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定区教育局组团赴重庆谢家湾学校学习感悟(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题记:“山城细雨润新枝,嘉陵江畔绽芳华。”五月的重庆氤氲着教育春潮,在谢家湾学校这片教育热土上,“小梅花课程”如细雨浸润的幼芽,将刘希娅书记“教育是静待花开”的思想化作可触摸的教学实践。当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传统课堂的藩篱,当《小梅花课程》《声音小一点》等特色课程点燃学生眼眸的星光,我触摸到了“六年影响一生”的温度。那些在自主探究中雀跃的身影,在项目展示中自信的童音,都在诉说“学习不只是用耳朵听,更要用脑思考”的育人真谛。这场山城寻梅之旅,让我们在巴渝的薄雾中望见了素质教育的满树繁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家湾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例如:《声音小一点》跨学科研究令人耳目一新,通过楼道噪音分贝仪的研发与使用,物理、信息技术与行为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与责任感。“生活馆里的课程”听到的是“孩子成长的声音”,印证了“教育即生活”的生动实践,孩子从中感悟生活哲理。更触动我的是学校对个体差异的深度关注。班级小教研中,教师们以“显微镜式研究”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轨迹,结合“动态走班制”精准分层教学。针对学生薄弱学科实施“三清”策略——天天清知识点、时时清疑难、堂堂清目标,既避免了标签化分层,又通过灵活的走班机制实现“因需而学”。而“情绪生活课”则构建起情感支持的闭环,谢家湾学校从认知情绪到管理压力,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冥想体验中学会与自我对话,这种软性素养的培养与学科教学形成互补,真正践行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谢家湾学校的探索让我看到,教育改革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将每一个教育细节转化为滋养生命的真实场景。</p><p class="ql-block"> ——刘政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家湾学校的课堂分为长课与短课。长课通常在60分钟左右,短课一般为20分钟左右。如此设置,一方面能贴合学科特点。对于那些需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课程,安排长课时,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深度探讨与研究;而像小学英语、书法这类需要高频“输入”的课程,则设置为短课,凭借高频次的学习强化学生的语言或书写能力。另一方面,能够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注意力集中时间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长短课的安排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例如:小学低中年级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短课可使他们在精力旺盛时实现高效学习,长课中的休息时间也能依据他们的状态灵活调节。此外,长短课相结合,为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时间,也让不同的专题学习和社团活动在课程设计上拥有更多自主发挥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 白喜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踏入校园,那整洁温馨的环境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爱的学习天地。而全员教研以及小学初中贯通式教研更是独具特色,不同学段的老师汇聚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为教学注入新活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的老师们潜心研究学生,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点滴,令人钦佩。还有那每天2节1小时的体育课,充分彰显对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重视,让孩子们能尽情舒展,释放活力。浓厚的教研氛围更是无处不在,老师们热烈探讨、分享,让我感受到了对教育的热忱与执着。</p><p class="ql-block"> ——赵世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家湾学校取消上下课铃声,确实算得上是一种创新,从学生层面来讲,让孩子们从时间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掌控者。每堂课上,他们依据自身学习状态与知识吸收程度,自行规划节奏。比如在理科推导课上,学生全身心投入思考,无需因铃声响起而打断思路,不会因铃声响起而让学习活动戛然而止,有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教师层面讲,会赋予教学更多灵活性。教师可根据课堂讨论热度、学生理解情况,灵活把控进度。语文赏析课上,当学生对经典诗词讨论正酣,教师能顺势引导,深挖内涵,而非受制于铃声,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校园里没了铃声的催促,氛围更加舒缓自在。学生课间不再匆忙奔走,有更多时间交流互动,压力得到释放。这种创新,构建起自由、和谐且高效的教育生态,为学生成长铺就了一条充满关怀与智慧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郭凌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能激荡出智慧的浪花。此次重庆之行,于我而言,恰似一场跨越地域的教育文明对话。走进谢家湾学校,仿佛踏入了一座充满活力与创意的教育殿堂。校园里,处处彰显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与创新氛围,一草一木皆含情,一墙一廊皆育人,每一处细节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教育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主任工作,是教育画卷中最温暖动人的色彩。在谢家湾学校,我深入班级,近距离感受他们别具一格的班级管理模式,深刻体会到了 “以生为本” 教育理念的魅力。每一间教室,都能感受到独特而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每个班级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班徽、班歌和班级口号,这些充满创意与个性的元素,都是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一场充满诗意的漫长修行。在重庆谢家湾学校的学习交流中,我领略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初心。回到安定区,我将把此次学习所汲取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融入到历史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新教育实践中。用历史的深邃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了解过去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未来;用班主任的温暖与关爱陪伴学生成长,为他们的青春之路点亮明灯;用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为学生打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书写出属于我们安定区教育的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 ——常龙</p> <p class="ql-block"> 在参观重庆谢家湾学校后,结合该校的教育实践与成果,我有以下几点感触:</p><p class="ql-block"> 一、学校课程的的拓展与延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参观学校的时候,发现了一些生活化的课程,例如“木工课”、“烹饪课”、“毛线针织课”。这些课程可以直接指向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丰富学生的生活技能;同时这也是国家倡导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具体显化,让劳动教育课程的内涵得以具体。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贯通育人”在教研中的应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谢家湾学校在九年一贯制办学背景下,学校通过“三个中心”(学生立场、学习、成长)推动教师贯通培养理念。教师需打破学段界限,共同研究一至九年级教材,梳理知识衔接点,优化教学内容。例如,小学和初中教师联合教研、跨学段授课,促进教学逻辑的连贯性;学科主任统筹管理全学段学科建设,形成“动态、连续、生长”的学生发展观。这种贯通式教研与管理模式,促使教师超越传统学段划分,形成全人教育视野。我们初中部的老师可以借鉴这种模式,通过研究小学课程来建构完善“小初衔接”课程,让学生学习更为顺畅,明确新七年级学生学习的起点,发展点等,在七八九年级学习活动中,也是逐级拆解,并逐步完成学习进阶;还可以一定程度拓展“初高衔接”课程,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做铺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从“分数导向”到“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谢家湾学校提出“六心六好”学生标准(如自信心、好奇心、运动好、品行好等),将评价体系从单一的学业成绩扩展至综合素质。教师需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兴趣发展及社会交往能力,例如通过“榜样评价”和“成长卡”记录学生的多元成长轨迹。这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多元化的评价,服务于学校开展的各色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从而实践“梅花朵朵开”。</p><p class="ql-block"> —— 张大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校园文化建设:这里的校园文化独具魅力,一草一木、一墙一壁皆育人,处处彰显着以生为本的理念,浓厚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五倍于教学的教研:其对教研的重视令人惊叹,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远超教学时长的教研活动,让老师们不断碰撞思维,打磨教学方法,也正因如此,课堂质量得以节节攀升。</p><p class="ql-block"> 每天2节1小时的体育课:看到孩子们每天能有2节各1小时的体育课,深感这种对体育的重视难能可贵。运动场上孩子们尽情挥洒汗水,不仅锻炼了体魄,更培养了坚韧、协作等品质。</p><p class="ql-block"> 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备课精心,对学生关怀备至,每一个细节都倾注心血,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敬业,让人由衷敬佩。</p><p class="ql-block"> ——张怀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重庆谢家湾学校,处处涌动着教育创新的鲜活力量。"一个党员一个工作室"将党建与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24小时开放的学生阅览室,让书香浸润校园每个角落。教学楼里,教室布局打破传统,还原真实生活场景,错峰上下课制度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75分贝噪音控制标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随处可见的洞洞板展示着师生的创意与成果,充满人文气息。分层走班教学因材施教,小班化教研精准发力,初中部毕业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刘天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两天的学习历程,“小梅花课程”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教育画卷,将刘希娅书记“以儿童立场重构教育生态”的智慧浸润到每一处细节。我恍然领悟:教育不是塑造标准化的“盆景”,而是培育各有姿态的“野梅”。那些打破学科壁垒的课堂设计、尊重差异的分层任务,都在践行“让每个孩子站在舞台中央”的承诺。这次培训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让生命在自由舒展中沉淀芬芳。我将带着这份山城馈赠的教育火种,在自己的园地里浇灌更多可能,让每一颗童心都能循着光的指引,绽放独一无二的色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