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 39 回 秦淮烟雨映贡院 才子挥毫战科场</b></p> <p class="ql-block"> 也恰巧在这时,绵绵秋雨来袭,多情江南变得诗意蒙蒙。来自河下古镇的三位才子,他们举杯在秦淮河畔,透过如帘的秋雨,听绵绵丝竹青楼之梵音,赏细雨江南之美景,品一弯拱桥上雨伞之神韵,观婀娜旗袍之曲线,三位诗兴大发,大有李白之豪放。</p><p class="ql-block"> 斗酒“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 ”说的是南京,“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 ”说的是秦淮河;我们今天秦淮河蜚声中外的一道风景——秦淮青楼甲天下!</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道南京乃至全中国最有意思的风景,秦淮河的北岸是历史悠久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 ”,无数的读书人在此搏杀富贵功名;而只隔了一道浅浅的秦淮河的南岸, 就是曾诞生了“秦淮八艳”的秦淮青楼。</p><p class="ql-block"> 一边是考场,一边是欢场,腰缠万贯的富公子,如果胸无点墨,也会成为青楼小姐嘲弄的对象;学富五车的穷书生,则可以凭他高雅的谈吐赢得佳人芳心;而这恰恰才是让古今士子流连忘返的秦淮风情。</p><p class="ql-block"> 媚香楼是三进两院式河厅河房建筑,具有典型的秦淮河民居风格,小小的院落里,四处都透着淡淡的雅致。媚香楼地方不大,陈设讲究,无论是香君卧室、书房还是琴房,都别有一番古典韵味。其中不要漏了这里保留的原来秦淮青楼的一个特色——暗道。</p><p class="ql-block"> 媚香楼下是一个暗道,这个暗道的门就是开在秦淮河旁,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码头,因为古时候“大人物”来这种地方要低调,所以他们往往夜色中乘了船,经由秦淮河划到这里来进去,因此才有“夜泊秦淮近酒家”一说。</p><p class="ql-block"> 他们知道围绕着江南贡院的大街小巷里,一座座旅舍多如牛毛。只是有的条件优越, 有的条件简陋。条件一般的就边门帘上的幌子都不鲜艳,但是无论是条件好坏书生们走进去依然感觉到温馨自在,每到科举时节大大小小的旅舍都会刷出一面白墙,墙边摆放着笔墨纸砚,以备某天某时某刻某位书生诗兴大发,他们就可以在这白墙上泼墨挥毫。</p><p class="ql-block"> 自然,如果留诗者状元及第,那么他的诗作将会被店家视为奇珍异宝,成为此店招揽生意的敲门砖。</p> <p class="ql-block"> 当然其他诗作倘若客人欣赏,主人愿意,这些诗作也可以长期保存,不过仍然很快会被铲掉重新刷白。</p><p class="ql-block"> 吴承恩和沈坤、李秀才喝得差不多了,这就带着酒下了楼。此时此刻的汝忠更想念妻儿,但是他始终恪守着做人的底线。所谓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p><p class="ql-block"> 酒,可以喝,但是花酒不行。</p><p class="ql-block"> 曲,可以听,但是狎妓不行。</p><p class="ql-block"> “小九,我有了你,夫复何求? ”吴承恩终其一生践行诺言,一是他对九儿即叶雨莲的忠诚,二则饱读诗书的他更懂得人性。</p><p class="ql-block"> 粉墙黛瓦的江南,沈坤和承恩并没有迷失,相反他们把时间交给了圣贤,偶尔心血来潮时两人相约出去游历一番。</p><p class="ql-block"> 三人徒步穿行在秦淮河畔,不一会儿回到了旅店,各自回房间歇下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开始,来赶考的书生们重复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规律读书,他们有的挑灯夜战,有的三五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讨论着科举话题。</p><p class="ql-block"> 每当夜幕降临秦淮河边掌灯后,许多考生不由自主来到那些出名的青楼门口转悠,臭味相投的在一起聊聊秦淮八艳的坊间传说。一是欣赏秦淮夜色,二是感受京都的佳人比自家门口挂牌的姑娘们强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功不成名不就的书生们中间,极少有那越雷池之人,大胆气十足地跨进灯红酒绿之地一浸芳泽,那些布衣书生们只不过借此过过眼瘾,酸楚的文人骚客们开开玩笑,寻求心理上那点平衡。</p><p class="ql-block"> 沈坤和吴承恩头两天倒把秦淮河周围逛了个够,他们发现夫子庙赶庙会,那些跑马卖解即骑马表演各种技艺,以此赚钱谋生,附近书坊特别多,所售书籍自然与科场相关。</p><p class="ql-block"> 什么《朱子集注》《科举必备》《墨程文选》应有尽有,更甚者公然出售各种考场可以夹带的各种各样的小抄,真是为了科举机关算尽。</p><p class="ql-block"> 另外周边最多的当然也是生意最兴隆的要数书场茶社,其间说唱曲目花样翻新,自然少不了传统的弹词,茶客们边喝茶边神聊,边听着说书的来段《水浒传》,特别是武松打虎每每到了紧要处,说书人那三寸不烂之舌,常常让茶客们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p><p class="ql-block"> 沈坤听着觉得特别带劲,武二郎那光彩照人的形象呼之欲出。不过十洲发现汝忠在这特喜欢看那神话故事,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与他在河下看过的《西游记平话》,唐 僧取经的故事他爱不释手。</p><p class="ql-block"> 但是吴承恩发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写得一点也不精彩,让他不由想起小时候他爹吴锐,经常带走街串巷听到了那些神话故事远比这精彩十分……</p><p class="ql-block"> 谁也不曾想到这次乡试,居然日后为吴承恩写出震惊世界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埋下了伏笔。而他为之而来的秋试,他却万万没想到遭遇了人生第一次落榜。</p><p class="ql-block"> 灯苗在秋风中摇曳不定,懂事的沈坤不敢把时间多花在游山玩水,他每每挑灯夜战,脑海里还常常想起父亲的病。望着火红的灯苗,他的心穿过灯光回到了河下古镇,回到了沈府。</p> <p class="ql-block"> 爹,你快快好起来吧!儿子在金陵不能尽孝道,你可千万要珍重身体!娘,你多劝劝爹,叫他不要操那么多心,没有什么比身体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爷爷,爹最听你的话了,孙儿希望我乡试回家时,爹的身体恢复如初。</p><p class="ql-block"> 此刻吴承恩也在灯下读书,小虎在一边伺候着。汝忠头脑里孙猴子的形象挥之不去,他多想自己变成一只随心所欲的猴子,上天入地纵横驰骋……</p><p class="ql-block"> “十洲他们明天就要乡试了,今天我去一下闻思寺求求菩萨保佑他,多多保佑他爹的身体。”初八这天吃过早饭,沈少奶奶对男人说。</p><p class="ql-block"> “嗯,去吧,别担心我,我没事。”沈炜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说。</p><p class="ql-block"> 少奶奶虔诚地整理了一下,他走出了沈府向湖嘴大道走,一路上热闹的街道两旁做小生意的人特别多,浓浓的烟火气充斥着她的视线。</p><p class="ql-block"> 小玲,少爷有你在,我就放心了,少奶奶边走边想,街道上飘荡着诱人的香味,有油条,烧饼,馓子,包子,甚至是老爷喜欢的阳春面的香味也弥漫在空气中。</p><p class="ql-block"> 闻思寺的香火越来越旺了,少奶奶不由加快了脚步。</p><p class="ql-block"> 走上运河大堤秋风瑟瑟,沈少奶奶禁不住沿着运河向南眺望,来来往往的船只让她望眼欲穿,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p><p class="ql-block"> 她回过身来,沿着河堤向北走,不远处的闻思寺香烟袅绕。走下台阶来到了寺中,一阵阵木鱼声传入耳朵,她焚香跪在拜垫上祷告道:“求菩萨保佑我家男人身体,保佑我儿沈坤一试即中。倘若菩萨显灵,我一定为菩萨粉金身。”</p><p class="ql-block"> “女施主,阿弥陀佛,心诚则灵!”</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初九到了,这天阳光明媚秋高气爽。志在必得的书生们早早来到贡院前排队入场,搜查的士兵们肆无忌惮,他们动辄大声呵斥,可是书生们只能忍气吞声无可奈何地按照要求脱衣检查,不仅外套脱下,只剩下内衣,就连发髻也要拆开检查。</p><p class="ql-block"> 考官们那严格的样子,让这祥和的秦淮河畔空气骤然紧张起来。</p><p class="ql-block"> “少爷加油!”小玲今天一身喜庆,那得体的红色旗袍仿佛在为少爷助力,少奶奶临走吩咐她的她全做到了。看着少爷走进考场,她忍不住大声喊道。</p><p class="ql-block"> “少爷高中!”小虎也学着小玲的样子对着小主人叫喊。</p><p class="ql-block"> 沈坤挥了挥手,小玲和小虎目前着少爷们的背影,才依依不舍挤出熙熙攘攘的人流。</p><p class="ql-block"> 江南贡院门前人头攒动,书生们背着考箱逐个受到非人道的检查后,一个个义愤填膺地走进了考场。</p><p class="ql-block"> 沈坤进去一看,眼前的景象蔚为壮观,黑压压一片整齐排列的数千个隔离的考棚,有点像今日的露天考场,每隔几个就有一个卫兵站岗,最前边高高的台子上,主考大人们身着官服正在俯视着考场。</p><p class="ql-block"> 他回头再看,刚才还在身边的汝忠早已汇入茫茫人海中,来到考棚中,他打开笔墨纸砚,开始了磨墨,墨磨好后拿出自己最喜爱的那支狼毫,这是沈老爷从江南带回来的,说是状元笔,沈坤想到这里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p> <p class="ql-block"> 突然,铜锣声振聋发聩,考试开始了,士兵们下发试题,沈坤拿到了考题,先看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书生们只知科举圣贤文章,却不知晓嘉靖三年(1524)四月二十三日,南京内外守备魏国公徐鹏举等疏请广东所得佛郎铳法及匠作。兵部议佛郎机铳,非蜈蚣船,不能架。宜并行广东取匠于南京制造,世宗允准。</p><p class="ql-block"> 佛朗机铳为欧洲发明,嘉靖三年(1524 年)得其制法,“以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千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有修孔。以子铳五枚,贮药置腹中,发及百余丈。”造出了第一批这种武器,当时称为“佛朗机 ”。</p><p class="ql-block"> 中国明代火炮由母铳和子铳构成,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配有准星、照门,能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瞄准射击。铳身两侧有炮耳,可将铳身置于支架上,能俯仰调整射击角度。铳身后部较粗,开有长形孔槽,用以装填子铳。</p><p class="ql-block"> 子铳类似小火铳,每一母铳备有五至九个子铳,可预先装填好弹药备用,战斗时轮流装入母铳发射,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p><p class="ql-block"> 海外列强早已对大明虎视眈眈,特别是弹丸之地的东瀛更是如此。大明自嘉靖年起早已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各地虽驻扎以卫为建制的军队,但却大都沦为聋子的耳朵,如此倭寇成了大明一大忧患。</p><p class="ql-block"> 宋代大学士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p><p class="ql-block"> 然时风日下,大明危也!朝野上下莫不拉帮结派,严蒿,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大明朝皇帝不理朝纲,整日醉心于道,听命于道人,炼仙丹找仙药,只求长生不老。</p><p class="ql-block"> 如此朝廷久而久之,导致宦官掌政,社稷震荡……</p><p class="ql-block"> 此刻的大明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官员腐败已深入骨髓,因此此时的科举又怎能不拘一格选英才呢?</p><p class="ql-block"> 如此壮观的科举场沈坤自然从未见过,再加之开考前大肆搜查,让考场气氛骤然紧张,考棚下的十洲很快让自己镇定下来……</p><p class="ql-block"> 大明科举设经义、史传、诗赋等多个科目,这些科目的设置旨在全面考察考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其中经义主要出自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 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是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之一。</p><p class="ql-block"> 考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经典著作的思想内容和文字表达,以便在考试中能够准确理解和解答相关题目。</p><p class="ql-block"> 让考生最头大的是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朝独创的一种文章形式,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八股文写作有严格的格式和规范,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八个部分进行撰写,同时注重排比和对偶的运用。这种文章形式的出现,使得科举考试更加注重对考生语言表达 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p><p class="ql-block"> 然而由于八股文的限制较多,很多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质量。</p><p class="ql-block"> 八股文导致文章内容空洞无物、废话连篇的现象时有发生。除了上述的文化知识外,明朝的科举考试还注重对考生政治素养和实际能力的考查。</p><p class="ql-block"> 譬如会试阶段增加了对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知识的测试;殿试则是由皇帝亲自出题并面试考生,重点考察其策论水平和应变能力。总而言之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选拔制度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和技能,要求通过层层筛选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来为政府服务。</p><p class="ql-block"> 恃才傲物的吴承恩看到八股文就心烦意乱,倒不是他水平不济,而是他真心不喜欢这种考法……</p><p class="ql-block"> 台上主考官在当地官员陪同之下,到台下巡查了,考生们根本不敢抬头,江南贡院内墨香阵阵,考官捻着胡须频频点头。</p><p class="ql-block"> “大人,有人昏倒了!”突然有个士兵高喊。</p><p class="ql-block"> “小点声!”一旁士兵提醒道。</p><p class="ql-block">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