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岳麓书院记

倚松听涛

<p class="ql-block">  大约是二十年前,我曾参访过岳麓书院,当时跟着团队行动,走马观花,只留下了一些模糊的印象。今年五一劳动节假期,我携妻、子参观了湖南大学和岳麓书院。时过境迁,充足的参观时间使我学到了不少文史知识,而其后二十年来的社会阅历也增添了一些个人的人生感悟。</p> <p class="ql-block">  关于校门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到了湖南大学,总要找个学校大门拍照留念,而湖南大学的校门却不易找。问为我们驾车服务的王老师,他虽是个老长沙,但也说不清楚,后来总算找到了。原来,关于湖南大学的校门和图书馆、科技馆,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且随我边走边闻其详。</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其校门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我们跟着导航从"道岸"坊向西横过潇湘大道,就来到湖南大学校门前。校门上有伟人亲笔题写的"湖南大学"四个字的校名,有岳麓书院的标志,旁边还有两根爱奥尼石柱。这两根石柱从何而来呢?为什么要放在湖南大学校门旁边呢?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这两根石柱原来并不在这里,它们原本属于湖南大学老图书馆建筑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老图书馆始建于1929年,是由湖南大学建筑系教授蔡泽奉先生设计的欧洲哥特式建筑,蔡先生在设计的时候,采用了古希腊的爱奥尼式花岗石柱,中央为穹顶,屋顶建有八方塔,作为观象台。图书馆建成之后也真是美轮美奂,它也是当时长江以南最大的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1938年4月,日军战机轰炸了湖南大学,图书馆正是此次敌机轰炸的重点。轰炸后湖南大学图书馆成为一片废墟,馆藏的5万多册图书化为灰烬,这座江南地区最好的图书馆就只留下四根三层楼高的爱奥尼石柱。这四根爱奥尼石柱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的见证,也是湖南大学惨遭日本侵略者蹂躏的见证。设计者将老图书馆仅存的花岗石柱放在湖南大学校门前,目的是让学子能永远铭记历史,激励他们发愤读书,以真才实学报效国家。</p> <p class="ql-block">  另外一处悬挂着湖南大学校名的地方,是原来是湖南大学科技馆,始建于1933年,也是由蔡泽奉先生设计,红砖清水外墙。这一栋建筑在抗战胜利以后一度成为"网红"明星建筑。因为侵华日军宣布投降以后,国内分区受降,王耀武中将代表长衡区接受日军投降。1945年9月,受降仪式在湖南大学科学馆隆重举行,湖南大学也成为唯一见证侵华日军投降仪式的中国大学。</p><p class="ql-block"> "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但不是简单的重复。"湖南大学老图书馆和科学馆都是蔡泽奉先生设计的。老图书馆被日本飞机轰炸后夷为平地,仅留四根爱奥尼石柱,而科学馆则成为侵华日军的投降之地。这是对蔡泽奉先生最大的安慰,也是被日本侵略者多次轰炸的湖南大学不屈不挠生存发展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一座叫“自卑”的亭子</p><p class="ql-block"> 沿着牌楼路往岳麓山的方向走,路右边有座白墙黑瓦的小亭子,名叫“自卑亭”,名字挺怪,不禁心想,教育都是鼓励人要自信,哪有鼓励人自卑的,看了介绍才明白其中大有学问。这自卑亭最早是康熙年间长沙知府赵宁修建,咸丰年间,由岳麓书院山长丁善庆主持大修,为晚清建筑。丁善庆是道光年间的著名学者和官员,曾经担任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及广西学政,后受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他在岳麓书院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对湖湘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让我作为丁姓本家与有荣焉。</p><p class="ql-block"> 自卑亭之名来自儒家经典《中庸》,《中庸》中有"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一句,其中"迩"是近的意思,"卑"是低的意思。这句话大意是,人的道德修养,就像长途跋涉,必须从近处开始;就像是攀登高峰,必须从低处开始。三百多年了,自卑亭静静地立在路边,似乎在提醒着从它旁边经过的匆匆行人,无论是道德修养,还是学习、工作,都必须从近处着眼、低处入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所谓万丈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p> <p class="ql-block">  “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p><p class="ql-block"> 来到岳麓书院的头门,南有风雩亭,北有黉门池,进入头门,就可以看到一块石碑,石碑简要介绍了岳麓书院的千年历史。可知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应该是当时全国最好、最有名的书院,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北大、清华的地位。附上简介图片,不再赘述。</p> <p class="ql-block">  在岳麓书院院史碑左侧,沿着台阶往上走,就来到了赫曦台。台上有首诗《登岳麓赫曦台联句》,是朱熹和张栻两人合写的。通过这首诗,我才知道历史上有张栻这样一位先贤。</p><p class="ql-block"> 首联"泛舟长沙渚,振策湘山岑",是朱熹写的。大意是从朱张渡横渡湘江,经过橘子洲,登上岳麓山。颔联"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和颈联"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都是张栻写的。"怀古壮士志"是说张栻有类似荆轲那种壮士的志气,敢于与入侵的金兵对抗,希望能尽快恢复中原;"忧时君子心"表明他时时关心社会、政治,并不是躲在书斋中的书呆子。张栻的壮志确实与抗金有关。当时金兵灭了北宋,恢复中原成为不少南宋读书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张栻的父亲张浚一生戎马倥偬,坚持带兵抗金。正是受父亲的影响,张栻一直以恢复中原为志向,一生始终坚持抗金的理想。所以张栻的"壮士志"是一种恢复中原的大志向。在南宋的大环境下,张栻恢复中原的志向没有办法实现,他就把这种志向转化为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的情怀,这就是他所说的"忧时君子心"。</p><p class="ql-block"> "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和古先贤对话,与我心有戚戚焉!</p> <p class="ql-block">  “最有名、最厉害”的对联</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大门两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八个大字非常醒目。据说这是湖南最有名、最厉害的对联。仅清代中后期,岳麓书院培养的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远远超过其他朝代。在近代尤其突出,有"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湖南人才半中国"等高度评价。可能更准确的评价是"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大半出自岳麓""半部中国近代史由岳麓书院学生写就""岳麓人才半中国"。如魏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人才群体;以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等为代表的湘军人才群体;以沈荩、杨昌济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才群体;以蔡锷、程潜、蔡和森、邓中夏等为代表的革命派人才群体。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都可以底气十足地挂在岳麓书院大门两侧。</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和湖南人的“霸蛮”</p><p class="ql-block"> 从大门沿着中轴线,来到二门。可见"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这副著名的对联,其彰显的是岳麓书院的文化价值。意思是经过岳麓书院的培养和带动,书院在全省遍地开花,使儒家文化在湖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总体上改变了湖南读书人的价值观,提升了湖南人的文化素养。</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对于被称为"霸蛮"的湖南人来说尤其重要。</p><p class="ql-block"> "霸蛮"并不是贬义词,其中包含着湖南人勤奋、质朴、耐劳、勇敢、倔强的品质。"霸蛮"有很多原因,其中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围。"是一个被围起来的省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用曾国藩的话来说就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p><p class="ql-block"> 但假如湖南人只有"霸蛮",是很难出类拔萃的,岳麓书院让湖南人有了儒家的价值观和素养。当一个人既有能面对困难的"霸蛮",又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就有可能成为乱世之中勇敢、倔强地面对困难的英雄豪杰。当社会、民族困难重重,艰难到极致的时候,往往是既有"霸蛮"性格,又有着不一样文化素养的湖南人挺身而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参观了岳麓书院里伟人曾经住过的房间,不禁让人深思,正是伟人用湖南人的霸气,影响了全国,影响了近代史、改变了中国。</p> <p class="ql-block">  讲堂大字碑和长联</p><p class="ql-block"> 沿着中轴线继续往前走,与之垂直的建筑是讲堂。讲堂位于书院建筑的中心位置,是书院教学和讲学的场所,其地位超过了书院的其他建筑。讲堂中间高悬着乾隆帝御笔亲书“道南正脉”匾额,这是岳麓书院最珍贵的文物,是镇院之宝。这四个字源于程门立雪的典故,典出北宋理学大家程颢谓其学生杨时毕业辞行时之语:“吾道南传矣!”这块匾也是官方对岳麓书院的最高评价。</p> <p class="ql-block">  当年朱熹来岳麓书院,亲笔书写了"忠""孝""廉""节"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是朱熹自己的追求,也是他对岳麓书院学生的期望。曾国藩的老师欧阳厚均山长把这四个字刊刻在石头上,并嵌到讲堂两边的墙壁上。我因为自己名字里有个“忠”字,二十年前曾在“忠”字碑前扶字留念。今故地重游,少了几分中青年时的锐气,多了些社会阅历,不禁思考,“忠”字在中国文化里面特别重要,到底什么是“忠”?近代以来,很多人对这个字有误解,容易和愚忠联系起来,以为是忠于帝王、忠于领袖、忠于别人,对个人而忠。其实这个字特别伟大,代表的是诚心诚意的一种精神或态度。南怀瑾先生讲:“对任何一件事情没有不尽心、没有不尽力的,谓之‘忠’。”只有有了这个态度,做人才会公正中道。</p> <p class="ql-block">  讲堂左右两面墙上,悬挂了一副长联。上联是"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 zhi )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下联是"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这66个字讲了人生的很多大智慧。</p><p class="ql-block"> "是非审之于己"意思是说,事情的正确或者谬误,需要自己在全面了解之后,加以认真思考,然后做出判断;"毁誉听之于人"意思是说,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人家怎么评价那是人家的事情,不要太在意;"得失安之于数"是说,做完事情之后,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或者说成功与否,都不要太在乎,这些都是命运决定的。等到达岳麓山山顶,感受到明月清风,就可以在一种淡泊的心境中领悟宇宙的本原了。</p> <p class="ql-block">  前面33个字,就一个中心思想---心态好,用佛家的话讲叫“破执”,破除你的执念;后面33个字,也可概括为三个字---懂感恩,别人给予你的,你一心一意想着去报答他们,心态自然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做任何事情既要诚心诚意、尽心尽力,又要知进退,以退为进,退才是人生最大和最难的智慧。这也算是重游岳麓书院最大的收获吧。</p> <p class="ql-block">  (注:本文部分史料来自<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兵、钱哲昕编著《</span>如临其境》、导游讲解和网络查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