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剑山人语录:</p><p class="ql-block">这扇红门,静静地伫立在这里,门上的铜制兽头把手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次经过这样的老门,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想象着门后藏着怎样的秘密。门不仅是物理上的隔断,更是心灵的门户。推开这扇门,仿佛就能进入另一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南剑州有雅士,名兴旺,字游龙,号南剑山人。庚戌十一月,生于闽北延平,祖籍福州闽侯上街丹屿,为六桥林氏入闽始祖硕德公三十一世孙,宋*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林公安宅之二十五世孙。精鉴赏*碑石拓片*古籍书画修复*好书画.文史。</p> <p class="ql-block">延福门码头*岁月长河中的水陆枢纽印记</p><p class="ql-block"> 游龙林兴旺*整理</p><p class="ql-block">自宋代大规模修筑城垣起,延福门(旧称通福门,又称延大门)便以双重身份镌刻于延平史册——既是守护城池的重要城门,更是连通闽北内陆与沿海的「水上咽喉」。作为当地第一大内河港口,它曾见证闽江航道上「百舸争流」的盛景。</p><p class="ql-block">秦至清,福建五条古驿道中四条经延平汇聚,延福门码头凭借「控三江带两溪」的险要地势,成为南北货物流转的核心枢纽。明清时期,延平府衙设河运所,辟三处坡岸码头,其中延福门独揽福州、永泰等六路船舶停泊之务,毗邻的剑浦驿每日迎送往来官商,江面桅杆如林、舟楫蔽日,尽显「水埠通衢」之繁华。</p><p class="ql-block"> 城楼兴废间,更见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明代初建的城楼,在康熙十九年(1680)十二月毁于灾,知府徐哲主持重建;康熙五十六年(1717)二月再遭损毁,知县朱夔复筑。至清光绪二年(1876)五月,沙溪洪水如猛兽破城,延福门城基塌陷十余丈,沿江吊脚楼悉数列崩,此后多次水患叠加,令古建渐失往昔风貌。民国元年,商捐局主持重修,于城楼设税厘局关卡,商船往来间增添了近代经济治理的印记。1938年12月至1939年3月,一场历时三月的大规模修缮赋予其新貌:三券洞式砖砌城门拔地而起,门额「延福门」与左右「八闽屏藩」「双溪锁钥」题刻及河岸石阶而上正面携刻着“南平延福门码头”疑陈儀题书、双边附年代款字,既昭显地理之重,亦承载守护之愿。</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码头功能持续迭代。</p><p class="ql-block">1954年航务部门扩建客货码头,吞吐能力再升级;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更化身为「红色航道」——中共闽浙赣省委以闽江轮船公司为掩护,在延福门开辟「地下航线」,将物资与情报送往闽中、闽北游击区,为革命胜利默默输送力量。上世纪80年代前,闽江航运鼎盛时,木材、粮食、毛竹等大宗货物经此转运四方;1993年,现代化的延福门码头投入使用,虽褪去旧日喧嚣,却以更稳健的姿态续写着闽江流域的水运传奇。</p><p class="ql-block"> 从「百船横列」的古代商埠,到「地下航线」的红色驿站,延福门码头的一砖一瓦,皆为延平乃至福建交通史、革命史的鲜活注脚</p> <p class="ql-block">1989年南平延福门码头轮船站房和售票厅 ~~范崇智摄影</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轮船停靠延福门码头 ~~范崇智摄影</p> <p class="ql-block">1979年延福门码头 ~~范崇智摄影</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延寿门轮渡码头 ~~范崇智摄影</p> <p class="ql-block">1990年延福门码头被洪水淹没和库区建设时 ~~游龙摄影</p> <p class="ql-block">1990年延福门码头江面 ~~游龙摄影</p> <p class="ql-block">范崇智摄影*如今延福门码头附近高楼林立</p> <p class="ql-block">延福门码头延革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游龙林兴旺*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历史肇始:水陆要津的崛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自宋代大规模修筑城垣,延福门(旧称通福门、延大门)便以双重身份嵌入延平史册。作为守护城池的重要城门,其更因“控三江带两溪”的险要地势,成为连通闽北内陆与沿海的“水上咽喉”、当地第一大内河港口,见证闽江航道“百舸争流”盛景。</p><p class="ql-block"> 秦至清,福建五条古驿道中四条经延平汇聚,延福门码头成为南北货物流转核心枢纽。明清时期,延平府衙设河运所,辟三处坡岸码头,延福门独揽福州、永泰等六路船舶停泊之务,毗邻剑浦驿每日迎送官商,江面桅杆如林,尽显“水埠通衢”繁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城楼兴废:岁月沧桑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代初建的城楼命运多舛。康熙十九年(1680)十二月毁于灾,知府徐哲主持重建;康熙五十六年(1717)二月再遭损毁,知县朱夔复筑。清光绪二年(1876)五月,沙溪洪水破城,延福门城基塌陷十余丈,沿江吊脚楼崩毁,此后多次水患让古建渐失风貌。</p><p class="ql-block"> 民国元年,商捐局主持重修,于城楼设税厘局关卡,增添近代经济治理印记。1938年12月至1939年3月,历时三月的大规模修缮赋予其新貌,三券洞式砖砌城门拔地而起,门额“延福门”与左右“双溪锁钥”“八闽屏藩”及河岸石阶前“南平延福门码头”题刻,昭显地理之重与守护之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功能迭代:时代浪潮中的转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码头功能持续更新。1954年航务部门扩建客货码头,吞吐能力升级。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化身“红色航道”,中共闽浙赣省委以闽江轮船公司为掩护,在延福门开辟“地下航线”,向闽中、闽北游击区输送物资与情报,为革命胜利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前,闽江航运鼎盛,木材、粮食、毛竹等大宗货物经此转运。1993年,现代化延福门码头投入使用,虽褪去喧嚣,却以稳健姿态续写闽江水运传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今朝新篇:改造提升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6日,延福门码头启动为期一年的改造提升工程,拆除现有趸船,在原址新建2个海事工作船舶位和1个客运船泊位,码头引桥数量增至两座,新建趸船及引桥采用更耐腐蚀的钢板制作,使用年限约五十年。</p><p class="ql-block"> 改造后,码头将实现海事执法人员和游客分流,提升水上安保、行政执法水平,成为集应急救援、旅游客运、水上体育赛事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码头,客船泊位年客运量达4万人次,提供优质闽江水上旅游体验。</p><p class="ql-block"> 作为闽江干流源头重要航运枢纽,其改造提升工程已纳入新时代山海协作项目。项目建成后,船从延福门码头出发,可连接闽江上下游各地,推动山海协作和闽江航运高质量发展,为延平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繁荣带来新机遇。</p><p class="ql-block"> 从古代商埠到红色驿站,延福门码头的一砖一瓦,皆是延平乃至福建交通史、革命史的鲜活注脚,在岁月长河中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