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之初,性本善” 与 “人之初,性本恶” 的争论,从古至今从未停歇。然而,在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这一问题或许本身就是无解题,甚至是伪命题。人的善恶观念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的社会交往与生存实践中逐渐形成,与 “人之初” 并无直接关联。</p><p class="ql-block">        从生存的本质来看,人作为生物个体,为了生存,必须获取应有的利益,这是一种本能,本无可厚非。就如同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为了生存而觅食、争夺领地,这是生物的自然属性。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为了获取食物、抵御野兽,不得不努力劳作、相互协作,这些行为只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并不存在善恶之分。</p><p class="ql-block">        那么,善恶究竟是如何界定的呢?当人们为了获取利益,采取非法手段去损害或侵占他人利益时,便被定义为恶。例如,在现代社会中,盗窃、抢劫、贪腐、侵略等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他國的财产权、領土權和人身安全,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被人们所唾弃和批判。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他人,则被视为善。像那些在灾难中不顾自身安危,勇救他人的英雄,或是默默奉献,帮助弱势群体的志愿者,他们的行为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得到了社会的赞扬和尊重。由此可见,善恶观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产生的。</p><p class="ql-block">        人在出生之时,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婴儿饿了会哭,是为了获取食物;困了会闹,是为了寻求舒适的睡眠环境。这些行为仅仅是出于本能,不涉及道德层面的善恶。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家庭的浸染,人们逐渐融入社会,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才开始形成善恶观念。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善恶标准。在某些原始部落中,为了部落的利益去抢夺其他部落的资源,可能被视为勇敢和值得赞扬的行为;而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这种行为则会被认为是侵略和不道德的。</p><p class="ql-block">        将善恶观归结于人之初,是对人性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理解。它忽略了后天环境和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一个人最终成为善良或邪恶的人,并非由先天决定,而是后天的经历和选择塑造而成。如果认为人之初性本善,那么就无法解释为何会有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走向恶的道路;如果认为人之初性本恶,那么又难以说明为何会有许多善良的人愿意为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        我们应该摒弃对人之初性善性恶的无端争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上。社会本身构建良好的公.平公.正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给以正确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让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明辨善恶,选择善良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让人性的光辉得以充分展现。“人之初” 的善恶本无定论,后天的塑造才是决定善恶的关键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