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婚姻经济学”

大妞

<p class="ql-block">  当婚姻成为一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博弈,当誓言被翻译成财务报表的附注条款,我们终于活进了预言——这里的爱情不消亡,只计提减值;这里的亲密关系不用心经营,用复利公式计算现值。 </p><p class="ql-block"> 而这些用“财务语言”解构的现代婚姻中令人哭笑不得的现实,结局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某种清醒的荒诞。</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禧宴楼的茶换了三轮,糖盘里的小点心始终没人动,一桌人像在等开盘的股市,谁都不肯先松口。</p><p class="ql-block"> 张母先亮底牌,声音清脆如锣:“我们家小张从小钢琴画画一路培训上来,出国交换过,也拿过市级奖学金,谈不上倾国倾城吧,好歹也是A股稳定蓝筹股。八十八万八,不算多,我们是按成本价算的。”</p><p class="ql-block"> 孙母嘴角一抽:“那你这还真是有备而来,姑娘这么好,我们当然认,问题是,这价格……太‘透明’了,谈结婚谈到明码标价,就有点不像话了。”</p><p class="ql-block"> 张父推了下眼镜,语气诚恳:“不是我们太计较,是现在这个社会,感情靠不住,得有个物质基础保障一下婚姻稳定率。”</p><p class="ql-block"> 孙父反击:“老张,我这么说吧,咱儿女确实是谈了几年感情的,我们不可能不给彩礼,但彩礼这个东西——就像定金。你要是真信得过我家小孙,咱们就不该玩这种先付全款、以后不退的套路。”</p><p class="ql-block"> 这时,小张本想倒杯茶缓和一下气氛,却听张母继续说道:“不退是基本常识嘛,退了我们脸往哪搁?而且,现在女孩子结个婚,这不是商品交换,这是价值体现。”</p><p class="ql-block"> 孙母冷笑:“你女儿是价值体现,我们儿子就是负债融资了?”</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价格卡死在八十八万八之后,双方开始在“换其他方式体现诚意”上打太极。</p><p class="ql-block"> 张母说:“如果觉得现金吃紧,那也行,房产证写我们女儿的名字。反正婚后是住的那套房,我们也不想插手。”</p><p class="ql-block"> 孙父立即警觉:“那可是我们家付首付买的,小孙每月供贷款,他结个婚就要把一半产权送出去?那我们是娶儿媳还是换个股东?”</p><p class="ql-block"> 张父不急不缓:“写个名字而已,产权没变动。又不是马上离婚分割财产,除非你们心里早有预期?”</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直戳孙家底线。孙母脸色铁青:“你们这谈法,像极了婚姻里打个预防针。要真这么担心,还不如提前签婚前协议。”</p><p class="ql-block"> 张母微微一笑:“我们正有此意。写清楚各自资产归属,彩礼视为赠与不退,房子若婚后增值按婚前比例分割,谁出一分谁拿一成。”</p><p class="ql-block"> 孙父一口茶没咽下去,呛得连咳几声:“你这不是谈婚,这是拟投行合同!”</p><p class="ql-block"> 四人僵持不下,现场气氛仿佛陷入了一种资产估值与合并审批的胶着状态。</p><p class="ql-block"> 此时,小孙忍不住插话:“爸妈,要不就按张家说的办吧……反正我们也是真心想结婚的,这点钱以后还挣不回来?”</p><p class="ql-block"> 张母眯起眼笑道:“这才像话嘛,我们家又不是不讲理,婚礼我们可以一人出一半,礼金各收各的,别搞得像我们要榨干你们似的。”</p><p class="ql-block"> 孙母咬牙:“婚礼花销一人一半,场地你们选,我们付的起的就去,不然你们请婚礼策划师,我们请摆摊小吃摊?”</p><p class="ql-block"> 小张闻言冷冷说:“那我是不是也可以穿咸鱼二手礼服,不请化妆师,省着不花你们一分钱?”</p><p class="ql-block"> 这一句让桌上陷入短暂沉默,像谁突然掀翻了一盘早就失衡的算盘。</p><p class="ql-block"> 张父咳嗽一声,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谈判备忘录”,一页页翻着念出条款,像在宣读企业合并意向书。</p><p class="ql-block"> “第一,彩礼为八十八万八,作为赠与不退;第二,婚礼支出由双方家庭对半承担,但须设预算上限十万元;第三,婚前财产各自归属明确,不纳入共同财产计算;第四,婚后房产若增值按婚前出资比例进行计算分割,如无公证协议,以购买时购房合同为准……”</p><p class="ql-block"> 孙母看着那一页页列明的条款,突然笑出声:“这不是在谈恋爱,这是在签战略合作协议。”</p><p class="ql-block"> 张母也笑:“现在的婚姻嘛,就是情绪资产化,感情证券化。大家都不傻,不如算清楚点。”</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婚礼那天,禧宴楼再次被选为场地。一来交通便利,二来菜单有套餐,性价比高。</p><p class="ql-block"> 小张和小孙站在布景板前微笑合影,背景是打印喷绘的“喜结连理”四个字,旁边还有“感谢双方投资”的小字,被婚礼策划师误当成搞怪标语没拿掉。</p><p class="ql-block"> 张母穿了一身高定红旗袍,配珍珠耳环,走路带风,像是即将赴一场招商引资大会。孙母穿的是儿媳特意挑的墨绿礼服,不喜不怒,表情和她股市账户一样平静得叫人不安。</p><p class="ql-block"> 婚礼流程如常,司仪声音洪亮地问:“请问新郎愿意用一生守护新娘吗?”</p><p class="ql-block"> 小孙点头答“我愿意”时,孙母在底下喃喃:“先守住贷款吧。</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婚后第一年,双方进入“经济融合期”。</p><p class="ql-block"> 婚后账户尝试合并,小张提议设立“家庭支出基金”,双方每月按工资比例注资。小孙欣然同意,直到发现张母每周来家里“探望”时,会顺手刷家里的水电网费。</p><p class="ql-block"> 小孙开始精打细算。家庭账本成了战场,每一笔支出都写得比财务报表还细致。比如:</p><p class="ql-block"> • “岳母来访交通费:滴滴两次,合计43元(由小张承担)”</p><p class="ql-block"> • “孙母赠送三箱苹果:换算市场价按60元(计为小孙个人支出)”</p><p class="ql-block"> 他们甚至设立了一个“家庭会议”制度,每月一次,对照Excel表格审计上一月的生活费用与绩效分摊情况。小张负责记录,小孙负责投影PPT,会议一度被朋友误以为是创业项目复盘会。</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第三年,经济模式崩盘。</p><p class="ql-block"> 小孙调往外地分部,小张编制考试落榜,情绪开始频繁波动。一次小张发烧,小孙因公无法赶回,张母怒发微信群控诉:“我女儿是嫁了人,不是租了个不回家的‘股东’。”</p><p class="ql-block"> 而孙母也不甘示弱,转发一篇标题为《女性经济依赖如何吞噬男方家庭资产》的文章,附言:“不能婚前精明、婚后糊涂。”</p><p class="ql-block"> 两家微信群像两个敌对集团的公关号,开始了信息战。</p><p class="ql-block"> 小张终于说出那句积压三年的话:“这不是婚姻,这是高风险合伙制。”</p><p class="ql-block"> 小孙冷冷回应:“你当我没看出来你妈每月打你账户的生活费写着‘情绪稳定基金’?”</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他们在第五年春天离婚,草草办理,没有仪式,没有回头。</p><p class="ql-block"> 法院判决依据婚前协议,彩礼视为赠与,房产增值按出资比例划分。</p><p class="ql-block"> 张母把房产过户通知书翻来覆去看了几遍:“我说嘛,早该写协议的,爱情靠不住,得靠合同。”</p><p class="ql-block"> 孙母则淡淡一笑:“还好退市前清仓了,不然市值蒸发得更快。”</p><p class="ql-block"> 离婚那天,小孙发了个朋友圈:“爱情是浮动资产,情感亏损不可退税。”</p><p class="ql-block"> 底下点赞的,大多是他那批还未婚的同龄人。</p><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小张在一次心理咨询中反复咀嚼前段婚姻:“他不是不爱我,只是我们一直在算账。”</p><p class="ql-block"> 咨询师答:“在当前社会,婚姻是对彼此风险偏好的考验。”</p><p class="ql-block"> 小孙也在一档播客节目中说起过那段婚姻:“彩礼、房产、公证、共债——我们什么都算清楚了,就是没算过彼此的‘不可量化风险’。”</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问:“那你现在还会相信婚姻吗?”</p><p class="ql-block"> 他沉默半晌,笑了笑:“当然。只是不再相信它是资产,而是一种‘期权’——你有可能收益,但更可能作废。”</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面对观众说:“这是一个失败却极具代表性的合约婚姻。他们把婚姻当作一项交易项目,尽可能避免损失,却也因此错过了所有信任的机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