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学工龙门电厂时

明朝牵马人

文/解向军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回忆学工龙门电厂时</b></p><p class="ql-block">文/解向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展学工学农,深入农村和工厂向贫下中农和工人师傅学习。西庄中学安排我们七三级六班全体同学深入工厂去,到龙门电厂学习。同学们第一次集体外出校门,食宿统一安排,时间较长。大家心潮澎湃,志气昂扬。背上被子,肩挂书包,手提着简单的洗漱用品,跟着队伍前面的五星红旗,唱着革命歌曲,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走在108大道上,同学们在清晨的阳光下显示出无比幸福的青春朝气,朝着北面的目的地向前进。</b></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队伍始终靠着国道右边行,沿途有大道水沟外的老杨树陪着我们向前行,不离不弃。<b style="color:rgb(237, 35, 8);">年方五十开外的班主任郭玉平老师也与同学们一起步行,他一会儿走到队伍的前面叮咛着什么,一会儿行在队伍旁反复强调注意安全事项。</b>公路上断断续续有着零星的车辆从身边而过,有的车辆到我们队伍旁行过的时候会放缓速度,司机还会为我们留下温謦的微笑。国道两面是正在茁壮成长的庄稼地,向西眺望,是一块块梯田紧相连接,直到被梁山挡住。向东望去,近处是绿油油而一望无垦的农田,远处是黄河的巨大河床,在阳光下折射到空中的气流,逆光望去仿佛是大海的波浪,不断的在闪动。<b>在教室待久了的小孩子,被大自然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的万千景象所吸引,一座座古老的村庄各有千秋,大约到了中午过之后,我们就到了著名村落大德堡,就是现在的大前村是我们下塌之地。</b></p> <p class="ql-block"><u>郭玉平老师是是下峪口村人,电厂紧邻大德堡,同学们都住大前村的农家屋里。我们班有电厂这一带的同学,班长王正元就是龙门镇龙门村人,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没来过龙门,更没有进过工厂。同学们的好奇心很强,春风意气。当天下午我们就进电厂进行了学习了解,通过参观我们知道电厂的发电机组是进口美国十九世纪的设备,随后我们分岗并与工人师傅进行了对接,第二天我们各自就跟着师傅们上岗。我和樊仙桂同学一组,分配跟一位姓吉的师父,还有一位师傅是知青出身,大个子,我已记不起他的名字了。每隔半小时抄记一次运行表,工作性质不算繁忙,知识层次也不怎么深奥。吉云德师傅很和气,我们从他身上得到了启示,学到了品格。这个岗的责任重,不得含糊。</u></p> <p class="ql-block"><b>星期天我们同样也休假,第一个星期天郭老师组织同学们去看龙门古渡,那个时候我们很少听"旅游"这个名词,″观光"二字对于我们学生来说都不宜用。从大德堡到龙门古渡也有十余里地的距离,记得只去了一部分同学,少数同学其中多是女生没去。我们在老师的率领下,也是排着队扛着红旗,步行到秦晋龙门古渡。</b></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的古渡上有座钢丝木板桥,我们站在桥头,郭老师津津有味的讲起铁索桥修建于1949年3月,为支援解放大西北,方便两岸通行,西北野战军后勤运输部在这里建起了一座铁索桥。铁索桥飞跨黄河中孤岛和山西岸口之间,结束了禹门口古渡只能行船渡的历史。<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他指着桥面上的木板说:咱们现在看见铁索桥的桥面木板是隔一出一,这个是科学的管理措拖,平时就这样,主要是防风。龙门古渡是官方名词,当地人称禹门口。这个地方风特别多,也很大,有″无风三汲浪"之说,大风来时迅猛,可以将铁索桥吹的翻个过,只要隔一抽一片桥板,风就对桥影响不大。哦,原来是这样的,大家明白了个小知识。</b></p> <p class="ql-block"><b>铁索桥的旁边建成了座铁路桥,公路桥也刚建成,当时叫战备桥,是座吊桥,不过它是当时由我国科学家自行设计的先进技术铁索吊桥。我们去时桥已建成,但不能通行,临时封着。老师带我们到新桥头,指着桥两面的两根皆由三十二多股的粗钢丝绳合起来的曲形吊绳,以巨型力学原理吊起的国道桥面,比起老铁索桥是要先进多了。老师讲道:尽管新桥还未使用,但是,国家二十年巨变真是了不起啊。</b></p> <p class="ql-block"><b>郭老师带着大家站到梁山北头处龙门山脚下黄河古渡的一方高处,指着山西吕梁山的脚下,讲起了鸽子岇(昂)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2月20日,住荣河日军企图偷袭禹门渡河;同年12月25日拂晓,荣河日军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向驻防禹门渡河的国民党军61师某营阵地发起攻击,守禹门口的一个加强排全部牺牲;同年12月30日,61师师长钟松命令属下两个营由师家滩渡过黄河,一个连进入鸽子岇下,从东龙门山侧翼向日军发起攻击,重新收复了禹门渡口及龙门山阵地,给日军以重创,粉碎了日军进犯大西北的侵略计划,61师的271名官兵阵亡。</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9月18日,为纪念禹门口抗日阵亡将士,国民党六位军政要员在禹门口石崖上留下巨幅石刻,从上至下依次为林森的“气壮山河”,孔祥熙的“精神不死”,阎锡山的“伟绩千秋”,于右任的“成功成仁”,宋希濂的“口却扶桑”和李文的“气壮龙门”。可惜因为新桥未通行,老师又担心铁索桥危险,我们没有能到渡口的对岸观尚石崖上的巨幅石刻。在我们站着的身后,正是450、452部队在挖掘往桑树坪的山洞,而禹门口新石器藏洞就在我们身后不足百米远的地方,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被发现。</b></p> <p class="ql-block">老师说:黄河禹门口两山屹立,<b>西来昆仑,河出中心,上宽百步,下泻千里,矗立如门,故称龙门,是黄河的咽喉,古有“鲤鱼跳龙门”,可谓家喻户晓。《三秦记》上记载:大鱼集龙门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下者为鱼。</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郭老师弯下腰来指着渡口边上被黄河水淹了半截的秦砖汉瓦遗址说:汉代的七祠八庙之首大禹庙就在我们脚下,巧夺天工,精美绝伦,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必游之地。郭老师是语文老师,他的语文造诣很深。那天他讲了很多历史知识,对同学们感触很深,本人尤其记忆深刻,那天看禹门古渡算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外出旅游,为自己后来热爱漫步祖国山河与古人对话启示很大。</b></p> <p class="ql-block"><u>又一个星期天,我们在电厂大礼堂里聆听了450部队首长的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讲课。今天我已经记不起这位师长姓名了,但他是我当年见到的最高首长。同学们都认真的听,首长从解放战争讲到抗美援朝,联系实际又讲到韩城开山洞。</u><b style="color:rgb(237, 35, 8);">老首长讲话好懂,也不知道是哪里人,他讲到进入韩城后首先想到了他的老领导党忠实,可是,当他找党团长时才知道老革命在韩城县监狱中。他就上监狱看望老领导,并质问陪同的县委领导?党忠实犯的什么法?县上领导的回答是:土匪。这位师长气愤的怒回道:他若要是土匪,那我们也是土匪!地方父母官吱吱唔唔无可回答,只好将党忠实先生放出来,并给平反。</b><b>前几年参与市委写党史时,发现过一点党忠实的蛛丝马迹资料,党忠实早年是我党地下党员,当时打入敌大岭驻军内部任连长,策划了大岭兵变,应该是李象久的部下。那么,这位讲话的首长是哪里人呢?</b></p> <p class="ql-block"><u>还有个星期天,与我在一起的樊仙桂同学邀我陪她到龙门山上找个人,我们俩一起在龙门山腰寻找她要找的人,结果跑到人家452部队的营房阵地,看见战士们住的简易帐棚宿舍,还有那些刚从工地回来洗澡的战士。路过时我到无所谓,可我同学头都未敢抬,我们俩跑的好累啊,肚子也咕咕的叫。部队灶房的味道喷香喷香,好令人羡慕啊,我们回到住地大前村后已好饿好困了。</u></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次校外学习实践,让我们都长了见识,见了世面,每一次活动都是刻骨铭心,永生难忘。回首往事忆初心,从前故事皆有义。同学如今满头霜,儿孙绕膝风流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025年5月9日午于瑯琊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