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义务教育课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内涵是什么?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p><p class="ql-block"> 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义务教育课程内容围绕哪些主题展开?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有哪些?答:课程内容主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其中三个层面六个学习任务群具体指什么?</p><p class="ql-block">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指出:教师应树立“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意识,什么是“教—学—评”一体化?</p><p class="ql-block">答: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教是教师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通过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内外教与学的活动,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以评价为导向的多种评价活动,以此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以目标为导向,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是为了发展核心素养,与教的内容保持一致;把评价贯穿于教学之中,在课前、课中、课后依据目标进行相应的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发挥评价在改善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上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你觉得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遵循的原则有哪些?</p><p class="ql-block">答:(1)目标性原则。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作业,关注必备知识基础的夯实与关键能力的培养;(2)科学性原则。作业内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表述简洁,题目清楚,方便操作。(3)多样性原则。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基础练习、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多感官参与的不同能力点的作业,设计主题类作业、表达类作业、制作类作业、探究类作业、专题类作业、想象类作业、长周期作业,呈现丰富多彩的作业设计。(4)趣味性原则。作业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设置合作类作业、体验式作业、创智类作业、跨学科作业等,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5)应用性原则。作业体现问题解决,设计生活中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6)层次性原则。既要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巩固性作业,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设计不同梯度、不同功能的层级作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7)统筹性原则。统筹设计作业,单元统整,减量提效,杜绝随意化,减轻学生作业负担。(8)创造性原则。作业设计体现教师的创造性,提倡精选或创编作业内容,杜绝使用现成的试卷或练习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指出“熟练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你会如何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p><p class="ql-block">答: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首先,借助多媒体配乐或配图营造情境。将学生带入朗读情景之中,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其次,通过教师范读或聆听名家朗诵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其模仿朗读的技巧,进而产生想要朗读的兴趣。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朗诵会、故事会、演讲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在学生中评出“朗读擂主”“故事大王”“最佳演员”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朗读,从而使其感受到读书的欢乐,提高朗读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整本书阅读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内容,你认为语文教师要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1)营造班级读书氛围。良好的读书氛围会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会受到熏陶和感染。比如,可以建立班级图书角,也可以张贴读书海报,还可以创编读书黑板报等。(2)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参考资料,以及相关音频、视频作品等。为小学生提供符合其心理成长特点的书籍,是培养他们浓厚阅读兴趣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书籍,并注意读物的难度与小学生的能力要相适应。比如,除了经典的童话、寓言、故事、诗歌外,还要有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的著作。(3)教会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多种读书的方法。告诉学生对于自己所喜欢的书进行精读,其他书籍可以略读。写读书笔记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摘录好词好句”“概括主要内容”“写读后感”“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4)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5)用好阅读评价。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老师可以围绕读书的主要环节编制评价量表,制作阅读反思单,引导学生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语言学习与运用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p><p class="ql-block">答:(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文字之美,培养美的感知力 ;(2)品析人物形象,思辨真善美,理解人物形象美;(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语言背后的的意蕴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4)想象画面和意境,从文字上感受自然之美;(5)开展写作训练,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你有何看法?</p><p class="ql-block">答: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将语文要素与思政要素有机统一,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融通,实现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1)深挖教材,找准思政教育的融合点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逐步渗透思政教育。例如《青山处处埋忠骨》让我们认识到革命领袖毛泽东既有常人的情感,更具伟人的胸怀。《军神》中我们会认识革命先驱刘伯承元帅,体会他的钢铁意志;(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和人物形象,在情感体验中渗透思政教育。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读出语言的美,读出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3)合理运用教材,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例如教学《刷子李》,体会“艺高人胆大”的刷子李形象,引导学生明白勤学苦练方能成功的道理;(4)关注学习过程,教学中联系生活,在教学延伸中深化思政教育思想。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学习劳动技能,并通过对劳动过程、劳动体验的记录与描写,提升对劳动的感悟与理解,培养劳动的意识与习惯,增强劳动与创造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只有深入地理解教材、精准地解读教材,我们的课堂才会灵光闪现、新意不断。平时备课中,你对一篇课文如何进行文本解读?</p><p class="ql-block">答:(1)自主纯净地读,在不断追问中有所发现。静下心来,独立钻研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2)反复比较着读,在辨析品评中有所领悟。解读文本需要多读、细读,比较着读,我们就能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联系课后题读,在揣摩中发现编者意图。单元前面的导读,后面的语文园地,每一篇文章后面的生字与练习题的设计,也无不体现编者的编排意图。解读文本时,我们可以从单元导读和语文园地中获取有效信息,整体把握一组课文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我们要紧扣课后习题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挥其教学的风向标的作用,准确定位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精准地解读每一篇文本。(4)从儿童视角读,在角色换位中了解学情。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学时我们就会适当地放慢脚步,创设情境或者出示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同时,也留点儿时间让学生书写生字,掌握写法。(5)用专业眼光读,在研读中聚焦语言运用。语文教师解读文本,必须从了解“写了什么”走向领会“怎么样写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构建起自己鲜活的话语世界, 并能在言语交际中运用自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课堂上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p><p class="ql-block">答: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语文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阅读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技巧、口语训练等。落实“语文要素”的策略:(1)运用语文要素展开预习;(2)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围绕单元语文要素,链接生活资源和相关资料;(4)关注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5)整合单元资源,落实语文要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典小说单元,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方法有哪些?答:(1)要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可以借助章回体小说的原著题目,如《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水浒传》第二十二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2)抓住人物形象:阅读名著时,可以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要特别留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如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猪八戒的憨厚可爱、沙僧的忠诚老实。(3)品味语言:阅读经典名著时,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意思,遇到一些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只需知道大致意思即可。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幽默风趣等。(4)拓展延伸: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一谈对小说中某个情节、人物、主题的理解与认识。(5)欣赏电视剧片段,激发学生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如何落实课程思政?</p><p class="ql-block">答:(1)了解背景:通过介绍抗美援朝战争和毛岸英的生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2)把握主题:结合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事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涵义。补充毛主席《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3)体会情感:体会主席作为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与深深的不舍,更感受到他作为国家主席有着不同常人的伟人胸怀和博大胸襟。(4)拓展延伸:开展课外阅读,读读有关记叙抗美援朝英雄人物的文章,如《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也可以观看《长津湖》等有关抗美援朝的影片。总之,在教授《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应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学科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落实课程思政,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在教学《刷子李》一课时,如何体现读写结合,指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p><p class="ql-block">答:(1)聚焦正面描写,抓住《俗世奇人》的“奇”字,通过外貌、动作描写的品读,体会刷子李“规矩奇、动作奇、效果奇”,感受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2)学习侧面描写,抓住曹小三“半信半疑—崇敬—沮丧—肃然起敬”的心理描写,烘托出师傅刷子李的技艺高超;(3)小练笔,尝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例如:用几句话写出小三的心理活动:当曹小三在师傅的黑衣上找不到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时,心想: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当曹小三在师傅裤子发现一个黄豆大小的白点时,心想: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当曹小三明白点原来是师傅抽烟时烧的小洞时,心想:_ _ _ _ _ _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