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伊洛之旅第六天

春暖花开

<p class="ql-block">今天预约的参观洛阳博物馆,早上吃点本地特色早餐胡辣汤,水煎包。味道挺好,水煎包韭菜粉条馅的!不过没多久就坏肚子了,在外地最好还是少吃带馅的,免得水土不服!</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价格表,咋样!</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地方两公里就到了,这边是洛阳博物馆,这边是隋唐成遗址植物园。时间还早九点才开门呢,就先到植物园转转!植物园可是挺大的,要是在牡丹花期内,是五十元门票的,现在不收费了!</p> <p class="ql-block">到洛阳博物馆参观得提前网上预约,预约晚了还真排布上!</p> <p class="ql-block">董必武为博物馆提名</p> <p class="ql-block">河洛文明</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是延绵不断的文明,河洛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缩影。 </p><p class="ql-block">洛阳居天下之中,“河山控戴,形胜甲于天下”。河洛盆地,土地平牌,伊、洛、瀍、涧萦带其间,气候温润,四季分明。距今30多万年以前,先民已经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距今1万年前后,河洛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1世纪, 生活在这里的夏氏族,率先突破蒙味的藩篱,实现了文明的跨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其后,殷商、西周、东周、东汉、 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相继在洛阳营都建国,历时1500多年。“河洛为王者之里”。从偃师到润河两岸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依次座落着商都西亳,夏都斟鄯,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五大都城遗址,“五都荟洛”,气象鼎盛。邙山之上,伊河之滨, 矗立着东周王陵,东汉皇陵,曹魏皇陵,西晋皇陵,北魏皇陵,唐恭陵等皇家陵园,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东方金字塔”皇陵群。 河洛地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许多杰出人物在这里生活,许多重大科技发明在这里创造,这里是中华民</p><p class="ql-block">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策源之地。“河图洛书”开启了中华文明智慧之门;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中国宗法社会的最初原则;儒学、理学在这里创立;道教、 佛教、祆教、摩尼教在这里交汇、碰撞,留下了璀璨夺目的宗教文化遗产;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蔡伦发明造纸术;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从这里开始,沟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从这里起航。一串串珠玑辉煌的成就,映照着河洛历史的天空。 </p><p class="ql-block">“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p> <p class="ql-block">河图洛书</p> <p class="ql-block">夏朝时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1世纪-前1600年) </p><p class="ql-block">夏族是主要活动于豫西和晋南的古老部族。约公元前21世纪,相传大禹治水成功,被推选为夏族的首领,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夏,标志着中国奴隶制国家的诞生,而河洛地区是孕育、诞生这个奴隶制国家的腹地。 </p><p class="ql-block">夏代是一个中国文明结束多元,进入一体化的时代,一个以河洛为中心的历史格局正式形成的时代。 </p><p class="ql-block">夏禹都阳城,太康、仲康、少康、 孔甲、帝桀诸王皆都斟鄩(偃师二里头),更加确立了夏族在河洛地区的中心地位。这一时期夏人已铸造制作了精美的青铜礼器、玉礼器及镶嵌绿松石器,表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已率先迈入了文明时代。</p> <p class="ql-block">商朝时代</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p><p class="ql-block">商部落原是活动在黄河下游的古老部族。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易水流域发展到黄河中下游,渗入夏人统治地区。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都西毫(偃师商城)。自商汤起,共有十位帝王,大约200余年,皆以西毫为都。商代是中国奴隶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活动地域和影响远远超过了夏代,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p><p class="ql-block">周族是活动在中国西部泾、渭流域的古老部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周朝以平王东迁洛邑为标志分西周和东周。西周王朝建立初,是以镐京(西安长安区)为国都,为加强对中原地区广大殷遗民及东南地区方国的统治,周王朝大规模营建了东都“成周”。使洛阳成为统治中国的又一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此西周的东西两都并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实施两都制朝代。西周时期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法、分封、等级、礼乐、世袭制度,是继承商代以后中国青铜时代的全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东周时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1年,大戎举兵攻宗周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今陕西临潼)。诸侯们拥立太子宜白继位为平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从周平王至周悼王及周赧王共十四王,均以王城为国都,即春秋时期。东周后期自敬王因避王子朝之乱迁都成周,至慎靓王共十一王,为战国时期。 东周时期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经济、 文化快速发展,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眼界大为开阔,思想大为解放,适应变革需要的新学术、新思想纷纷涌现。京师洛邑,人文荟萃,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中心和百家争鸣的舞台。这一时期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学说对后世产生极深远的影响。 </p><p class="ql-block">洛阳发现的大批东周时期错金银青铜器、玉器,呈现出与前代全然不同的面貌,给人们带来了清新、活泼、生机勃勃的气息,与思想领域中的“百家争鸣”局面相适应。</p> <p class="ql-block">汉魏时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置洛阳为三川郡。西汉初都洛阳,后迁西安,洛阳成为控制东方的军事重镇。刘秀建立东汉, 定都洛阳,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对外交流频繁,洛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成为东方文明西传的源头之-。 继东汉而立的曹魏、西晋、北魏王朝均定鼎洛都,历时300多</p><p class="ql-block">年。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力行汉化政策,洛阳成为民族、文化、宗教、艺术融合的熔炉。 考古发现表明,汉魏洛阳城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际大都会,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城市布局上承周秦,下启隋唐,体现出从先秦城市的非对称性、不规则布局向隋唐都城中轴对称布局过渡的特点,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p> <p class="ql-block">东汉时鞠</p><p class="ql-block">(公元25年-公元220年) </p><p class="ql-block">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东汉都洛196年之久。东汉时期是洛阳古都史中最辉煌的岁月。大一统的汉王朝经济、文化、科技和对外交流都空前繁荣和发展。仕族庄园经济形成规模,国都洛阳宫阙壮丽,街市繁华,四方学士云集,名师大儒荟萃。许多影响世界的科技发明在洛阳应运而生。 班超出使西域,拓展了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中国第一座宫办佛教寺院“白马寺”的建立,成为中国佛教传播中心;洛阳大学为古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张衡发明地动仪、浑天仪;蔡伦发明造纸术;班固作《汉书》;许慎编著《说文解字》等等。东汉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超过了以前的任何朝代。洛阳不仅是东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国际大都市。 </p> <p class="ql-block">魏晋时代(公元220年-公元317年) </p><p class="ql-block">公元208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形成割据。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都洛共46 年。公元263年,蜀为曹魏所灭。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以洛阳为国都,前后共52年。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贵族生活奢靡,人民生活困顿,但是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却得到长足的发展,魏晋士人普遍崇尚老庄,蔑视礼法,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为后世文人景仰和效仿;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均在洛阳写下华彩名章;马钧发明的龙骨水车、指南车被誉为“天下之名巧”。西晋末年战乱不止,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汉人不断南迁,成为今天东南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客家人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公元493年-公元534年) </p><p class="ql-block">北魏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自平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都洛共42年。 </p><p class="ql-block">北魏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孝文帝大力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积极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魏洛阳城,并成为国际一流的大都会。北魏时期崇佛之风盛行,迁都洛阳后首先是开凿龙门石窟, 其次是修建皇家寺院永宁寺,据记载洛阳城内的寺院就多达1367座之多。 </p><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表明,北魏洛阳城总面积已达100平方公里,永宁寺塔宏伟高大, 出土的泥塑造型无与伦比。 </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p><p class="ql-block">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隋,并于589年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朝长达169年的分裂局面。隋朝历文、炀二帝,统治全国仅38年,但在典章制度方面却有许多新的创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营建东都洛阳,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洛阳成为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和中心。绵延数千里的大运河,宛如人造天河,堪称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 </p><p class="ql-block">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作为帝国两京之一的东都洛阳步入都城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执政称帝期间,升洛阳为神都,修宫苑、造石窟,对外来文化实行开放包容政策,胡乐、胡言、 胡服引领着时尚潮流,袄教、景教、摩尼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各擅圣坛,八方朝贡,万国来使,神都洛阳成为东方世界的中心。 '</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与神都</p><p class="ql-block">武则天,名曌,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为皇后、上尊号为“天后”。 唐中宗时为皇太后。公元690年在洛阳登基, 改唐国号为周,自立为武周皇帝,上尊号“圣神皇帝”,史称“武周”,并称东都为神都,洛河为神河。武则天在洛阳期间,修建天堂、明堂、上阳宫等一系列富丽堂皇建筑,同时,在龙门修建香山寺,开凿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高达17米。 </p><p class="ql-block">武则天在洛阳称帝15年,这一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均属“大唐盛世”。公元705年退位后改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后”还政于李唐,同年逝于洛阳上阳宫,留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p> <p class="ql-block">佛教</p><p class="ql-block">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经历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很大的普及,在唐代有了更大的发展,主要宗派基本上在这个时期形成。东都洛阳在高宗到武则天时期,佛教发展极为繁盛。武则天为自身政治需要,利用《大云经》神话自己夺取政权,令各州设大云寺,同时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也得以重修扩建,佛教在政治生活中充当了重要角色。这一时期, 洛阳石窟等的开凿营建,使龙门石窟达到鼎盛。</p> <p class="ql-block">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中国进入战乱频仍、朝代更迭频繁的五代时期。统治中原的后梁、后唐、后晋曾先后建都洛阳,后汉、后周则以洛阳为西京。公元960年,宋朝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国南北再度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p><p class="ql-block">北宋实行两京制,以汴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洛阳是当时全国两大中心城市之一,文教昌盛,名流云集。程颐、程颢在此创立洛学,奠定了朱理学的基础;司马光在此著就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成为中国史学上的典范之作。北宋洛阳,名园林立,牡丹广植, 文人墨客披弦吟诵:“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城市发展引领一代之风骚。 </p> <p class="ql-block">五代北宋洛阳城</p><p class="ql-block">五代洛阳城经唐末兵火之后“城邑残破,户不满百”,宫室“不及故时卿相家”。后来虽经河南尹张全义竭力茸治,重修了五凤楼(唐应天门)、朝元殿和清暑楼等,但仍远非隋唐盛况。宋朝定洛阳为西京后,对洛阳城进行了大规模重建,宫城和皇城为隋唐五代旧址。宫城周回九里三步, 有五凤楼等6门,正殿曰太极殿,另有宫殿10余座。皇城周回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有丽景门等7门。外郭城跨洛河两岸,周回五十二里九十六步,并设里坊120坊,超过隋、唐两代。 </p><p class="ql-block">西京洛阳城重建的同时,居洛的士大夫们兴起建造豪华宅第园林之风。宋人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记述洛阳有富郑公园、 独乐园等名园19处,而“洛阳私家园林多至千处”。邵雍因此说:“人间佳节惟寒食, 天下名园重洛阳。”</p> <p class="ql-block">石辟邪</p> <p class="ql-block">碑 <span style="font-size:18px;">碣</span></p><p class="ql-block">古代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碑由首、身、座三部分构成。碑首也称额,一般有篆书碑头题字,四周盘龙缠绕。碑身前后左右四面均可刻写碑文,内容多是对碑</p><p class="ql-block">主人或事件的歌颂,皆竖行,自右而左。字体有篆、 楷、隶、行、草为主。碑座,又名龟趺,一般雕成善于负重的龙子赑屃(bixi)形像。碑以寺观祠庙碑居多, 也有记功颂德碑、墓碑。在圆首或方首之间及方形石面上刻字叫碣。</p> <p class="ql-block">碑碣墓志</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刻石纪功,始立碑碣,至东汉中叶以还,树碑立碣渐成世风。有墓前的墓表、墓道(神道)上的神道碑;有瘗埋墓圹、记载着志主的姓氏、籍贯、系谱和生平履历的墓志,还有寺庙碑、衙署碑、工程纪事碑、典章制度碑、神道碑等。历年来,洛阳出土碑碣墓志近万方,自汉魏隋唐,迄宋元明清而不辍,尤以汉晋碑罕贵。 碑碣文体有碑颂、碑记、墓志;书体有篆、隶、航魏、楷、行;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民族迁徙、家族流变,记录着历史社会演进的方方面面。 </p> <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 设置第一 第二 第三展厅还有珍宝馆和石刻馆及王绣牡丹书画展等!</p><p class="ql-block">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到铜时代到陶器时代……!</p><p class="ql-block">行走其中感受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更迭,文化的传承!一幕幕画面浮现在脑海,洗礼填充!有时间有机会再次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