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没有水平地做了这架海鹞

老江

——忆十几年前海鹞垂直起落战斗攻击机模型的制作<br> 图/文:江东 <p class="ql-block">十几年前我做的1/48比例 海鹞FRS.1型垂直起落战斗攻击机模型,水平是不是很菜呢?</p> 真的海鹞飞机 “海鹞”战斗攻击机,是英国宇航(原“霍克”)公司研制的装备海军的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它源自于世界上最早、也是迄今运用最成功的垂直起落战斗攻击机“鹞”。<br> “鹞”式飞机,是人类航空史上一个伟大的型号,因为在经过数十年形形色色的努力之后,真正进入实战领域的就是它了(后来出现的苏联雅克-36、雅克-141都无法与之媲美。而当前可以实现垂直起降的战斗机也只有美国的F-35一种,但它的问世、已是“鹞”式项目几十年后的事了)。<br> 让我们稍微回顾一下“鹞”的历史。<div><br> 1957年,英国知名的布里斯托尔发动机公司告知霍克飞机公司首席工程师西德尼·卡姆,它有一个矢量推进形式的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研发项目。霍克公司看到了机会,决定以此为动力装置,研制一款能满足当时北约轻型战术支援战斗机所需的全新概念的飞机(注:战术支援战斗机相当于攻击机)。<br> 这种结构非常奇特的“飞马”式发动机,四个喷气管位于左右两侧,飞机垂直起降时可以90度向下偏转;水平飞行时这些喷管则向后转向。 <br> 1960年10月21日,霍克飞机公司相应的结束试验机P.1127首飞,1961年9月12日成功实现从垂直起飞到变为平飞的所谓“转换飞行”。1963年,数架第二代P.1127交由英、美、德三国组成的联合飞行中队进行进一步评估。<br> P.1127的研制成功为后来出现的“鹞”式战斗机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垂直起降技术和设计理念对全球航空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发展。</div> <p class="ql-block">50年代英国航空工业尚未凋零,新技术新机型层出不穷。图为世界上最早飞行成功的垂直起落(VTOL)战斗机的原型P1127</p> <p class="ql-block">P1127技术验证机在1960年终于实现垂直起落</p> 如今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P1127飞机,距今已过去了65年!<div><br></div> <p class="ql-block">1963年,数架第二代P.1127交由英、美、德三国组成的联合飞行中队进行进一步技术战术评估</p> 联合飞行中队的P.1127机翼上画着英、美、德三国空军机徽合成的圆形联合机徽(后方是伴飞的皇家空军猎人战斗机)<div><br></div> P.1127的机身两侧安装了4个可旋转的喷管<div><br></div> P1127和后来的鹞系列飞机的研发成功,完全仰仗了这台特殊的矢量推力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飞马“(罗-罗公司的杰作)<div><br></div> P1127技术验证机的三面图<div><br></div> P1127技术验证机在地面进行喷气流转向试验<div><br></div> 这里具体说到“鹞”。它有“鹞”、“海鹞”和美国拿去以后自己改造出来的AV-8飞机等几大系列。(“鹞”和AV-8另文介绍)<br><br>  其中的“海鹞”顾名思义是为海军、为航空母舰而发展的。1971年,英国皇家海军要求霍克公司在其“鹞”GR.3战斗机的基础上开发它的重大改型——舰载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1975年,在对座舱和机头进行了重新设计后,首架“海鹞”于1978年8月20日首飞,1979年6月正式进入英国皇家海军服役。<br>  “海鹞”的动力系统依然采用飞马11Mk103发动机,4个可旋转喷管通过改变喷气方向以实现飞机的垂直起降(或者短距起落)。同时,机翼翼尖、机尾和机头,设有六处喷气反作用喷嘴,用于垂直飞行阶段的三轴控制姿态(因为在不向前飞行时,传统的气动舵面已经失效)。<br> 它的腹下和翼下共有7个挂架,可携带常规炸弹、集束炸弹、“响尾蛇”空空导弹、“鱼叉”反舰导弹等武器,还可挂载“阿登”航炮舱等,具有较强的对空、对地、对海攻击能力。 “海鹞”源自P1127。它的动力系统采用了飞马11Mk103发动机,4个可旋转喷管通过改变喷气方向以实现飞机的垂直起降(或者短距起落) 飞马发动机的4个可喷管,通过转向、改变喷气方向实现飞机的垂直起降<div><br></div> 飞马发动机示意图<div><br></div> 飞马发动机外观<div><br></div> 最早期的飞马发动机在博物馆里接受维护<div><br></div> 飞马发动机的解剖展示<div><br></div> 鹞式飞机喷管向下喷气以后,喷气气流的走向和温度的改变模拟图<div><br></div> 飞马发动机在不同飞行状态下操纵手柄的位置和喷管的转动方向<div><br></div> 喷管旋转角度大于90度(图为水平飞行时的样子)<div><br></div> P1127经过发展,成就了鹞、海鹞和AV-8等等系列飞机,这是后来美国发展出来的AV-8攻击机的剖视图<div><br></div><div><br></div> AV-8的照片,和最早的P1127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div><br></div> 鹞GR.9型<div>、</div> 鹞的双座教练型是鹞T2或T8系列,机长增加不少<div><br></div> 鹞式战斗攻击机和拆解出来的飞马发动机(空军迷彩)<div><br></div> 1982年,“海鹞”参加过英阿马岛海战,表现出色。共出动1500多架次,以零损失击落阿根廷军队的“超军旗”、“短剑”、“天鹰”等各型飞机31架,创造了出色的空战纪录(倒是没有怎么用于对地攻击行动)。<br>  “海鹞”下面的亚改型主要还有“海鹞”FRS.1、“海鹞”F(A).2、和出口型“海鹞”FRS.51等,制造总数量98架,除英国皇家海军外,印度海军也有服役。<br> 海鹞在航空母舰上缓缓垂直下降<div><br></div> 海鹞是海军专用的,漆灰漆。<div><br></div> <p class="ql-block">海鹞的电脑CG图</p> 海鹞FA2 结构解剖图<div><br><div><br></div></div> 海鹞正在垂直起飞,可见喷气流方向是向下的<div><br></div> 1998年2月22日,笔者(右一)拜访北京航空馆,何述章老馆长(中)和航空知识吴少猷主编(左一)亲自陪同我参观航空馆,并在鹞GR3 飞机前留影。该机是该馆用多余的拉-7战斗机和英国私人收藏家交换得到的。<div><br></div> 2003年,也就是22年前,我得到一盒田宫出品的1/48比例“海鹞”FRS.1 型套材,2005年夏天开盒制作,同年年底完工。由于版件系上个世纪90年代产品,开模相对简单粗糙,尤其还只是“无铆钉孔/加凸线”的表面状态,以现在的模友的眼光评判,已不入流。但是题材极好,田宫又是世界一流模型企业,所以能够制作这个模型,在当时应该会是很愉悦的!<br> 可惜本人当年的仿真模型制作水平还很低,所以不大可能指望会出现一个令人满意的作品。<br> 不过本人还是进行了努力尝试,比如为提高可看度和精细度,对进气口外一排辅助进气门、各喷管内的导流片以及发动机的辅机及管道进行了种种自制和添加,意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模型的外观效果和精细程度。<br> 下面就是当时留下的制作过程照片……欢迎拍砖! 首先加工飞行员座椅,我自己加了一些细节<div><br></div> 4个旋转喷管内部的导流片是塑料片,很粗糙。我用0.3紫铜片替代了<div><br></div> 4个旋转喷管内部的导流片是塑料片,很粗糙。我用0.3紫铜片替代了<div><br></div> 组合度不好,用补土填补打磨<div><br></div> 座舱和发动机组装上色以后塞进机身看效果<div><br></div> 驾驶舱<div><br></div> 机身内即将装进发动机和四个喷管<div><br></div> 套材提供的发动机实在太简单,我按照片自制小零件,增加了细节<div><br></div> 然后上色<div><br></div> 好像有点效果<div><br></div> 背部细节被我"尽量丰富"以后,将来模型上部口盖打开以后都是可以看得到的<div><br></div> <p class="ql-block">旧化以后的发动机 、四个喷管和飞行员座椅</p> 我将进气口外围的一连串辅助进气门挖深,镶嵌进一片片铜皮,也是为了增加可看性<div><br></div> 辅助进气门挖深,并镶嵌进铜皮,发动机的维护口盖没有盖上……<div><br></div> 准备合成<div><br></div> 机翼机身打磨完毕<div><br></div> <p class="ql-block">我在厨房喷漆,当年模型气泵还舍不得买,用的还是常州模友千里迢迢扛到上海送给我的那台冰箱废气泵</p> 水补土喷在表面,检查装配接缝<div><br></div> <p class="ql-block">上部海军灰已经喷好,坐下吸支烟(那年56足岁,后来慢慢就戒了)</p> <div>海军灰喷好</div><div><br></div> 腹部是白色的<div><br></div> 去除遮盖纸<div><br></div> 重新遮盖飞机背部的维护口盖孔边框,喷红色细色带,替代水贴。<div><br></div> 红带喷好,全机用煤油和油画颜料渍洗旧化<div><br></div> 全机完工,放在背景纸上开始拍照<div><br></div> 局部黑灰色渲染用了我拿手的粉彩手段<div><br></div> 机徽和部队标志水贴质量可以<div><br></div> <p class="ql-block">掀开口盖,看我细化以后的发动机辅机管道</p> 挂武器和副油箱以后<div><br></div> 侧面视图<div><br></div> 正面照片,驾驶舱玻璃舱盖边缘也按图要求喷上黄漆,看上去精细一点<div><br></div> 买来模拟飞行甲板的地台,模拟飞机停在航母甲板上<div><br></div> 和手表对比,菲亚特手表是航空工业部的产品,也是国产名手表,由航空知识主编吴教授赠送<div><br></div> 多余的炸弹也上色备用<div><br></div> 模型背部<div><br></div> 模型后部<div><br></div> 采用新买的背景纸<div><br></div> 开盖以后看飞机背面<div><br></div> 经我大力改造过的发动机背部<div><br></div> <p class="ql-block">蒙皮接缝处的阴影都是用粉彩一点点刷上去的,当时通过喷漆喷出阴影和层次的技术俺还没有掌握</p> 驾驶舱外部效果不错,但是进气口外围的辅助进气门效果不好<div><br></div> <p class="ql-block">尾翼上的漂亮水贴,可惜模型只提供了旧时开模常见的蒙皮凸线,且没有开出铆钉痕迹,成为遗憾</p> 腹部减速板和尾轮都相对简单了一点<div><br></div> 飞机腹部效果<div><br></div> 同上<div><br></div> <p class="ql-block">海鹞(左)和近年新做的鹞T.8 教练机合影同框</p> 同上<div><br></div> 全文完,谢谢浏览<div> 于 2025-5-9 上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