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扬笔下的爷爷

HollyHuang

<p class="ql-block">岁月留痕,爷爷教扬扬学物理的时光塑造了今天的扬扬。读到扬扬的一篇小文,翻译成中文,为扬扬和爷爷学物理的时光做个书签。</p> <p class="ql-block">我爷爷很喜欢我的小学,福尔摩斯小学。但是有一点他非常不满意:在我的小学里,老师们推崇铅笔,因为错误可以被擦掉并更正。但我爷爷却信奉“钢笔理论”:让你的错误留存下来,这样你就能从中吸取教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在我的学习过程中发生了碰撞。</p><p class="ql-block">学校奖励的是答案,不是推理。然而,我爷爷总是不断地问我为什么这么做,而不仅仅关注结果的对错。我曾经觉得这很烦。如果我已经知道查德有五个苹果,为什么还要解释我是怎么知道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然而,和爷爷学习物理改变了一切。对于物理问题来说,常常有十种方法可以来解答同一个问题,可以用动量、能量或者运动学,而其中某些解法比其他方法更简洁优美。即使我能得到正确答案,但我开始更多考虑我的解法是否最优解。当我的物理学习从力学深入到电磁学和相对论时,我逐渐采纳了“钢笔理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种转变并不仅仅局限在物理学上。我开始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注意到自己的思考方式。在德州扑克游戏中,我能凭借错误的推理赢下一手牌;在投资时,我也能根据糟糕的理论赚到钱。于是,我发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开始关注自己的逻辑,特别是思考自己常用的思维模式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而不只是看最终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包里放的依然是铅笔,但我的思考方式却是钢笔。我珍惜错误留下的痕迹,因为它是我学习历程的记录,而不是失败的象征。爷爷不但影响了我对文具的偏好,他塑造了我的思维方式。尽管他不再亲自问我“为什么”,但每当我在纸上落笔,他的问题仍在我耳边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