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东社记忆馆,重拾岁月旧时光</p><p class="ql-block">踏入东社记忆馆,仿若被一只无形的手拽回往昔岁月。入目皆是蒙着岁月尘埃的老物件,它们安静地陈列着,却好似在热烈诉说,让时光的褶皱里藏着的故事,在眼前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戏台上那盏古朴的汽灯格外惹眼,它曾是照亮东社文化生活的“明星”。在没电的日子里,夜幕低垂,戏班开场,汽灯被高悬,嘶嘶作响的火焰冲破灯罩,把戏台上的精彩表演清晰映照。演员们的一招一式,在这灯光下成为村民心中永不褪色的画面,承载着大家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p><p class="ql-block">老式电话静静伫立,漆面斑驳,听筒仿佛还留存着过去的温度。它曾跨越距离,传递着远方的消息,让东社与外界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墙边的电影机带着旧时光的韵味,在娱乐匮乏的往昔,它是全村欢乐的源头。白色幕布一挂,机器运转,光影流动间,一个个故事走进村民生活,为平淡日常添上缤纷色彩。</p><p class="ql-block">角落里的油印机,带着岁月留下的油墨痕迹,曾是村里重要的宣传“利器”。大队干部们将蜡纸铺在滚筒上,一笔一划刻下文件内容、宣传标语,再用力推动滚筒,一张张带着油墨香气的文件、宣传单便诞生了。政策通知、活动公告,都通过它传递到村民手中,见证着东社发展的每一步。</p><p class="ql-block">纺车与织布机并肩,“嗡嗡”纺线声和“叮当”织布声似乎还在馆内回荡。曾经,妈妈们坐在纺车前,把棉花纺成棉线,再用织布机织就全家的温暖与希望。</p><p class="ql-block">那些布满岁月痕迹的农具,犁耙、锄头、镰刀等,曾是生产队里的“得力干将”。看着它们,仿佛能看到往昔人们在田间挥汗如雨,播种希望、收获喜悦的忙碌场景。</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东社归文水县管辖,墙上那一张张褪色的奖状,“先进单位”的字样虽不再鲜艳,却依旧闪耀着东社人当年的集体荣誉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拼搏向前。</p><p class="ql-block">村里原来用过的高音喇叭,悬挂在墙上,仿佛还能听到老会计那熟悉的声音。曾经,它是村里传达通知、发布消息的重要工具,每天的早中晚,那响亮的声音都会准时响起,让整个村子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电唱机与家家户户的广播盒相邻而置,共同构成了东社的“有声岁月”。每天清晨,电唱机的唱针落下,样板戏的唱腔、激昂的革命歌曲便通过高音喇叭传遍村庄。大队管理人员通过它播放时事新闻、农业知识,那些或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声音,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更成为了一代人记忆中最独特的时代音符。</p><p class="ql-block">马灯立在一旁,质朴而坚实。过去,在漆黑的夜晚,农民们带着它去浇地,牲口在微光下劳作,马灯的光虽不耀眼,却稳稳照亮了农田里的每一寸土地,陪伴着人们度过无数个辛勤的夜晚。</p><p class="ql-block">陈旧的煤油灯、村里的高音喇叭、瓶瓶罐罐的老房约(在过去,“老房约”相当于房子的契约文书,类似如今的房产证,承载着家的归属与安稳)……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拼凑出东社人生活的琐碎日常。而民兵用过的军号、步枪,以及日本鬼子遗留的军刀,将记忆拉回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军号嘹亮,似能看到民兵们保家卫国的英勇身姿;军刀寒光闪烁,时刻警醒人们铭记那段屈辱与抗争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东社记忆馆里的每一件老物件,都是岁月的见证者,它们串联起东社的过去,将那些温暖、艰辛、激昂的故事娓娓道来。在这里,时光不再抽象,而是化为触手可及的真实。这些被珍藏的记忆,会一直在东社人的心中发光发热,成为这片土地最珍贵的文化宝藏,代代传承。</p> <p class="ql-block">以上奖状是文水书法家王海生先生所写。</p> <p class="ql-block">东社的历史活字典张金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