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戴家村东的三条岭</p><p class="ql-block">戴家村东面有三条岭:蜈蚣岭、大岭、洋塘岭。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往下走的岭。</p><p class="ql-block">蜈蚣岭,呈“之”字形,全长约300米,垂直高度近70米。整条山岭铺设着整齐的鹅卵石块,偶尔几处设有台阶,它是连接浦江诸暨的官道之一,岭岗是浦江地界(浦江县三十都兴贤乡戴家),岭脚是诸暨地界(诸暨县十四都下西溪)。从岭脚向东走,沿五泄溪夹岩寺、青口、狮象弄、铜板岭通往诸暨县城,向北沿溪流而上到达五泄禅寺。</p><p class="ql-block">蜈蚣岭修建于哪个朝代没有记载无法考证,但民间故事传说,历代官员过往都是经过蜈蚣岭。传说明朝永乐年间,朝廷为感谢御医戴思恭(字原礼)高超医术特地从京城送来金头一个,当爬上蜈蚣岭在岭岗休息时不慎把金头掉落在低湖田畈,老一辈的戴家人说“上烂湾,下烂湾,金头落在中烂湾”,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梦想找到这个金头,但至今没有人发现这无价之宝。万历年间,连任三任诸暨知县的刘光复在治理水环境时错把“低湖”石碑抬上蜈蚣岭,从此就有了“低湖落在高山,高湖却在水中央”的说法。清时嘉庆年间,为了建造连接浦江诸暨的“连塘桥”,朝廷派官员实地考察也是从蜈蚣岭上来。</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17日,日军第十五师团一部,从紫阆向铁岭直下,将建于南宋宝庆年、扩于元明清的五泄禅寺的大雄宝殿、祖师堂等49间建筑烧毁,然后沿五泄溪,过五泄畈、下水碓、野毛洞,爬上蜈蚣岭窜到戴家,老百姓抱着小孩牵着牛躲进后山树林,眼睁睁的看着日本鬼子将戴家仁义堂十多间房子烧掉。最为可惜的是存放在戴尔福(戴氏三十六世孙)楼上的先祖戴思恭始迁祖戴梈等画像连同房子家产一起被大火烧毁(这些宝贵的画像是戴家族人每年正月祭祖在厅堂挂出)。</p><p class="ql-block">大岭大岭,其实岭没有多大,也不算长,仅是一条山路而已。它从戴家山后塘往下走,跨过五泄溪向北行走四五里,就到五泄东龙潭(五泄瀑布群第五泄),爬上龙潭边的向铁岭,便是紫阆山区。</p><p class="ql-block">早些年的时候,戴家村的老百姓遇到大旱年份久旱无雨,会组织强壮男子,抬着轿子,扛上铜铳,擂起大锣,一班人马绕过田畈,从大岭而下,去五泄东龙潭请“龙神”,祈求降雨。说来神奇,请来龙神,不用几个时辰,竟会下起大雨,有辰光会连续几天下个阵雨。当然这种活动女子和小孩是绝对不能参与的。解放后,农民组织起来,走上集体化道路,兴修水利,开挖山塘,建造水库,解决和改善水利条件,这种接龙神活动极少极少看到了(小时候我们小孩玩扑克牌“接龙”的游戏,有时也会使天空变暗、晴转阴、阴转雨)。</p><p class="ql-block">1968年下半年,诸暨县革委会在夹岩寺附近召开建造五泄水库誓师大会、批斗何**县长。随后在夹岩寺与叠石岩之间截江垒坝,发动五泄、草塔、冠山、柱山、南山、城山等公社民工数千人,投资150多万元,苦战四年多,于1973年7月建成水库,水库水深近40米,水面面积56万多平方米,蓄水1000余万立方米,淹没五泄畈田地600多亩。从此,蜈蚣岭、大岭的下半岭被库水淹没,因而两条古岭荒废!戴家人永远失去了五泄畈那里鱼虾水产、珍奇植物的资源,现在只能站在岭岗欣赏五泄湖波光粼粼的湖面。</p><p class="ql-block">洋塘岭,最早这里是荒山野岭,两边高山,满山树木,人迹稀少。唐宋时期,青口老街集市兴起,逢农历每月的一、四、七9个日子有小集市。山里老百姓出去赶集为了图方便,抄近路就从这山间走出。走的人多了,慢慢地踩踏出一条山路。后来设立了关隘,称“阳唐关”,它是诸暨西乡、浦江北乡的要隘,逢乱派兵值守。清朝时这条长达1500米的山岭已基本成型。1851年广东落第秀才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创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轰轰烈烈,遍及21个省,对清朝政府冲击极大。咸丰年间,清朝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军,鼓励各地官员绅士组织团练(相当于地方民兵武装组织),弥补正规军不足,维护地方治安,协助清军作战。咸丰九年(1859),马剑邑痒生(县学秀才)戴熙堂(又名萼轩)、戴长祚(马剑戴氏三十三世、三十四世孙)奉命创办团练,带领乡亲众人扼守洋塘岭,关隘设在距岭岗30米的狭隘处,搭建茅舍一间,岭两边垒土石堤坝。诸暨县令许瑶光向团练提供火药、铅弹,以资堵御防守。1861年9月26日,太平军大队人马长发披肩,腰佩刀剑,从浦江北边山村潜入洋塘岭脚,团练数十勇士严防死守,浴血奋战。战斗中,士兵们居高临下,兴高气盛,大声疾呼,挥刀扬剑,愈战愈勇,战地尸如山积,血洗山川。终因寡不敌众,力竭人亡,关破失守。团练头领戴长祚、戴熙堂以及儿子戴兴桂殉难,全团覆没!此后的一段时期,洋塘岭显得阴气阵阵。人们出入青口等地,往往选择天气晴好、太阳升高几丈出门、午后早早回家。据老人们讲,公路没有开通前,在洋塘岭几个急弯处常常会看到一些披头散发没有腿脚穿着红背心的鬼怪出现,听了使人头皮发麻汗毛倒立。</p><p class="ql-block">到了民国时期的1928年,国民政府出钱修筑了青口至诸暨县城一米多宽的黄包车路,1931年修筑了青口至马剑的黄包车路,由此洋塘岭山路加宽,部分路段铺设石头(弹子路)。</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全国人民逐步走上合作化集体化道路,洋塘岭逐年得到改造,1969年建设狮象到马剑的“狮马公路”(泥路),对洋塘岭改道降坡。平阳马剑划入诸暨县后,为了巩固集体经济,加强山林和农副产品管理,1967年至1980年间,平阳公社党委政府、人武部组织民兵不定期地在洋塘岭岗设卡,阻止竹木茶桑蚕茧私自外运,打击投机倒把。1994年公路加宽铺设沥青路面。2014年诸暨市政府投入较大资金,开通了诸暨环线陶朱街道金村直达马剑金沙的“双金线”,对洋塘岭降坡、填土、拓宽、绿化、美化,现在的洋塘岭已经成为平坦、开阔、向阳的绿色交通线。</p><p class="ql-block">(DRM 2025年元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