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读雷殿生《信念》(兰心阁 2025.05.10)

独处兰心阁

<p class="ql-block">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一、生命的苦难与自我救赎</p> <p class="ql-block">  雷殿生的人生始于苦难的深渊:11岁辍学,13岁丧母,15岁丧父,童年被贫困与死亡阴影笼罩。他在书中回忆道:“父亲临终前说‘儿子啊,你一定要活出个人样’,这句话像一把刀刻在我心上。” 这种苦难本可能将他推向绝望,但他选择以行走对抗虚无。当他在父亲坟头仰望星空时,对“外面的世界”的想象成为一束光,指引他走出原生家庭的泥潭。这种自我救赎的勇气,揭示了人生的第一重意义:苦难并非终点,而是觉醒的起点。 </p> <p class="ql-block">  他的经历让人联想到尼采的哲学:“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雷殿生没有沉溺于痛苦,而是将苦难转化为行动力。他变卖家产还清债务,徒步十年间穿烂52双鞋、走掉19个脚趾甲,在罗布泊饮尿求生,在无人区与狼群对峙。这些细节不仅是身体的磨砺,更是一场精神的涅槃——当人选择直面苦难而非逃避时,生命便获得了超越性的力量。 </p> <p class="ql-block">二、行走中的自我超越</p> <p class="ql-block">雷殿生的徒步并非简单的旅行,而是一场存在主义的实践。他十年行走81000公里,相当于绕赤道两圈,足迹遍布56个民族聚居地、四大无人区。这种行走具有三重哲学意蕴: </p> <p class="ql-block">  1. 对“存在”的确认</p><p class="ql-block"> 他在神农架生吞蛇肉、在阿里无人区夜战群狼的经历,实则是通过极端环境下的生存体验,验证自我的存在价值。正如他在书中写道:“当沙尘暴几乎将我掩埋时,我才真切感受到‘活着’的分量。” </p> <p class="ql-block">2. 对“意义”的建构</p><p class="ql-block"> 行走过程中,他坚持记录近百万字笔记,拍摄400余张照片,这种记录行为本身即是对抗时间流逝的方式。他在敦煌戈壁与2000余徒友共同穿越108公里无人区的经历,更将个人行走升华为群体精神的共鸣。 </p> <p class="ql-block">3. 对“有限”的突破 </p><p class="ql-block"> 31天孤身穿越罗布泊的壮举,打破“死亡之海”不可征服的神话。这种突破不仅是对地理禁区的跨越,更是对人类精神边界的拓展。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向死而生”,雷殿生用行走证明——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对“不可能”的永恒挑战。 </p> <p class="ql-block">  三、信念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雷殿生将人生哲学凝练为15字:“有梦想,要行动,重细节,需专注,贵坚持”。这看似朴素的箴言,实则是信念体系的完整建构: </p><p class="ql-block"> 一套徐霞客邮票与偶遇徒步家余纯顺,点燃了他“丈量中国”的梦想;十年筹备期学习地理知识、切除阑尾以避免徒步风险,展现惊人的理性规划;完成徒步后举办2000余场讲座,将个人经历转化为激励他人的精神资源。 </p> <p class="ql-block">这种信念的辐射效应,在当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当多数人困于“躺平”与“内卷”的二元对立时,雷殿生的故事提供了第三条道路:用坚定的行动打破虚无,让生命在奉献中抵达永恒。一位大学生在听完讲座后写道:“他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避责任,而是背负使命前行。” </p> <p class="ql-block">  四、从“征服者”到“朝圣者”</p> <p class="ql-block">雷殿生的行走始终贯穿着对自然的敬畏。他在书中反复强调:“要像藏民转山一样,怀着一颗朝圣的心行走。” 这种态度颠覆了传统探险文学中的“征服”叙事: </p><p class="ql-block"> 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他推着独轮车行走16000公里,与沙漠达成某种共生关系。 </p><p class="ql-block"> 在环保行动中,他沿途清理垃圾,将徒步转化为生态保护的实践。 </p><p class="ql-block"> 面对极端天气,他不再抱怨“天公不作美”,而是学会“与风暴共舞”。 </p> <p class="ql-block">  这种转变暗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智慧。当他饮下自己的尿液求生时,当他在冰雹中蜷缩等待黎明时,展现的正是人类作为自然之子的谦卑。这提示我们:人生的终极意义,或许在于找回与万物共鸣的本真状态。 </p> <p class="ql-block">五、生命的终极意义?</p> <p class="ql-block">行走即修行,过程即答案。</p><p class="ql-block"> 雷殿生用一生诠释了一个真理:人生的意义不在远方,而在脚下。他的故事给予我的启示: </p> <p class="ql-block">1.萨特说“人注定自由”,雷殿生则以行走实践了这种自由——他通过选择成为“行者”,定义了自我存在的本质。 </p><p class="ql-block"> 2. “走路也是一种修行”,这暗合禅宗“行住坐卧皆是禅”的智慧。他穿越罗布泊的31天,恰似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现代版。 </p><p class="ql-block"> 3. 从非洲圣雄曼德拉到中国的雷殿生,所有伟大故事的核心都是:人类可以通过信念超越自身的局限性。 </p> <p class="ql-block">生命如逆旅,我亦是行人。</p><p class="ql-block"> 合上《信念》,耳边回响着雷殿生在书中的话:“我没有给自己留退路!一个人要想实现梦想,就必须全力以赴。” 在物质丰裕而精神贫瘠的当代,他的故事宛如一剂清醒剂:人生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我们获得了多少,而在于我们如何将有限的生命,燃烧成照亮他人的火炬。 </p> <p class="ql-block">他用双脚丈量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国,更是一条通向精神原乡的道路。正如他在昌平徒步展览馆中陈列的56个民族邮戳,每个印记都是对多元文明的礼赞,也是对“和而不同”的生命哲学的注解。或许,这就是终极意义的真谛——在行走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让每个脚印都成为永恒的诗行。 </p> <p class="ql-block">愿你,拥有一个美好且富有意义的当下。</p> <p class="ql-block">记录📝</p><p class="ql-block">2025年阅读的第40本书——《信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