忘的瞬间。从哈德良神庙向万神庙走去的途中,我们被一栋典雅的米黄色建筑所吸引。楼下咖啡店的外墙被奢华的紫粉色三角梅所覆盖,繁茂的花朵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几乎完全遮蔽了整个墙面,在温暖的南欧阳光下熠熠生辉。咖啡馆门前,几把白色遮阳伞和简约的折叠桌椅整齐地摆放在石板铺就的地面上,营造出浓郁的罗马街头风情。一位穿着黑色蓬裙礼服的女士优雅地坐在一个石墩上,她身姿曼妙,神情专注,似乎正在拍下属于自己与这座城市的独特时刻。不远处,一位身着白衣的店员正将一把椅子搬岀来。这一瞬间的构图将罗马的古典建筑、绚丽植物与现代时尚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仿佛是一幅精心设计却又显得自然随性的城市速描,展现出了永恒之城独特的迷人魅力。</p> <p class="ql-block">漫步到距离万神殿(Pantheon)步行不到两分钟的Piazza Sant’Eustachio 广场,一眼看到广场一角的那家颇具传奇色彩的咖啡馆——鹿角咖啡馆(Sant’Eustachio Il Caffè)。它的外表很不起眼,甚至有些低调,但被许多人誉为“全罗马最好喝的浓缩咖啡”之一。</p><p class="ql-block">咖啡馆的名字来自斜对面那座教堂的守护圣人——圣欧斯塔修,传说这位早期基督教殉道者曾在鹿角之间看见耶稣显现,因此鹿角成了他的象征。这家咖啡馆也用一对鹿角作为标志,既带着一丝宗教的神秘感,也透出古典而庄重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这家店自 1938 年开业以来,一直坚持使用传统的木火烘焙咖啡豆。据说用这种方法做出的咖啡具有浓郁的香气和独特的口感。我点了一杯他们的招牌咖啡——Gran Caffè,端上来的时候奶泡和甜度已经调好,无需搅拌。奶泡绵密,甜度恰到好处,口感细腻,香气浓郁, 绝不是那种在连锁咖啡店里随便买到的咖啡的味道。虽然站在吧台前喝咖啡是一种最地道的罗马式,但是我们选择坐在店外的小桌旁,看着广场上的人来人往和斜对面教堂屋顶上的那颗带着一对优雅鹿角的鹿头,慢慢地品尝着咖啡,那一刻真是惬意至极。之后,我们带着咖啡的余香继续步行前往万神殿。</p> <p class="ql-block">今天原本打算参观罗马万神殿,却意外邂逅了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广场上人头攒动,人人充满了期待。原来今天正逢圣灵降临节(Pentecost), 这是基督教中象征圣灵降临、教会诞生的重要节日,时间定在复活节后的第七个主日。2023年的复活节是4月9日,因此今年的圣灵降临节恰好落在5月28日。每逢此日,万神殿内会举行盛大的弥撒仪式,而最为壮观的环节则是意大利消防员攀上穹顶,在弥撒结束时从"天眼"(Oculus)洒下成千上万的红玫瑰花瓣,象征圣灵从天而降,神圣恩典遍洒人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耐心地排在绵延的队伍尾端,怀抱着期待之心。可是等了大约20分钟后,工作人员走来宣布因殿内今日有特殊宗教仪式,需要限制入内人数,上午11:30就关闭了入口。我们和许多游客都被挡住了,今天参观万神殿的计划又泡汤了。</span></p> <p class="ql-block">游客渐渐散去,广场终于恢复了短暂的宁静。此刻,镜头中的万神殿正立面清晰可见,雄伟而庄重。矩形门廊前矗立着十六根高达近十二米的科林斯式石柱——前面八根并肩排列,托起庄严的三角山墙,里面两排各有四根廊柱,层层递进,气势恢宏,仿佛引领人们穿越时空,回到古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这种建筑形式源自古希腊神庙的传统,但是每一根柱子都是用从埃及运来的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无任何拼接,柱头是典雅的科林斯式装饰,精致而不失威严。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它们仍巍然不动地守护着这座城市。与古希腊大多供奉单一神祇的神庙不同,“Pantheon”一词源自希腊语:“Pan”意为“一切”,“Theon”意为“众神”——因此,这座殿堂被称作“万神殿”,是古罗马人向所有神明致敬的神圣空间。</p><p class="ql-block">万神殿正面三角楣的下方刻有一排著名的拉丁铭文:</p><p class="ql-block"> “<b>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b>” 意思是:“马尔库斯·阿格里帕,卢修斯之子,在他第三次担任执政官时建造了这座神庙。” 然而实际上,如今人们所见的万神殿其实是公元2世纪由哈德良皇帝重新建造的。他出于对传统与历史的尊重,特意保留了原始建造者阿格里帕的名字和铭文。这个题字不仅是对阿格里帕的致敬,也体现了罗马人崇尚祖先功绩、延续历史记忆的文化精神。</p><p class="ql-block">神殿前面的方尖碑最初是古埃及的珍贵遗物,后来在罗马皇帝多米提安时期被运到罗马。1711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命令将其置于万神殿前的广场,并在底部加了一座喷泉。方尖碑象征古埃及对太阳的崇拜,与基督教的十字符号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当时罗马帝国对各种宗教的包容态度。罗马教皇家族的纹章则代表教皇的权威与庇护。喷泉底座周围雕刻有四只神态生动的海豚,清澈的流水从它们嘴中涌出,既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也代表海洋和海上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我们站在喷泉边,抬头仰望这座古老殿堂,仿佛时间在这一刻悄然凝固——浮华退去,留下的只是几千年来神圣的历史烙印。虽然今天我们无缘踏入殿内,只能在广场上远远地感受这庄严而神秘的气氛,但能偶遇这样一个充满仪式感的特殊宗教日子,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呢?</p><p class="ql-block">带着这份平和与感悟,我们转而前往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心中暗暗期待明日重返时,或许能在古老的石板地上寻觅到几片残留的玫瑰花瓣。</p> <p class="ql-block">蓝天如洗,白云轻飘。我们顺着罗马古城的脉络漫步走向那座承载千年记忆的卡比托利欧博物馆,一路领略着这座城市独有的浪漫气息和优雅古风。几经穿行,终于到了七丘之一的卡比托利欧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宽阔斜坡引领我们走向山顶,视野也在脚步之间逐渐开阔起来。元老宫的钟塔在向我们招手,位于广场中心的中世纪伟大的哲学家、罗马皇帝马库斯·奥勒留的骑马雕像赫然映入眼帘——气宇轩昂的马库斯·奥勒留大帝跨马而立,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前方,仿佛仍在默默地守望着这座千年不朽的古城。</p><p class="ql-block">卡比托利欧博物馆是一组融合艺术与考古的博物馆建筑群,由三座历史厚重的宫殿构成——元老宫、新宫与执政官宫,它们围绕着米开朗基罗亲手设计的广场彼此呼应。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71年,当时教宗西斯图斯四世将一批古代青铜雕像捐赠给罗马市民,并安置于卡比托利欧山上。以这批雕塑为起点,后来的多位教皇陆续将从罗马各地发掘出的文物及私人收藏迁入此地,逐步丰富了馆藏。如今,这里收藏了大量古罗马雕像、铭文、工艺品,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宝石、钱币等珍贵藏品。</p> <p class="ql-block">☝️元老宫、新宫和执政官宫</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主要展区集中在执政官宫和新宫,两座宫殿通过元老宫下方的地下通道相连。我们在新宫购票后,便开始探索那些陈列着古代艺术瑰宝的画廊与展厅,踏上一段与罗马千年文明对话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b>☝️Courtyard of Constantine 君士坦丁庭院</b></p><p class="ql-block">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的入口处位于执政官宫。进入执政官宫主展厅之前,我们首先来到一个露天庭院。它的左侧是哈德良时代遗留下来的古代监狱遗迹以及一组持有战利品和武器的人物浮雕,右侧则陈列着君士坦丁大帝巨型雕像的残骸——这一组雕塑残件堪称罗马帝国晚期时的艺术象征。</p><p class="ql-block">庭院右侧依次摆放着:带肘的右臂,高达两米的头部,右膝盖骨、高举象征神授统治权的右手食指、左胫骨、右脚、左膝盖骨、左脚,以及一块上臂和另一只大脚。这些大理石肢体的残块原本属于一座宏伟的雕像,塑造的是君士坦丁皇帝端坐于宝座之上的姿态。</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原安放在公元4世纪初的马克森提乌尤斯和君士坦丁大教堂(Basilica of Maxentius and and Constanti),它位于马西莫罗马浴场附近。根据残存的巨大头像推测,原作高度可能接近12米。原雕像采用复合结构:裸露的部分(如头部、手脚)由大理石雕刻而成,而躯干则由木材和青铜构成,如今这些部件已经失佚。面对这组残缺的大理石碎块,仿佛在呼唤逝去的帝国记忆。那尊头像的凝重神情仿佛正在思考着帝国的未来,透出一种几近神秘的超凡气质。它不仅再现了一位皇帝的形象,也象征着君士坦丁使基督教合法化、并统一帝国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b>☝️Colossus of Constantine 君士坦丁的巨像</b></p><p class="ql-block"><b>👇</b>正对庭院入口的对面墙上有三个壁龛,里面放有教皇克莱门特十一世收藏的三座雕像:<b>The Goddess Roma and two Barbarian Prisoners 罗马女神与两名野蛮囚犯</b></p> <p class="ql-block"><b>👇Marforio, a Colossal Figure of a River 巨大的河神雕像</b></p><p class="ql-block">庭院里的一个角落里还矗立着一座雕像喷泉,这尊庞大的雕像名为“马福里奥”(Marforio)。其名称源自中世纪时期其位于古罗马广场与帝国广场之间的战神马尔斯广场(Forum of Mars)。这尊雕像长近六米,象征着统治世间万水的海神——俄刻阿诺斯(Oceanus),创作时间可追溯至公元二世纪或三世纪。</p><p class="ql-block">几个世纪以来,马福里奥一直被视为一座“会说话的雕像”:不满当局的市民常在其上匿名张贴讽刺或抗议文字,借此表达对政权的批评和不满。</p> <p class="ql-block">“执政官公寓” (Conservators’ Apartment) 是博物馆最核心、最具艺术与历史价值的展区之一。“Conservators”执政官是指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负责管理罗马市政事务的执政官(相当于今日的市议员)。这些公寓最初是执政官的正式办公与接待场所,后来逐渐转变为收藏和展示艺术品与古代文物的空间。执政官公寓内的每个房间均设有独立主题,如“英雄厅”、“胜利厅”、“动物厅”等,完整地保留了17世纪贵族官邸的原貌。地板、墙面及天花板多以彩色大理石、镶嵌图案与金箔精致装饰,尽显庄严与高贵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一走进霍拉蒂与库里亚提大厅(Hall of the Horatii and Curiatii), 顿时感受到震撼与历史的厚重。大厅空间开阔,黑白大理石拼接的几何图案的地板与四周巨幅壁画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驻足欣赏这座凝结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大厅四周,一组17世纪创作的壁画描绘了古罗马王政时代发生的故事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主题都是围绕着忠诚、牺牲、荣耀与国家责任,其寓意深远。天花板由精致的深色八角木雕组成,柔和舒适的灯光烘托出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感。这种震撼与敬畏并存的体验,让人感觉像是走进了一幅浓缩的古罗马史诗般的画卷。</p><p class="ql-block">这个大厅的名字源自罗马建国神话中的著名故事:“霍拉蒂乌斯三兄弟”(Horatii)与“库里亚提乌斯三兄弟”(Curiatii)的决斗壁画。</p> <p class="ql-block">Combat of the Horatii and the Curiatii</p><p class="ql-block">《霍拉蒂与库里亚提之战》出自古罗马早期的传说。相传在罗马建城初期,罗马与邻邦阿尔巴·隆加(Alba Longa)之间爆发冲突。为了避免大规模战争带来的流血牺牲,双方决定各派出三位勇士代表出战,以一场决斗定胜负。罗马派出了霍拉蒂(Horatii)三兄弟,而阿尔巴·隆加则派出了库里亚提(Curiatii)三兄弟。</p><p class="ql-block">战斗异常惨烈,最终只剩下一名霍拉蒂兄弟幸存,并取得了胜利,为罗马赢得了战争。然而,这场胜利也带来了个人的悲剧:霍拉蒂的妹妹因痛失未婚夫——一位库里亚提兄弟——而悲恸不已。</p><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描绘的正是战斗达到高潮的瞬间:画面中央,最后幸存的霍拉蒂兄弟正举剑刺向最后一名库里亚提乌斯兄弟的咽喉,这是真的一剑封喉。地面上散落着四位战士的尸体,象征着战斗的残酷与牺牲。背景中,整齐列队的罗马与阿尔巴·隆加士兵肃然伫立,见证这场为国家命运而战的生死决斗。画面左下角,一位身披长袍、双手掩面的女子,极可能是霍拉蒂的妹妹,正沉浸在对未婚夫的哀悼之中。画面远景阳光普照,象征着罗马在神意护佑下即将迎来胜利的光辉时刻。</p><p class="ql-block">壁画的主题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情感,个人英雄主义与对国家的忠诚是罗马共和国精神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大厅两端分别矗立着两尊由执政官特别委托制作的教皇雕像,造型精致、庄严。其一是雕刻家吉安·洛伦佐·贝尼尼为教皇乌尔班八世·巴贝里尼创作的大理石雕像☝️图01;另一尊为铜像,描绘的是教皇英诺森十世·潘菲利☝️图02</p> <p class="ql-block">教皇英诺森铜像背后的壁画是Finding of the She-wolf寻找母狼。这幅壁画描绘了古罗马建城神话中的一个关键场景:牧羊人浮士德鲁斯在台伯河附近的一棵无花果树下,发现母狼正在哺育双胞胎兄弟罗慕路斯和雷穆斯。</p><p class="ql-block">根据流传的神话故事,罗慕路斯(Romulus)和雷穆斯(Remus)是战神马尔斯(Mars)和阿尔巴隆加公主蕾亚·西尔维娅(Rhea Silvia)圣神结合后生下的一对双胞胎兄弟,因此同时拥有王族和神祗的血统。西尔维娅的叔叔在簒夺了她父亲的王位后,为防止其后代威胁自身的统治地位,强迫她守贞终身,不得婚育。在得知双胞胎出生后,担心这对兄弟长大后会推翻自己,于是下令囚禁西尔维娅,并命人将两个婴儿装进篮子,抛入台伯河中。然而故事却没像安排的那样结束:篮子顺着河水漂流时,被一棵无花果树挡住了。一只母狼发现了这对婴儿,用自己乳汁哺育他们。没多久,牧羊人发现了他们,便带回家中,和妻子一起把他们抚养成人。</p><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不仅用艺术的方式讲述了古罗马的起源神话,也体现了17世纪初罗马人对自己作为“帝国继承者”的身份认同。母狼的形象也因此被视为罗马城神圣起源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位于教皇乌尔班八世(Urban VIII)雕像的背后的壁画Rape of the Sabine Women 《劫夺萨宾妇女》取材于古罗马早期神话中的著名一幕:“萨宾妇女劫持事件”。罗马建城之初,罗慕路斯为了给城内年轻一代的罗马人解决配偶不足的问题,设下宴会圈套,将受邀前来的萨宾部落的妇女强行掳走,逼迫她们成为妻子。画面中的女性在惊慌中挣扎、男人在混乱中抢夺妇女、儿童与老人惊恐逃避,场面一片混乱。虽然壁画的标题中有“rape”一词,但其实它源自拉丁语 的raptio,意指“劫掠”或“强行夺取”,并非是现代语义上的性暴力。萨宾妇女后来的选择也是这段神话的转折:她们劝自己的父兄与罗马丈夫讲和,并帮助调停两个部落之间的冲突。萨宾人最终与罗马人和解并融合为一体。罗马王政时期最早的三百名元老中就有一百位萨宾人,而且王政时期的第二位国王努马就是萨宾人。如果说罗马的建国者罗慕路斯为这个国家搭建了“骨架”,那么第二任国王努马则为它注入了“血肉与灵魂”。在他的统治下,罗马重视文化与教育,确立了宗教制度,规范了法律秩序,也为政治制度打下了基础,奠定了罗马日后强盛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b>Battle of Tullus Hostilius against the Veientes and the Fidenates </b>图卢斯·霍斯提利乌斯对抗维伊人和菲德奈人的战役</p><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描绘了罗马第三位国王图卢斯·霍斯提利乌斯在位期间,对邻近城邦维伊人和菲德奈人发动扩张战争的场景。画面气势恢宏,构图紧凑,人物众多,动作激烈。画面中央,图卢斯国王身披战甲、手持武器,骑在战马上,正率领罗马军队奋勇杀敌。两侧士兵有的高举盾牌迎战,有的已躺在血泊之中,战马奔腾、兵刃交错、旗帜飞扬,生动地展现了战场上的混乱与惨烈。</p><p class="ql-block">整幅壁画不仅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现了图卢斯·霍斯提利乌斯时代“以武立国、崇尚扩张”的政治主张。画家巧妙地运用暖色与冷灰色调的对比,赋予画面强烈的视觉张力,将士兵们的英勇、紧张与痛苦表现得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晚期艺术对古典英雄主义题材的审美追求。</p> <p class="ql-block">☝️<b>Numa Pompilius Instituting the Cult of the Vestals </b></p><p class="ql-block">《努马·庞皮留斯创立维斯塔处女祭司制度》</p><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讲的是罗马第二位国王努马·庞皮留斯在宗教和文化上的重要改革。画面中的努马正庄严地宣布设立维斯塔处女祭司制度。在罗马神话里,维斯塔是掌管炉火和家庭的女神,而维斯塔祭司就是负责守护圣火、主持国家宗教仪式的一群年轻贵族女孩。她们在六到十岁左右就被选中,之后要当三十年的祭司,而且在这三十年内必须保持贞洁,否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可能会被处死。</p><p class="ql-block">这些圣女的地位很高,待遇也特别好,比如可以坐马车出行,看表演还有专门的VIP座位。但她们最重要的任务是看守维斯塔神庙里的圣火,确保火永远不熄灭,还要负责各种祭拜仪式。因为在古罗马人的观念里,只要圣火一直燃烧,罗马就能平安无事;一旦火灭了,就意味着灾难可能要来了。圣火不仅象征家庭的温暖,也象征着罗马城的永恒与命运。这个制度后来成了罗马宗教中最神圣、最核心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画面里的努马国王站在祭坛左边,神情严肃,正对站在右边的一群少女宣布新的宗教律法。他身边站着官员、祭司和贵族代表,气氛非常庄重。祭坛上的圣火正在熊熊燃烧,象征着宗教的神圣和不可侵犯。</p><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不仅讲述了努马如何用信仰和和平来治理国家,也反映了17世纪人们对宗教权威的崇敬。画家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神圣使命的和平缔造者,这样的形象也跟他的前任罗慕路斯那种“靠打仗建国”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b>☝️Romulus traces the boundaries of Rome </b>罗慕路斯划定罗马的边界</p><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描绘的是罗马传说中最具仪式感的一刻——罗马开国国王罗慕路斯划定罗马城界限的场景。画面中,罗慕路斯穿着简洁的金黄色战袍与军靴,左胯上斜挂着一把利剑。他伸出右手指着前方,似乎在宣布:“从这里开始,这片土地将成为罗马的心脏!”身后是一群身着长袍的元老与随从,在见证着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画面的左侧,几位身强体壮的青年驾驭着两头白牛,在土地上犁出一道神圣的沟壑。这就是“城市的起点”——罗马城的边界。这种开城仪式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而是一场融合宗教、政治与文化身份的神圣仪式。从那一刻起,罗马不仅拥有了一块土地,更拥有了一道国家的边界。</p><p class="ql-block">壁画以柔和的色调和细腻的构图,将这段开国神话变成了一幕活生生的历史剧,观众仿佛也站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见证罗马的第一道犁痕。</p> <p class="ql-block">霍拉蒂与库里亚提大厅的六幅壁画,就像一卷展开的“罗马建国史诗”,把罗马从神话中的诞生到王政时期的开疆扩土的传奇故事浓缩在一起,勾勒出这座伟大城市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的马尔库斯·奥勒留斯展厅是一座现代风格的玻璃大厅,专门为展示古罗马重要青铜雕塑而设计的。太阳透过明亮的玻璃照射进来,为展品营造出独特的氛围。</p><p class="ql-block">1471年,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将一批极具历史价值的青铜雕像捐赠给罗马人民,包括母狼、《拔刺少年》(Spinario),《侍童像》(Camillus), 以及君士坦丁大帝巨大的头部雕塑和握持球体的手的局部雕塑。这些雕刻成为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的最早馆藏,并由罗马执政官负责保存。这一捐赠不仅奠定了卡比托利欧山作为古罗马记忆象征的地位,也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的诞生。如今这些珍贵文物就陈列在这座现代展厅中,静静诉说着古罗马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大厅里有两件镇馆之宝:Marcus Aurelius 马可·奥勒留骑马雕像和Capitoline Wolf(She-Wolf)母狼雕像</p> <p class="ql-block">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是公元2世纪古罗马的第16位皇帝,也是“五贤帝”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统治者和军事将领,更被誉为“哲学家皇帝”。在位期间,他一方面亲征北方,抵御日耳曼部落;另一方面将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重要哲学思想应用于国家治理。他在前线写下的笔记后来被整理为《沉思录》(Meditations),成为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的统治被视为罗马帝国在政治与思想上的巅峰,也是“罗马黄金时代”的最后余晖,</p><p class="ql-block">马可·奥勒留骑马雕像创作于公元176年到180年之间,也就是他打败日耳曼部落、人生走向终点的那几年。这是古罗马流传下来的唯一一尊完整的骑马雕像。雕像最早是放在一座教堂里保存的,后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搬到了卡比托利欧广场的正中央,成了米开朗基罗城市改造蓝图中的亮点之一。不过因为长期的风吹日晒,外表受到损伤,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在上世纪末开始它就进驻到现在这个玻璃大厅里。而现在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骑马雕像是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这座母狼与双胞胎的雕像其实是由两个不同时代的作品组合而成:母狼部分出自一位中世纪无名艺术家之手,而正在吮吸乳汁的双胞胎兄弟罗慕路斯与雷穆斯,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安东尼奥·波莱艾奥罗(Antonio Pollaiolo)的补作。</p><p class="ql-block">这尊青铜母狼雕像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卡比托利欧之狼”雕塑原件,它是古罗马建城神话的图腾。</p> <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是罗马帝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皇帝之一。他在公元4世纪统一帝国后首次承认并支持基督教,使其由边缘信仰走向主流。他还创立了新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为后来的拜占庭帝国奠定基础。他不仅是强有力的统治者,也被视为“基督教皇帝”的开创者。</p><p class="ql-block">☝️这座君士坦丁大帝的头像尺寸是真人头的五倍,刻画的是年事已高的君士坦丁大帝,推测是在他于公元337年去世后不久创作的。那只巨大的青铜手和青铜球原本有可能属于同一尊巨像,而右脚的青铜雕塑则应当属于另一座雕像。</p> <p class="ql-block">☝️左图是《拔脚刺少年》(Spinario)青铜雕塑的原件,背后的故事请见美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ox57bx"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意大利之旅—罗马之行(四)</a>。少年柔和又专注的面部神情与其紧绷的身体形成强烈对比,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抒情主义色彩,既表现出内在的细腻情感,又不失青春的动感之美。</p><p class="ql-block">☝️右图是来自古罗马的名为《侍童像》(Camillus)的青铜雕像原件,刻画的是一位正在参加神圣仪式的少年。他身材瘦削、神情温和,头上束着发带,身穿简单的束腰短袍,伸出右手,左手自然下垂,像是正在等待神职人员的指示。在古罗马,这类“侍祭童”通常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就接受在宗教仪式中扮演协助者的训练,负责传递神坛上的供品和器具。他们必须是身世清白、身体健康、品德上没有瑕疵的少年。</p><p class="ql-block">雕像线条流畅,比例优雅,既展现出少年体态的柔和美,也传达了宗教场合中的庄重与克制。它不仅是件艺术作品,也是一段关于古罗马宗教仪式和贵族教育的生动缩影——仿佛是一扇窗,让后人从中得以窥见那个讲究仪式和等级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Lyon attacking a horse 狮子攻击马</p><p class="ql-block">这座大理石雕塑很有气势,属于早期希腊化风格,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末的希腊化时期。它最早在1300年就出现在卡比托利欧广场上。后来被放到了市政宫的楼梯口。这雕像在当时是罗马辉煌历史的象征,连米开朗基罗都特别欣赏它。1594年,他的学生对它进行了大修补:给马安了头、腿、和尾巴,还给狮子加上了后腿。之所以花费如此多的精力去修复这座雕塑,或许是因为它在雕刻技法与力量的表现上堪称杰作——不仅精准捕捉到了令人惊心动魄的狮子猎捕马的瞬间,并将其永恒地凝固于大理石中,更让置身现场的观者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浮现出下一秒撕咬的血腥场景。</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塑因工艺精湛而广受赞誉,甚至引起西班牙国王的高度关注,他曾为此悬赏一万克朗。狮子象征着他的家族徽章,而无缰之马则是那不勒斯的象征。他认为这座雕像可能预示着他的祖先会征服那不勒斯王国。</p> <p class="ql-block">☝️<b>Hercules of the Forum Boarium 牛市广场的赫拉克勒斯</b></p><p class="ql-block">这尊赫拉克勒斯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镀金青铜</span>雕像出土于古罗马的牛市广场遗址——那里曾是罗马最古老、最重要的牲畜交易市场之一。雕像原本供奉在广场附近的一座赫拉克勒斯神庙中。随着岁月流转,神庙逐渐荒废,雕像也被尘土掩埋。直到多年后,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重新发现了这位闪耀着金光的英雄铜雕,并于1950年将其迁入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的执政官宫(Palazzo dei Conservatori)中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高约2.41米,大力神右手提着狼牙棒,左手握着两个金苹果。整个雕塑属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希腊化风格。赫拉克勒斯有着强壮的肌肉线条,但头部则相对较小,形成了古典艺术中常见的理想化比例。雕像采用典型的“对立平衡站姿”,即身体重心集中于一条腿上,呈现出自然有力的动态平衡,充分体现了古罗马人对希腊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p> <p class="ql-block">☝️<b>Commodus as Hercules 康茂德化身为赫拉克勒斯半身像</b></p><p class="ql-block"><b>Halls of the Horti Lamiani</b> 里的雕像大多来自古罗马的Horti Lamiani(拉米安花园)。 这座创作于公元192年初的大理石雕像中的罗马皇帝康茂德(Commodus)以希腊神话英雄赫拉克勒斯(Hercules)的形象出现,象征着神权与皇权的结合。</p><p class="ql-block">康茂德是前任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的儿子。与哲人父亲的睿智形象不同,康茂德更加热衷于将自身英雄化,喜欢把自己与赫拉克勒斯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扮演这个半神半人的英雄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赋予其神圣性。</p><p class="ql-block">在这尊雕像中,康茂德以英雄形象自居,头戴狮子皮,手持赫拉克勒斯的标配——狼牙棒与象征“十二试炼”的金苹果。他的神态庄严而自信,意图模糊现实中的皇帝与神话中的英雄之间的界限,从而强化其统治的超凡合法性。这尊胸像安置于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基座之上:两位亚马逊女战士跪守两侧(其中一侧已遗失了), 中央一只饰有黄道十二宫图案的地球仪托举着象征财富的聚宝盆,盆中立着一面轻巧的圆盾——那是亚马逊人特有的战盾。这一系列神话与天文符号的组合,象征着对皇帝的神圣化崇拜,隐喻他不仅是人间的君主与征服者,更是宇宙秩序与命运的掌控者。</p><p class="ql-block">康茂德被普遍认为是一位糟糕的,甚至近乎疯狂的罗马皇帝。他的统治不仅宣告了“五贤帝”时代的终结,也成为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尽管他极力以赫拉克勒斯的形象包装自己,试图通过神化来巩固皇权,但他的种种荒唐而专横行为最终让他成为罗马历史上最具争议、最失败的统治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图01 <b>卡吕冬野猪狩猎石棺</b></p><p class="ql-block">这座石棺雕刻展现了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卡吕冬野猪狩猎》场景。英雄梅勒阿格(Meleager)在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Artemis) 的注视下,勇敢地将长矛刺入凶猛的野猪体内。整场狩猎是古希腊神话中最壮烈的英雄集结之一,画面中还能看到多位持矛骑马或奔跑的猎手,场面紧张激烈,动感十足。石棺顶部是一对斜倚而卧的男女,象征墓主夫妇在来世的宁静共处。然而,两人头部尚未完成雕刻,可能是由于石棺尚未完工即被匆忙投入使用,或是原本即为未完成的定制品。</p><p class="ql-block">这座石棺的设计包涵了罗马晚期石棺艺术的典型风格:构图繁密饱满、人物众多、细节精致,并巧妙融合了希腊神话主题与纪念性的功能,体现出当时艺术与信仰的深度交融。</p><p class="ql-block">☝️图02 <b>Statue of Marsyas 马尔西亚斯雕像</b></p><p class="ql-block">这座紫纹大理石(俗称“孔雀石大理石”) 雕像再现了色狼(satyr)马尔西亚斯向太阳神阿波罗挑战音乐比赛失败后,被施以剥皮之刑的悲惨场景。为了营造出马尔西亚斯在酷刑中皮肤逐渐泛青发紫的戏剧性效果,作品采用紫纹大理石,以增强视觉与情感的冲击力。</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罗马帝国早期的复制品,原作为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雕像。</p><p class="ql-block">这两个神话故事在美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ox57bx"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意大利之旅—罗马之行(四)</a>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b>Hall of the Geese(鹅厅)</b></p><p class="ql-block">自18世纪以来,这间厅室中一直陈列着两只古罗马青铜雕塑,它们原本是鸭子,却被罗马人视作象征性的鹅,以纪念传说中守护卡比托利欧山的圣鹅——据说正是它们的鸣叫惊醒了沉睡的士兵,成功地挫败了高卢人的夜袭,从而拯救了罗马。</p><p class="ql-block">鹅厅本身装饰华美,墙上的壁画精致细腻,木质天花板典雅,令人目不暇接。但是最引人注目的却是雕塑大师吉安·洛伦佐·贝尼尼创作的大理石雕像——《美杜莎的头》(Bust of Medusa)。</p><p class="ql-block">古希腊神话中的美杜莎原本是一个美丽少女,担任雅典娜神庙的女祭司时深受海神波塞冬的仰慕,当她在雅典娜的神庙中遭受波塞冬的凌辱后,雅典娜将怒火发泄到她身上,把她变成了蛇发女妖,任何人只要与她四目相对,便会顷刻间被石化。</p><p class="ql-block">一反传统上将美杜莎描绘为一个冷酷和邪恶的妖女形象,贝尼尼怀着怜悯之心,以精湛的雕刻技艺,捕捉到美杜莎在命运剧变时所展现出来的极度恐惧与无助。站在这尊雕像前,观者所感受到的不是恐惧,而是一种触及心灵深处的悲悯。她的神情中没有丝毫邪恶,反而透露出深深的惊惶与哀伤:紧蹙的眉头、微张的双唇、茫然的眼神中透露出惊恐、困惑、甚至有点哀伤,似乎在问:“我做错了什么?”她头上的蛇发也不再是妖邪的象征,而是她所承受的诅咒本身——每一条蛇都在挣扎、扭动,象征着她所无法摆脱的误解、放逐与孤独。贝尼尼用冰冷的大理石雕刻出这个神话传说背后最痛苦的一面。他想告诉世人:美杜莎并不是一个冷酷的怪物,而是一位在伤害中沉默哭泣的女子。她的目光不再是令人石化的武器,而是一种祈求理解与怜悯的眼神,数百年后依旧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美杜莎头像》被安置在一面装饰华丽的红色背景墙上,墙面两侧是古罗马人物的胸像。中央的金色铭文表明,这组装置由教皇克雷芒十一世(Clement XI)于1705年捐赠,旨在彰显罗马对古典遗产与艺术的珍视。雕像底座上刻有另一段铭文,大意为:“美杜莎的形象……陈列于卡比托利欧山之上”。整套装置不仅展现了一件引人深思的艺术杰作,更体现出克雷芒十一世将古典神话、宗教权威与艺术美学融为一体,传递出“信仰、古典与美”的三重价值。</p> <p class="ql-block">☝️<b>挂毯厅(Room of the Tapestries)</b></p><p class="ql-block">这间房建于16世纪中期,当时的教皇是保禄三世。墙上的装饰画描绘了古代著名雕塑与罗马名将斯奇皮奥的事迹,其中包括《拉奥孔》和《贝尔维德雷的阿波罗》等经典形象,还可以看到一个刻有“1544”年份的卷轴。天花板设计华丽,采用六边形凹格结构,配有镀金雕刻和仪仗武器的图案。</p><p class="ql-block">18世纪下半叶,这里被重新布置为教皇宝座厅,墙上增添了描绘古罗马历史的精美挂毯,同时装饰了仿大理石的墙裙与门窗细节,并加入西西里碧玉门框和雕金家具,整体风格更加华贵典雅。</p><p class="ql-block">此外,在天花板和地板上都可以看到 “SPQR” 的字样,这是拉丁语 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 的缩写,意思是“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这是古罗马共和国及后来的帝国时期的官方标志,用以强调国家权力来自于元老院与人民的共同意志。至今,在罗马的许多古迹、建筑,甚至街道的井盖上,仍能见到这一标志,它象征着罗马的国家权威与历史传承。这个房间中反复出现 SPQR,不仅呼应了建筑本身的政治和文化意义,也体现出对古典文明和共和精神的致敬,强化了宫殿与古罗马传统之间的深厚联系。</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b>小礼拜堂(The Chapel)</b>庄严神圣,兼具精致与典雅。堂内供奉的是圣母玛利亚,以及罗马的两位主保圣人——圣彼得与圣保罗。天花板上装饰着镀金灰泥浮雕与巴洛克风格的壁画,生动描绘了圣彼得与圣保罗生平中的重要场景,既富视觉华丽,又不失宗教的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主祭坛上方悬挂着一幅名为《荣耀中的圣母与圣彼得、圣保罗》(The Virgin Mary in Glory Between Saints Peter and Paul)的石板画,圣母居于两位使徒之间,并笼罩在荣耀的光芒之中。画作背景是罗马城的轮廓,象征着两位使徒将整座城市托付在圣母的庇护之下。祭坛正面采用彩色大理石镶嵌工艺,中心嵌有教皇乌尔班八世的盾徽,彰显宗教与教权的权威性。𥦬户对面墙上的壁画是《圣母与圣子》,背景取自一个15世纪带有金色栅格的凉廊。</p><p class="ql-block">在执政官宫里设立这样一个小礼拜堂,象征着世俗政权在“上帝注视之下”运作,并为市政事务赋予一种超越凡俗的神圣性,也体现了教皇权威与罗马市政之间微妙而紧密的双重权力结构。</p> <p class="ql-block">☝️<b>Hall of Hannibal 汉尼拔大厅</b></p><p class="ql-block">这间大厅以汉尼拔命名——他是古代军事史上最杰出的战略家之一。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出其不意地入侵意大利本土。尽管他最终未能征服罗马,但这场旷世远征被后人视为古代战争史上的典范,至今仍是军事学院反复研究的对象。意大利人对汉尼拔怀有一种复杂的敬意:既是强大的敌人,也是令人钦佩的对手。这座大厅正是为呈现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与较量而设。厅内的三幅壁画将历史、艺术与政治寓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传达出一个核心理念:即使面对最强大的敌人,罗马依然不屈不挠;真正的伟大在于战胜强大的对手。</p> <p class="ql-block">☝️<b>Peace negotiations between Lutatius Catulus and Hamilcar or Atilius Regulus 路塔提乌斯·卡图卢斯与哈米尔卡尔(或阿提利乌斯·雷古卢斯) 之间的和平谈判</b></p><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描绘的是公元前264–241年间的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前夕,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和平谈判场景。参加和谈的主要人物包括罗马执政官路塔提乌斯·卡图卢斯、曾在战争中被俘的罗马名将阿提利乌斯·雷古卢斯,以及迦太基将领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尔·巴尔卡。《路塔提乌斯条约》条约结束了23年的战争。</p><p class="ql-block">这场战争主要发生在西西里岛及其周边海域。战争后期, 卡图卢斯率领罗马舰队在埃加特斯群岛海战击败了试图解围西西里据点的迦太基舰队。战败后,迦太基被迫求和,其元老院授权驻西西里的将军哈米尔卡尔代表谈判,并起草了《路塔提乌斯条约》。但初稿未被罗马元老院接受,随后罗马又指定一个十人委员会重新制定了更加苛刻的条款:迦太基必须交出西西里和周边岛屿,释放所有罗马战俘,十年内赔偿约8.2万吨白银,条约以胜利方的卡图卢斯名字命名。几年后,迦太基试图重新控制撒丁岛。罗马借机指责其“挑起战争”,强行追加条款,要求其割让撒丁岛和科西嘉岛,并再缴纳额外赔款。国力日渐衰落的迦太基被迫接受,从此丧失了对地中海的霸权。</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央,一位身披战袍、头戴桂冠的执政官端坐于台基之上,象征着罗马是这场战争中的胜利者。他的两侧环绕着谈判双方的代表、士兵、议员、贵妇与百姓,呈现出一种仪式感十足的和平场面。中间碑上的铭文象征条约的正式签署。壁画下方的壁龛里镶嵌有一系列罗马将领的半身像与徽章,辅以一些象征共和美德的浮雕图案。</p><p class="ql-block">整幅作品不仅再现了一段重要的历史时刻,也传达出一种深层的含义:真正的胜利,不止在于战场上的征服,更在于战后和平秩序的建立与法治原则的确立。</p> <p class="ql-block">☝️<b>Triumph of Rome over Sicily 罗马战胜西西里</b></p><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描绘的是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时,罗马夺取西西里控制权的胜利场景。西西里的归属标志着罗马共和国由区域性强权迈向地中海霸主的关键转折。</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心的罗马女神 Roma身披战袍,头戴凯旋桂冠,庄严地坐在战车上,象征着胜利与国家的荣耀。她手执权杖,目光俯视着身边的俘虏与贡品,展现出压倒性的权威。战车前方堆放着小麦、葡萄等西西里出产的农产品,强调了该岛对罗马经济与战略的重大意义。四周的和平女神与橄榄枝象征着胜利带来的和平与秩序,而铭文与军团旗帜则代表着罗马的法治精神与军功传统。画面风格属于17世纪的意大利巴洛克艺术。</p> <p class="ql-block">☝️《<b>汉尼拔在意大利》(Hannibal in Italy) </b>描绘的是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巴卡在公元前218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军亚平宁半岛的壮观场面。画面中心,汉尼拔骑在一头非洲大象的背上,指挥着军队在雪山中艰难行进。背景中的冰雪、悬崖、以及倒在地上的士兵、大象和战马,生动地再现了这场史诗般远征的险峻与悲壮。</p><p class="ql-block">然而,令人震撼的不仅是画面本身,而是它背后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尽管迦太基位于北非地中海南岸,但是汉尼拔却并没有选择直接渡海入侵亚平宁半岛。原因是罗马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后控制了地中海的制海权,令海上入侵几乎不可能。而汉尼拔的父亲早年征服了西班牙南部,建立起强大的迦太基殖民据点,成为汉尼拔积蓄兵员与物资的战略后方。因此,汉尼拔选择了一条几乎不可想象的陆路进军路线:自西班牙出发,穿越比利牛斯山和高卢(今日的法国),再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虽然这次穿山越岭、跨越千里的奇袭代价惨重,但却成为军事史上的传奇,也是一场险中求胜的战略豪赌,几乎颠覆了罗马共和国的命运。</p><p class="ql-block">画家将汉尼拔置于大象背上,以展现他非凡的军事胆略、坚强的意志、以及挑战自然极限的英雄气概。由于大象是当时欧洲几乎前所未见的动物,所以用大象作战有震慑敌军的心理效应。借用汉尼拔的高大形象来反衬罗马最终胜利的光辉与坚韧不拔的精神,是17世纪意大利艺术中常用的表现形式——通过描绘强敌来彰显罗马的荣耀以及文明终将战胜野蛮的信念。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厅以汉尼拔命名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b>Hall of the Captains 将领厅</b></p><p class="ql-block">这个厅原为罗马市政机构用来纪念共和国历史上杰出执政官和将领的场所。该厅最引人注目的是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格的壁画和华丽的天花板装饰。厅内墙面装饰着一系列色彩丰富并且充满戏剧性的挂毯壁画。这些壁画以艺术手法再现了罗马共和国早期与英雄主义和公民美德相关的历史事件。每一幅画不仅展现了人物的道德抉择和政治担当,也彰显了罗马人对法治、公义与国家责任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b>Brutus’ Justice 布鲁图斯的正义</b></p><p class="ql-block">图01-02中的壁画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托马索·劳雷蒂创作的,其主题取材自罗马共和国初期一段著名的历史事件:共和国首任执政官之一卢修斯·尤尼乌斯·布鲁图斯在调查一场旨在恢复君主制的政变阴谋时,发现自己的两个儿子与一群贵族青年密谋协助被推翻的流亡国王——塔奎尼回来复辟君主制。作为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布鲁图斯坚守法律高于亲情的信念,亲自签署了对自己儿子的死刑判决,并监督整个执行过程。</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央,布鲁图斯与另一位执政官科拉提努斯并肩站在拱门下高高的大理石讲台上,神情肃穆。他右手指向跪在地上的一个儿子,而另一个儿子已经倒在台阶前,尸首异处。刽子手脚下放着鞭打两个儿子的棍棒。画面的气氛沉重,人们的神态各异,有的愤怒,有的悲恸,有的充满惊恐与不解。一位身着蓝色长袍、极度悲伤、双手伸向死者的妇女很可能是布鲁图斯的妻子。从中间建筑物左右两侧的背景中,隐约可见塔奎尼被驱逐之后罗马平民洗劫和摧毁塔奎尼财产的场景。画家借助强烈的戏剧性构图与复杂的人物表情来表达布鲁图斯对法律与共和制度的坚定忠诚,也体现了罗马人崇尚“国家至上、公义优先”的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图03 这个大厅里面还收藏有许多纪念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和军事将领的雕塑和浮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就是马坎托尼奥二世·科隆纳(Marcantonio II Colonna)的雕像。</p><p class="ql-block">马坎托尼奥·科隆纳是文艺复兴晚期的意大利贵族将领,出身于在罗马历史上悠久且权势显赫的科隆纳家族。他的军旅生涯中曾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教皇效力。因其在1571年的勒班陀战役中担任教皇舰队司令而名声大噪。这场战役是天主教国家联合舰队对抗奥斯曼帝国的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它有力地遏制了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p><p class="ql-block">这尊高大威武的大理石雕像创作于1595年,旨在纪念他在勒班陀战役中的英勇善战。雕像中的科隆纳身披古罗马风格的盔甲,以“新罗马英雄”的形象昂然挺立,神情庄重,气势坚定,充分体现了他在军事与政治上的双重威望。这件充满古典气息的作品,不仅唤起人们对古罗马荣耀的记忆,更如一条历史纽带将帝国的伟大与共和的精神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位于执政官宫二楼的<b>Pinacoteca Capitolina卡比拉利欧画廊</b>是历史上最悠久的公共绘画收藏馆。它创建于1748年至1750年间,收藏了许多十六和十七世纪的重要绘画作品,其中包括提香、卡拉瓦乔和鲁本斯的杰作,以及弗朗切斯科·奇尼伯爵捐赠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图01 <b>Saint Sebastian 圣塞巴斯蒂安</b></p><p class="ql-block">这是巴洛克时期艺术家圭多·雷尼(Guido Reni)创作的宗教绘画代表作之一。画作描绘了基督教殉道者圣塞巴斯蒂安的受难场景——这位罗马士兵因坚定信仰而遭受箭刑。画中的他被捆绑于柱上,身中数箭。</p><p class="ql-block">在基督教传统中,圣塞巴斯蒂安象征信仰的坚贞与灵魂的纯洁。他常以身体受创却面容平静的形象出现。雷尼的这幅画刻意淡化了暴力与苦痛的描绘,转而追求一种理想化、甚至优雅的受难美学。这种“美化殉道”的手法,不仅展现了他对人类形体与神圣情感的细腻表达,也极大地迎合了当时教会与收藏家的审美趣味。</p><p class="ql-block">☝️图02 <b>Ulysses and Circe 尤利西斯与喀耳刻</b></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取材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它生动地描绘了尤利西斯(Ulysses,又称奥德修斯)与女巫喀耳刻(Circe)之间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对峙瞬间。故事中,尤利西斯的船队漂流至女巫喀耳刻所居之岛——艾阿(Aeaea),其船员被她施法变成了猪。他凭借神使赫尔墨斯赠予的解药逃过了魔咒,最终迫使喀耳刻解除魔法,恢复船员的人形,在岛上滞留一年后,与船员一起返回故乡。</p><p class="ql-block">画面展现的正是尤利西斯冲破魔咒、面对女巫的关键一刻:画面右侧,他身披鲜红斗篷、穿着古典战甲,脚蹬军靴,手握短剑,身体前倾,目光冷峻坚定,显现出理性与自制并存的英雄气质。左侧的喀耳刻倚坐在床榻上,身着金色长袍、头戴花冠,手中高举一杯红酒——那是她施法的工具。她的神情中夹杂着惊愕、辩解与诱惑,展现出与尤利西斯相对的软力量。她身旁的侍女神色紧张,暗示危机一触即发。她脚下散落的书籍与金属器皿象征着知识与魔法,同时也隐喻了欧洲传统中对女性智慧与危险并存的担忧。油画的构图显现出一个悬念 —— 谁会胜出,理智还是诱惑?</p><p class="ql-block">如果自右向左扫视画面,从英雄的愤怒与决心、女巫的魅惑,一直到她手中那杯象征诱惑的红酒,不难发现整幅画捕捉到了“诱惑即将失败”的瞬间。这个瞬间凝聚了古希腊文化对理性战胜欲望、智慧压制本能的理想追求,也彰显出荷马史诗中对道德与意志并存的崇尚。</p> <p class="ql-block">☝️收藏的各种瓷器和瓷制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b>Hall of St. Petronilla 圣彼得罗妮娜大厅</b></p><p class="ql-block">这个展厅展示了17世纪罗马的艺术风格,作品多以巴洛克艺术手法来表现宗教信仰。其中以下三幅尤为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b>The Burial of Saint Petronilla《埋葬圣彼得罗妮娜》</b></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由意大利巴洛克画家Guercino于1621至1623年间创作,他应教宗格列高利十五世的委托,为梵蒂冈圣彼得大殿内的圣彼得罗妮娜小堂绘制了这幅巨大的祭坛画。</p><p class="ql-block">画面采用上下分层的构图方式:下方描绘人们正在安葬圣女的遗体;上方则展现她在天使的引领下升入天堂,由基督亲自迎接,并为她戴上象征殉道荣耀的花环。这是一幅典型的反宗教改革时期祭坛画,强调信仰的力量与殉道的崇高精神。构图恢弘,色彩沉稳浓烈,充分体现了巴洛克艺术对宗教情感与视觉冲击力的追求。</p><p class="ql-block">18世纪初,画作被移至教皇驻地奎里纳尔宫。1796年拿破仑入侵意大利时,被法军掠走并运往巴黎卢浮宫。1815年滑铁卢战败后,在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等人的奔走下,画作被归还意大利,自此永久典藏于卡比托利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John the Baptist 施洗者圣约翰</b></p><p class="ql-block">这是卡拉瓦乔于1602年在帆布上创作的著名油画。它描绘了一位裸体少年——施洗者圣约翰,坐在盖有一块兽皮的岩石上。他的身体微微侧卧,头转向左方,一缕凌乱的棕色卷发垂在额前,脸上浮现出羞涩并带挑衅意味的微笑,目光温柔地直视观者。他的左臂环抱着一只公羊,并将它的头轻轻拉向自己的面颊,右腿紧贴地面支撑身体,左腿则保持平衡。</p><p class="ql-block">在圣经中,圣约翰被描述为一位为基督施洗、洗净他人罪孽的圣人,并且具有虔诚、超越和纯洁的品质。在传统的宗教绘画中,他常与象征无辜的白色羔羊同框,显现出柔和、神圣的面貌。然而在这幅画中,卡拉瓦乔采用极具现实感的绘画方式,将圣约翰描绘为一个真实可感的年轻人:用公羊取代羔羊、用裸体取代圣衣、用亲昵的姿态与轻佻的目光取代庄严的神情。明显地挑战圣约翰作为一个虔诚的宗教人物的理想形象。他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突出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青春气息与人性欲望的少年。他的身体比例、肌肉线条、微妙的面部神情在光影中流露出来,而神圣的背景却被淡化。卡拉瓦乔借此表达了他对神圣宗教人物的看法:没有人是完全纯洁的,即使是像圣约翰这样高贵的圣徒,也有人类的情感和感官欲望。</p> <p class="ql-block">这幅卡拉瓦乔的油画,正是女儿大学第一学期修英文写作课时的第一篇论文题目。那篇论文的要求很特别——教授明确规定,不允许引用任何现成的评论或观点,只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画面细节,独立提出分析和论证。据她说,当时在查资料时偶然发现这幅原作就收藏在卡比托利欧博物馆,这也是为什么她执意要参观这个博物馆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b>The Fortune Teller 《算命先生》</b></p><p class="ql-block">这是卡拉瓦乔于1597年在帆布上创作的油画。作品描绘了16世纪末罗马街头巷尾常见的一幕:一位吉普赛女子为一位年轻骑士“看手相”。这位年轻而迷人的女子眼中流露出狡黠的笑容,看似人畜无害的样子,她一边凝视着对方的眼睛,一边假装解读他的掌纹,同时悄悄地将戒指从他右手无名指上取下。而男孩的目光只是专注地盯着她的双眼,浑然不知正在发生的偷窃。他腰佩长剑,显然对吉普赛人臭名召著的偷窃早有耳闻,但却依然大意了。人物间的这种反差强化了画面的戏剧性,也隐喻了人性中难以摆脱的轻信与欺骗、警觉与迷惑。</p><p class="ql-block">卡拉瓦乔采用现场写生的方式描绘人物,这两位角色都由真人模特扮演。据说那位身穿华丽金黄上衣的年轻骑士,正是画家的一位朋友。人物的衣着皆为当时流行的服饰,其质地与纹理描绘的极为精细。在柔和的光线中,人物仿佛跃然于画布之上,而简洁的背景处理则让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两人之间那一刻微妙的互动。</p> <p class="ql-block">☝️执政官宫通过一条地下通道与新宫相连。新宫建于17世纪,专为容纳不断扩充的古典艺术收藏,尤其是雕塑作品。我们正是顺着这条通道来到新宫。</p><p class="ql-block">新宫的大厅The Great (Salone)是卡比托利欧博物馆中的展厅之一,因其规模和宏伟气势而也被称为“中央大厅”。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精美的格子天花板,典雅的拱门中央悬挂着监督宫殿竣工的教皇英诺森十世的盾徽,两侧各有一个胜利女神的浮雕拥抱。雍容华贵的大厅中央陈列着五件黑色大理石杰作,其中两尊是宙斯和阿斯克勒庇俄斯(药神)的雕像,一尊是描绘幼儿时期的赫拉克勒斯(左肩上搭着狮皮、左手拿着两个金苹果),还有两尊来自哈德良别墅的半人马雕塑,大厅周围摆满了精美绝伦的其他重要雕塑、皇帝雕像以及希腊杰作的复制品,令人目不接不暇。</p> <p class="ql-block">☝️大厅中央陈列的五座黑色大理石雕像依次为: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年轻的半人马、幼年赫拉克勒斯、年迈的半人马,以及众神之王宙斯。</p> <p class="ql-block">☝️<b>Centauri Furietti 弗里埃蒂半人马</b></p><p class="ql-block">这两尊雕像并非弗里埃蒂本人创作,而是他于1736年在哈德良别墅发现的。据信这些雕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p><p class="ql-block">左图是年轻、欢乐、双臂高举的半人马雕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右图则是成熟、长须、表情痛苦的半人马雕像,</span>它们分别象征着人生不同阶段的爱情寓言。</p> <p class="ql-block"><b>☝️图01 Mars and Venus战神马尔斯和维纳斯</b></p><p class="ql-block">马可·奥勒留皇帝夫妇分别扮演战神马尔斯和维纳斯的雕塑。</p><p class="ql-block"><b>图02 Statue of hunter 猎人雕像</b></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通过对立平衡的构图,展现了一位年轻猎人在捕获猎物后的瞬间姿态。全身赤裸的他,右腿稳健着地,左腿略向后弯曲,左手握着长矛,高高举起的左手中紧握着一只被捕的野兔前腿。身旁一棵枝节繁复的枯树既丰富了空间层次,也营造出生动的自然氛围。</p><p class="ql-block">猎人面部表情生动,传达出狩猎成功后的自信与满足。其细节雕刻的尤为精致:浓眉之下,双眼深邃有神,虹膜与瞳孔清晰可见;双唇微启,上唇的细密胡须增添了一丝成熟与刚毅。宽阔的额头上,略显卷曲的发丝以浅浮雕刻画,与清晰的面部轮廓及颌下的胡须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一个充满力量和古典美的理想化男性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图03 Statue</b> <b>of Hadrian as Mars 作为战神的哈德良雕像</b></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描绘了罗马皇帝哈德良的裸体形象,他以战神马尔斯(Mars)的姿态出现,借用了经典的神祇造型——“博尔盖塞式阿瑞斯”(Ares Borghese)类型。该原型据传出自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雕塑家阿尔卡墨涅斯(Alcamenes) 之手,象征理想化的英勇与威严。</p><p class="ql-block">雕像中的哈德良头戴头盔,身体呈现出对立平衡的典型站姿:左腿微曲承重,右腿自然前伸,体现出古典艺术中对人体动势的精准把握。他左手持盾,右手下垂,表现出沉思中的安定与力量的内敛。这一形象不仅强调皇帝的神圣,也反映了哈德良本人对希腊文化的热爱与自我神化的政治意图。他是第一位采用希腊神祇造型来重塑自身形象的罗马皇帝。</p> <p class="ql-block">☝️<b>Wounded Amazon 受伤的亚马逊人</b></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是对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青铜雕塑家波利克里托斯(Polykleitos)原作的罗马复制品。</p><p class="ql-block">雕像描绘了一位受伤的亚马逊女战士:她右腿支撑身体,左腿微屈、脚尖轻点地面,整体看上去是脆弱与坚韧并俱,充满了动感。女战士身穿传统的希腊束带式长袍(chiton), 左胸袒露,手持弓箭,展现出亚马逊战士的典型形象。雕像头部与躯干的材质和色调略有差异,表明头部并非原件,而是1775年后添补的。主体部分的躯干被认为是公元前后第一帝国时期的罗马复制品,体现了罗马艺术家对希腊古典风格的深度继承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是希腊神话中的<b>众神之王宇宙的妻子赫拉</b>的雕像。她是婚姻、女性和家庭的女神。赫拉通常被描绘成一位手持皇家权杖或莲花权杖的美丽女子,有时还会伴有狮子、杜鹃或鹰。她以嫉妒和复仇的性格而闻名,尤其对宙斯的情人和私生子。</p> <p class="ql-block">☝️图01古罗马第一任皇帝奥古斯——盖乌斯·屋大维</p><p class="ql-block">图02 太阳神阿波罗</p> <p class="ql-block">☝️<b>The Sculpture Gallery in the Palazzo Nuovo 新宫雕塑美术馆</b></p><p class="ql-block">雕塑美术馆两侧陈列着来自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雕塑作品,严格按照装饰性标准有序排列。展品既包括神话人物的塑像,也不乏技艺精湛的艺术佳作。其中许多是罗马时期对已失传的希腊原作的复制品,部分在后世修复过程中经历了较大改动,甚至改变了原作的风格特征。</p><p class="ql-block">墙上镶嵌的数百块铭文,大多摘自奥古斯都皇后莉薇娅为奴隶与自由民修建的公共骨灰龛,内容记录了逝者的姓名、年龄与身份。这些铭文不仅为无名之辈留下了最后的历史痕迹,也为后人了解古罗马社会底层的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b>Room of the Emperors 皇帝厅</b></p><p class="ql-block"> 皇帝厅是新宫内最著名的展厅之一,以展示罗马帝国历代皇帝头像而闻名。大厅里有67位罗马皇帝、皇后及其他帝国重要人物的头像,按时间顺序陈列在两层大理石架上。大多数藏品来自红衣主教阿尔巴尼,涵盖了从奥古斯都到晚期帝国的肖像,展示了罗马官方肖像风格的演变。从奥古斯都与莉维亚的典雅风格,到弗拉维王朝(如韦斯帕芗和提图斯)和图拉真的更具现实主义的肖像,风格逐渐多样化。哈德良是第一位蓄胡的皇帝,他的肖像受希腊风格影响,而安东尼·庇护则带有哲学家气质。马可·奥勒留至卡拉卡拉时期的肖像强调现实与权威形象。进入三世纪,皇帝头像反映出帝国危机时期的军事风格与强烈个性。</p><p class="ql-block">大厅中央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的坐像。墙上还展示了几块浮雕,尤其包括哈德良时代的《珀尔修斯救安德洛墨达》和《沉睡的恩底弥翁》等神话题材作品。</p> <p class="ql-block">☝️图01-02皇帝厅中央的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的全身坐像</p><p class="ql-block">☝️图03<b> Portrait of Marcus Aurelius</b> 马可·奥勒留皇帝</p><p class="ql-block">☝️图04 <b>Portrait of Livia</b>(莉薇娅,全名 Livia Drusilla) 第一任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皇后、第二任皇帝提比略的母亲,被视为早期罗马帝国的“国母”,在皇室谱系与政治史中地位极其重要。</p><p class="ql-block">☝️图05 <b>Portrait of Tiberio </b> 提比略皇帝</p><p class="ql-block">提比略是古罗马的第二任皇帝,也是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的养子与继承人。</p> <p class="ql-block">☝️<b>Room of the Philosophers</b></p><p class="ql-block">哲学家大厅位于新宫一层,陈列着古希腊与罗马时期众多哲学家、诗人与演说家的半身像和雕塑,包括苏格拉底、西塞罗、荷马与毕达哥拉斯等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展厅不仅体现了古罗马对希腊哲学遗产的传承,也彰显了哲学在西方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其中,西塞罗的半身像尤为引人注目。这尊创作于罗马共和国晚期的雕像,以生动的面部刻画和强烈的表现力,展现了这位政治家兼思想家的睿智与道德风。此类肖像在古罗马常用于装饰图书馆、贵族的别墅及书斋,体现出主人对哲学与文化的尊崇。</p><p class="ql-block">展厅中央的一尊坐姿雕像引起了我的注意。雕像的头部是后期加上去的。他的姿势是晚期希腊或罗马哲人的标志性形象——双腿交叉、身披长袍、神情沉思,充满理性与智慧的气质。尽管其具体身份无人知晓,但是这尊雕像为大厅注入了浓厚的哲学气息。</p> <p class="ql-block">☝️图01 苏格拉底</p><p class="ql-block">图02 柏拉图</p><p class="ql-block">图03 西塞罗</p><p class="ql-block">图04 <b>Double herm of Epicurus and Metrodorus </b>伊壁鸠鲁与梅特罗多洛斯双赫姆像</p><p class="ql-block">“赫姆像”原本是古希腊用于护卫道路的方柱半身像,后来逐渐用来制作哲学家的肖像。</p><p class="ql-block">这尊赫姆像刻画的是伊壁鸠鲁学派创始人伊壁鸠鲁(左)及其亲密弟子梅特罗多洛(右), 象征师徒之间思想的传承与哲学共同体的精神,是哲学家大厅中最具辨识度的雕塑之一。雕像风格写实,神情凝重,充分体现了哲学家的理性气质。它不仅是古典艺术的杰出代表,也象征着古希腊时代对思辨生活与内心宁静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图01<b>  Hall of the Faun 牧神殿里的牧神</b></p><p class="ql-block">房间的名字源于自1817年以来一直摆放在房间中央的雕塑——来自哈德良别墅的红色牧神。</p><p class="ql-block">图02 <b>Hall of the Galatian 加拉太人厅里的高卢人</b></p><p class="ql-block">此展厅得名于中央陈列的著名雕像——《垂死的高卢人》(The Dying Gaul)。这部作品是古罗马时期对一尊已流失的古希腊原作的复制品,原作是帕加马王国为纪念国王阿塔罗斯一世击败入侵的高卢人(即凯尔特人)而创作的,旨在颂扬这一历史性的胜利。</p><p class="ql-block">雕像生动地再现了一位身受重伤、垂死的高卢战士:他身体裸露、胸口中剑,半卧于倒下的盾牌之上,头部微垂,面容痛苦却坚毅。他浓密的发须与紧绷扭曲的肌肉线条,呈现出希腊人眼中“蛮族”的形象。但是作品并非含有敌意或贬抑,而是深表对战败者的敬意,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这种英雄般的死亡姿态,不仅歌颂了胜利者的荣耀,也赋予失败者一份尊严。</p><p class="ql-block">罗马人在征服希腊之后,对希腊艺术心怀敬仰,大量复制其雕塑和建筑装饰。正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言:“被征服的希腊反而征服了野蛮的胜利者,把希腊艺术带入了原本粗鄙的拉丁世界。”</p> <p class="ql-block">☝️在主楼梯通往第三层画廊的入口两侧,各立有一块华美的大理石镶板,彼此相对。镶板上嵌有色彩丰富的大理石马赛克图案,生动地描绘了一头母虎扑向小牛的惊险场景。作品出自公元4世纪罗马时期的一座神庙中极为奢华的大理石装饰,也是该神庙仅存的珍贵遗物。</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条沿山体斜坡而建的地下通道,便可抵达古罗马国家档案馆 Tabularium 的遗址。Tabularium 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最重要的政务机构之一,专门用于保存元老院及各政府部门的法律文书、公民登记和官方政令。</p><p class="ql-block">通道尽头的三个高大的石砌拱门依然巍然矗立。这里是卡比托利欧山的最高点。</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大的石拱前可以俯瞰整个古罗马帝国广场的遗迹:从元老院的遗址、神庙的残柱、以及凯旋门的残影无不透出昔日的荣光与历史的厚重。那些断壁残垣,不只是石头,也是制度、信仰与文明的沉积。它们无声地讲述着一个伟大的文明由盛而衰的全过程:从执政官与元老院权力互相制衡下的贵族共和,到皇权独大的帝国体制,昔日的共和理想在扩张与危机中逐渐湮灭,最终在蛮族的入侵与内乱中分崩离析。目光在断垣残瓦之间穿越千年历史,心中不禁怅然:曾经主宰地中海、远征欧亚的罗马帝国,终究难敌时间的侵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终究化为尘土。权力制衡的贵族共和体制、恢弘的建筑、强大的权力……都敌不过历史的长河。然而,正是这些遗迹让我们得以思考文明的本质与人类的局限。辉煌从来不是永恒的,真正值得铭记的不是帝国曾经多么强大,而是它为何失败,又有谁正在重蹈它的覆辙。</p> <p class="ql-block">☝️几个月前读到一篇关于古罗马的文章,文中附了一张地图,展示了罗马帝国鼎盛时期所征服的广袤的领土。这张图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真实含义——密密麻麻的道路如同血管般从整个欧洲、北非乃至西亚通向罗马,仿佛整个帝国的脉搏都汇聚于这一中心。</p> <p class="ql-block">过去几天,我们几乎每天都会从外面路过古罗马斗兽场。今天中午,我们终于拿到了难得的三联票,可以参观斗兽场、古罗马广场和帕拉蒂尼山。按照联票的游览顺序,我们首先走进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竞技场。</p><p class="ql-block">古罗马斗兽场建于公元1世纪,是一座巨型椭圆形建筑,最多可容纳八万名观众。外墙由混凝土与石材建成,分为四层,下面三层开设拱门,总计80个出入口,上方还设有多个方形窗。自下而上,外墙依次使用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三种古典柱式装饰,气势恢宏,层次分明,凸显出古罗马时代的独特建筑美学与成熟的雕刻艺术。</p> <p class="ql-block">斗兽场在观众进出路线的设计上同样展现出惊人的先进性。整座建筑设有88个出入口,其中76个专为普通观众使用,其余则供贵宾、角斗士或用于紧急疏散。观众凭票即可迅速找到对应的通道和座位区域,数万人可在短时间内有序进出,几乎不会出现拥堵。这种高效的分流系统充分体现了古罗马人在建筑规划与秩序管理方面的智慧,使斗兽场成为古代世界公共空间管理的典范。</p><p class="ql-block">观众席按社会等级精细分层,越靠近竞技场的位置越尊贵,清晰呈现出罗马社会森严的阶层结构。内部设置了多层楼梯和环形走廊,方便观众从各个方向迅速进出。墙壁和通道上还保留有壁画与浮雕,描绘古罗马的神话与历史场景,为这座巨大的竞技场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站在其中,不禁令人赞叹这个帝国不仅以军事强盛著称,更是在组织、建筑与艺术表现力上达到了高度的成熟。</p> <p class="ql-block">顺着石阶走上斗兽场二层,视野豁然开朗。站在这里,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整个建筑的内部结构:中央是角斗士与猛兽搏斗的竞技场,周围环绕着分层观众席,正对中央的则是皇帝的专属看台。竞技场原本覆盖着一层铺满沙子的木地板,用以防滑并吸收血水,地板下隐藏着复杂的地下通道系统,负责运输猛兽与角斗士上场。笼中的野兽通过滑轮升降装置被突然放入场内,以制造出惊险的效果。地下还设有角斗士休息区和关押猛兽的囚室。</p><p class="ql-block">角斗场上的表演者多为奴隶、战俘和死刑犯,他们被迫为观众献上血腥的“娱乐”。然而到了罗马共和国晚期,连自由民、贵族,甚至皇帝都开始参与这场狂欢。尼禄与康茂德这两位以残暴著称的皇帝,更是亲自下场角斗,当然,他们永远都是“胜者”。站在高处俯瞰那片沉默的废墟,仿佛仍能听见当时山呼海啸般的呐喊与嘶吼,感受到当时角斗场上搏命的惊心动魄以及生与死之间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于1845年初在罗马逗留期间,亲自参观了古罗马斗兽场。他在次年出版的散文集《意大利素描》(Pictures from Italy, 1846) 中,留下了对这一遗迹深沉而感性的描述:</p><p class="ql-block">“那天下午,我独自走向斗兽场。那是一处令人肃然起敬的废墟,庄严、雄伟、凄美,是人所能想象到的最动人心魄的景象。它没有被地震或战争摧毁,却在漫长岁月中,慢慢地一寸寸崩塌。如今残存的断壁残垣,被绿色植物悄然覆盖,昔日的斗兽坑早已填平,而十字架如今静静矗立在原先血腥与暴力的中心。</p><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一个城市的幽灵——那个邪恶而辉煌的古罗马,它仍在徘徊,萦绕在人们曾经踏过的土地上。这座遗迹提醒我们:昔日的荣耀与罪恶已随风而去,只留下一片令人战栗的宁静。它是废墟,但也是恩典,是时间赐予的最庄重的叹息。”</p><p class="ql-block">这段文字深刻表达了狄更斯对“废墟之美”的感受:在这片寂静与荒凉中,他体会到一种经过岁月沉淀而产生的沉思与悲悯。这座曾见证辉煌与血腥的古迹,至今仍折射出罗马帝国的余辉,让大文豪心中涌起复杂而矛盾的思绪。</p> <p class="ql-block">☝️离开喧闹的斗兽场,下一个参观地点是古罗马帝国广场,它的历史可追溯至罗马王政时期。最初,这一地区还是一片沼泽,蚊虫滋生,难以通行。第五位国王老塔克文(Tarquin the Elder)主持修建排水工程,并在此兴建了最早的罗马广场。从一开始,这里便被规划为集元老院、神庙、市场、商铺与公共广场于一体的城市核心,逐渐发展为罗马的政治、宗教和经济中枢,也是市民日常公共生活的主要场所。</p><p class="ql-block">进入共和制晚期后,随着政体向帝国过渡,自凯撒开始,历代皇帝不断地在原广场基础上,修建自己的新广场和纪念性建筑以彰显权威与政绩,包括法庭、圣殿、元老院、集会厅与行政机构,从而使广场的功能更加多元,布局也愈加壮观,经过几代人的营建,罗马广场的意义早已超越城市本身,成为整个帝国的象征性中枢。这样的扩建直到4世纪才停止,最终定型的“帝国广场”主要由古罗马广场,凯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和平广场,涅尔瓦广场和图拉真广场组成。这些广场大多由皇帝出资兴建,不仅服务于帝国的统治与公共生活,更是他们展示政绩与国家荣耀的窗口。</p><p class="ql-block">自西罗马帝国衰亡后,曾经辉煌一时的古罗马帝国广场逐步陷入荒废。蛮族铁蹄踏破城门,带来最初的创伤。而真正的毁灭,却是在漫长的中世纪时期悄然发生——地震和火灾让神庙崩塌,列柱倾倒,曾经辉煌的岩石建筑被泥土吞没,变成一片被放牧人称作“牛场”的废墟。市民们拆下大理石去修建教堂,雕像被熔为青铜烛台换得圣坛上微弱的烛光。到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代,古迹不再被敬畏,而被当作新的建筑材料来源。在教皇们的命令下,一车车大理石被用于建筑新宫殿和教堂。甚至在20世纪的墨索尼里时期,为了铺设一条帝国大道,粗暴地铲平大片遗址。千年帝国的心脏变成碎石被埋入废墟与尘埃中。</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这双21世纪的脚踏在这块公元前500年开始修建的土地上,走进古罗马广场的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向后打开了一扇门,将我们带回到那个辉煌鼎盛的罗马帝国年代。</p><p class="ql-block">☝️最先经过的是君士坦丁凯旋门。它巍然矗立在道路一侧,虽历经千年风雨,依旧雄伟庄严。站在它脚下,很难不联想到当年君士坦丁率军凯旋归来的盛况——战车驶过,人群欢呼,帝国的意志如磐石般不可动摇。<a href="https://www.meipian.cn/53yy5ngm"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意大利之旅—罗马之行(一)</a>里有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便到了提图斯凯旋门。这是一座大理石单拱凯旋门,由图密善皇帝于公元81年为纪念其兄长提图斯及父亲维斯帕西安在公元70年镇压犹太起义并攻陷耶路撒冷的胜利而修建,上面的浮雕记录着罗马对耶路撒冷的征服,述说着胜利与掠夺。拱门正面上方刻有一段拉丁铭文:</p><p class="ql-block">“罗马元老院与人民敬献给神化的提图斯·维斯帕西安·奥古斯都,神化的维斯帕西安之子。”</p> <p class="ql-block">☝️走近拱门,仰望拱顶,可以看到一幅浮雕,上面一只雄鹰正将神化后的皇帝提图斯载往天堂,象征其升入神界。拱门内两侧壁面装饰着精美的浮雕,记载了攻占耶路撒冷的历史场景。南侧浮雕描绘的是罗马士兵从希律圣殿中掳掠神圣器物的情景:包括著名的七枝灯台、陈设饼桌、两件圣器和银号,以及士兵们举著标语牌,标示被征服城市的名称和战斗场面。北侧浮雕则展现了提图斯身着军装,乘坐由四匹马拉的战车,身旁是胜利女神耐克(Nike),正为他戴上象征荣耀的花冠,颂扬他对犹太人的胜利。</p><p class="ql-block">由于这些浮雕中描绘了罗马对耶路撒冷的毁灭与对圣殿的亵渎,直到今天,许多犹太人拒绝从此门下走过。然而,浮雕中七枝金灯台的形象,后来却成为了现代以色列国徽的原型,象征着犹太文化的延续与复兴。</p><p class="ql-block">提图斯凯旋门不仅是罗马帝国宣传胜利与神圣化权力的代表作,也成为后来多个时代凯旋门设计的典范,对16世纪以来的欧洲纪念性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有一条缓缓延伸的坡道,名为圣道(Via Sacra)。它曾是古罗马的主干道,自卡比托利欧山顶蜿蜒而下,穿越古罗马广场,最终抵达罗马斗兽场。沿着这条道路缓步前行,两侧的残垣断壁仿佛是一道道历史的墙镜,将千年前的荣光折射在眼前。昔日的皇帝、元老与祭司曾无数次走在这条路上,千年前的脚步声依然清晰,使人恍若行走在帝国的脉络之中。</p> <p class="ql-block">☝️<b>安托尼努斯与法乌斯提娜神庙</b></p><p class="ql-block">这座神庙位于圣道上,最初由罗马皇帝安托尼努斯·皮乌斯于公元141年修建,用以纪念他早逝的妻子—德高望重的皇后法乌斯提娜,因此最初称为法乌斯提娜神庙。当皮乌斯皇帝于公元161年去世并被神化后,元老院将他也列入供奉对象,神庙由此更名为安托尼努斯与法乌斯提娜神庙,以纪念这对帝王伉俪。</p><p class="ql-block">神庙的正立面至今保存完好,六根高大的科林斯式大理石柱巍然屹立,每根高约17米。门楣墙上依然可辨识出清晰的拉丁铭文:“DIVAE FAVSTINAE DIVI ANTONINI”,意为“敬献给神化的法乌斯提娜与神化的安托尼努斯”。神庙在中世纪时期被改建为一座基督教堂,虽然教堂内部历经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多次翻修,但外部基本上保留了原始的古典形式,这也是神庙得以完整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这座神庙不仅寄予了皇帝对亡妻的深情追思,也是古代神庙与基督教建筑融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凯撒神庙遗址</p><p class="ql-block">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公元前102年-前44年)是古罗马杰出的军事统帅与政治家,被视为罗马帝国的奠基者,也是罗马历史上首位被神化的政治人物。公元前44年,他在元老院遇刺身亡。为纪念这位被尊为“神之凯撒”的养父,屋大维(即日后的奥古斯都)于公元前29年修建了这座神庙。</p><p class="ql-block">照片左侧前景中,那段以红砖砌成、嵌有白色石块的墙体,是神庙前殿遗留下的基座结构之一。画面中央可见几根残存的柱基,其周围略高的平台正是凯撒火化的地点,如今已成为献花与祭拜的神坛。背景右侧的高大建筑为安东尼努斯与法乌斯提娜神庙,其典型的科林斯柱立面至今仍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b>Tempio di Romolo(罗慕路斯神庙)</b></p><p class="ql-block">Tempio di Romolo 也位于古罗马广场神圣大道上,是广场内一座保存最完好的4世纪砖砌神庙,以其青铜门和圆形结构著称。尽管传统上被称为“罗慕路斯神庙”,但它并非供奉传说中罗马的奠基者罗慕路斯,而是皇帝马克森提为纪念他那英年早逝的儿子——其名字也是罗慕路斯,而修建的神庙。这座神庙后来被改建为一座基督教堂的一部分,因此得以较好地保存至今。精美的青铜大门可是4世纪的真品,也是少数保存下来的原始古罗马青铜门之一。入口两侧各有两根由昂贵的紫斑岩制成的柱子,这是古罗马人珍视的稀有岩石,据说是每根价值2000万欧元。</p> <p class="ql-block">☝️神庙内部现作为古罗马广场考古博物馆的一部分对外开放,陈列着与广场相关的雕塑、碑铭、建筑模型及历史资料。原有的教堂圆形中殿结构依然保存完好,柔和的光线从中央穹顶洒落其间,营造出庄严静谧的氛围。地面铺设马赛克,墙面装饰则融合了古典与拜占庭元素,展现出多重艺术风格的交汇。通往后方主堂,尚可见6世纪拜占庭风格的精美马赛克,描绘基督与圣人的形象,至今仍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在圆形大厅的墙壁上,仍然可以看到来自多个时期的墙饰,包括13世纪的窗帘画以及基督教艺术作品。拱门上挂的地图描绘的是《埃涅阿斯纪》中的主人公埃涅阿斯的传奇航线——他在特洛伊战争后逃离故土,从小亚细亚出发,途经爱琴海诸岛、希腊西岸、北非的迦太基,再穿越西西里与意大利南部海岸,最终抵达拉蒂姆平原,奠定了未来罗马城的神圣根基。这条路不仅是一次充满艰险与奇遇的迁徙,更是一段由神意指引的命运之旅。埃涅阿斯的航程早已超越神话范畴,成为罗马人身份与国家起源的象征。他的足迹构成了一条横贯三洲、连接东西文明的历史纽带,也被视作“欧洲精神”的源头之一。</p> <p class="ql-block">☝️罗慕路斯神庙对面是古罗马时期的<b>贞女之家(House of the Vestals)</b>, 它曾经是维斯塔贞女的住所。维斯塔贞女是侍奉古罗马炉灶与家庭之神的祭司,她们负责守护象征罗马永恒命运的圣火。这里不仅是她们起居之所,更是罗马宗教仪式的核心空间。庭院中泉水潺潺,雕像林立,营造出一个与权力并存、充满神秘氛围的女性圣域。在这片静谧中,仿佛仍能感受到她们曾经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孤独与所拥有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b>马克森提乌斯和君士坦丁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b>Basilica of Maxentius and Constanti</b></p><p class="ql-block">这座雄伟的大教堂是古罗马广场上最后一座大型公共建筑,由皇帝马克森提乌斯于公元308年开始兴建,后由君士坦丁大帝在夺取政权后于315年左右完成,因此得名“马克森提乌斯和君士坦丁大教堂”</p><p class="ql-block">整座建筑采用了宏伟的穹顶与拱顶结构,融合了浴场建筑的技术,是当时罗马工程技术的巅峰之作。原本的中央大厅高约35米,内部空间宽阔壮观,曾用于法律审判、行政办公及举行重要公共事务。如今所见的高大拱门遗迹,正是其北侧侧厅的一部分,里面曾经竖立有巨大的君士坦丁大帝雕像,我们上午在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的庭院里看到的就是这个雕像残留的碎块。这座大教堂不仅体现了帝国晚期在建筑结构与空间设计上的革新,也象征着君士坦丁政权从旧共和传统走向新帝制秩序的重要转折。</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和罗马神庙</p><p class="ql-block">Temple of Venus and Roma</p><p class="ql-block">维纳斯和罗马神庙是古罗马广场上规模最大的一座神庙,由皇帝哈德良于公元121年左右亲自设计并主持兴建,大概于14年后落成。神庙坐落于帕拉丁山与斗兽场之间,雄踞一座巨大的长方形平台之上,气势宏伟,象征着帝国的荣耀与永恒。</p><p class="ql-block">神庙供奉两位女神:爱与美之神维纳斯,象征生命与繁荣;以及罗马女神,代表国家的威严与不朽。两尊神像背靠背安置在双殿中,分别面朝东(斗兽场方向)与西(古罗马广场), 寓意东西罗马的统一与守护。可惜这两座神像如今已不复存在,只能通过文字和历史想象追寻其昔日的风采。</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神庙正是建造在尼禄皇帝金宫的一部分地基上。哈德良有意在这片象征专制与奢靡的土地上重塑国家神圣象征,用公共宗教建筑取代私人奢华宫殿,反映出帝国对“暴君遗产”的清算。尽管神庙在中世纪部分倒塌并改建为教堂,但是其残存的柱廊与高台至今仍展现出古罗马建筑的恢弘风貌,以及宗教和政治相互依存的深远意义。</p> <p class="ql-block">☝️站在圣道上南望帕拉蒂尼山北坡,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由红砖石砌成的宫殿遗迹,这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多米提安宫的一部分,属于帕拉蒂尼山上的皇室建筑群。右上角高耸的拱窗遗迹是面向古罗马广场的皇宫正立面。山坡顶部绿树环绕的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修建的法尔内塞花园。</p> <p class="ql-block">☝️穿越古罗马广场的废墟,我们来到了帕拉蒂尼山(Palatine Hill)脚下。帕拉蒂尼山的高度虽然仅约40米,但其地位非凡,它被视为罗马的发源地。传说罗马的缔造者罗慕路斯在此建立了最早的城邦。随着罗马共和国迈入帝国时代,帕拉蒂尼山逐渐演变为皇帝与权贵的专属住宅区,成为当时最尊贵、最奢华的地段。凯撒、奥古斯都、提比略、多米提安等多位皇帝都曾在此兴建宫殿和花园。</p> <p class="ql-block">法尔内塞花园就坐落于帕拉蒂尼山的最高处,如今山顶仅存的两座亭阁,便是这座花园的残迹。花园由教皇保罗三世的侄子、富有的红衣主教亚历山德罗·法尔内塞于16世纪所建。1550年,法尔内塞家族购得帕拉蒂尼山北段土地,并在山顶西北角,将古罗马提比略宫的遗址整修填平,改建为一座夏季别墅。这里地势居高临下,俯瞰古罗马广场,毗邻提图斯凯旋门,是眺望城市遗迹的绝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法尔内塞花园展现出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布局井然有序。整个园区呈梯形状展开,以规则的几何方格划分,中轴线上设有喷泉或水井,两侧对称分布着林荫小径。错落有致的观景平台通过石阶相连,层层递进,移步换景。花园将自然景致与人造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既讲究形式的对称美,也充满了自然的生动气息。</p> <p class="ql-block">花园中央坐落着一座精致的小型别墅,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是主人休憩赏景的理想之所。别墅内部绘有壁画,部分空间还曾用作鸟舍,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对艺术、自然与古典文化和谐统一的追求。登上中央凉亭,居高临下,古罗马广场的壮丽遗迹尽收眼底,远处的城市风光也一览无余。开阔的视野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在这片遗迹上,法尔内塞把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巧妙地融为一体,创建了欧洲首座私人植物园。花园自18世纪中叶开始衰败。随着法尔内塞家族男性血脉的断绝,园地先后归属于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和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最终于1870年转售给意大利政府。</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法尔内塞花园虽已不复昔日盛景,仅存几处台阶、石墙与平台,但它依然是游客在帕拉蒂尼山上体会文艺复兴与古罗马交汇魅力的绝佳去处。漫步在帕拉蒂尼山的遗址之间,仍可感受到昔日帝王之地的尊贵气息与千年历史沉淀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今天罗马城正好举办自行车比赛,许多街道都实行封路管制。原本打算从帕拉蒂尼山出来后,直接前往老城区的一家预订的餐厅吃晚饭,没想到却被迫绕了一个大圈。走了一整天,腿早就酸得不行,只想赶紧找个地铁站搭地铁进城。可哪想到附近几个地铁站竟然因为比赛全都关闭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还在运行的地铁站,结果一进去就傻眼了:售票机前人乌泱泱的,队一直排到了门口。抬头一看,电子牌上闪着一行字:“🧡WAIT”。这一刻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罗马人也太幽默了吧。估计这种情况在罗马也是常态。</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放弃了地铁,还是靠自己的脚走了大约二十分钟,来到Santa Lucia餐馆。</p> <p class="ql-block">Santa Lucia Restaurant 是一家位于纳沃纳广场附近的传统意大利餐馆,坐落在一条静谧的街角。餐馆前露天庭院的一侧是古朴的石砌墙面,四周被藤蔓与参天古树环绕,绿意盎然,仿佛是一座散发出浓浓浪漫气息的隐秘花园。这家餐馆主打罗马与地中海风味,菜单包括经典意面、窑烤披萨和新鲜海鲜,佐以精心挑选的意大利葡萄酒。女儿选中这里,大概是想亲身感受那份最地道、最具罗马风情的用餐体验。</p> <p class="ql-block">☝️在电影《Eat Pray Love》(美食、祈祷、恋爱) 中,朱莉娅·罗伯茨(Julia Roberts)饰演的主角莉兹(Liz Gilbert)曾在 Santa Lucia 的庭院中用餐,这也是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之一。那一幕,她正在罗马旅途中,逐渐学会放慢脚步,真正地享受生活。</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便定格在那个温暖的午后——莉兹与朋友们围坐在 Santa Lucia 餐馆前的露天餐桌旁,四周绿意环绕,阳光透过枝叶洒落在桌布上,洒满了意式花园的浪漫情调。她笑容灿烂,神情轻松愉悦,桌上摆放着红酒杯、餐具以及地道的意大利餐前面包棒(grissini)。在那一刻,莉兹用意大利语点了一道菜:“Vorrei una pizza con mozzarella e patate lessate”(我想要一份马苏里拉奶酪和煮土豆的披萨) 。这一幕意味着她放下了焦虑去拥抱当下的生活,也让 Santa Lucia 成为了影迷心中不可错过的罗马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这家餐厅用餐,是在享受艺术美食😉。据说意大利影后索菲亚·罗兰也曾是座上宾,看来这些精致的“艺术美食”或许正是为这种级别的明星量身打造的——分量不重要,品味与格调更重要。😀</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露天庭院太过迷人,吸引了所有客人,反倒让室内空空如也。但我个人也很喜欢室内的布置,精致而富有情调,丝毫不逊色于庭院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到罗马后都有的感觉是:“这里的冰淇凌Gelato怎么这么好吃!”我们也深有同感。所以在罗马的每一天,冰淇凌是必不可少的。晚餐后,我们随机走进了一家冰淇淋店,不过这家的价格比过去几天尝过的两家贵一些,味道也差一点。</p><p class="ql-block">罗马的冰淇凌格外好吃,首先得益于优质的食材与讲究的工艺。这里使用的是意大利中部高品质的新鲜牛奶,以及本地当季水果,不加香精、不用色素,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料的天然香气,为冰淇淋增添了丰富醇厚的风味。此外,罗马许多Gelato店仍坚持小批量的手工制作。相比美式冰淇凌,这里的配方中奶油和糖的比例更低,因此既香浓又不腻人,口感更浓郁,加之罗马的阳光、街景与悠闲氛围,每一口冰淇淋都仿佛融合了味觉、记忆与文化的多重愉悦。</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我们在罗马的倒数第二天,当然要好好地享受这座城市迷人的夜景,吃完冰淇淋后,我们漫步来到灯火辉煌的纳沃纳广场,广场上人潮涌动,喷泉在灯光映照下波光粼粼,四周的露天餐厅热闹非凡。夜色中的教堂穹顶静静伫立,像位历尽沧桑的老人,默默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见证着这座城市又一夜的欢歌笑语。</p><p class="ql-block">在回去的路上,我们穿过灯火通明的小巷,两侧餐厅外坐满了吃晚餐的客人,空气中弥漫着美食的香味与笑声,仿佛整座城市都在庆祝这美好的夜晚。此时,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岁月静好。旅程即将结束,心中却生出一种不舍——罗马太美了,美得让人留恋,美得让人想放慢脚步,把每一个美好动人的瞬间都深深收藏于记忆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