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月镜中花

方圆fg

<p class="ql-block">现在做一个体验,写爱人怎样对你自己。我写:老公对我说话不温和,老公对我没有耐心,老公对我的爱不够,老公对我不够细心。(请先把自己的写出来或在心中默念出来,再往下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把爱人的名字换成我们自己,把“我”换成爱人,再写出来读一读:我对老公说话不温和,我对老公没有耐心,我对老公的爱不够,我对老公不够细心。(你写出来读了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课堂上做这个体验时,我写出来读完之后感觉很惊讶,我看到的老公对我怎样,其实是我这样对他。我看到外界的呈现是我内在呈现的映照,也就是外边是我的一面镜子,我通过看别人看到了镜中的自己。</p><p class="ql-block">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我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个体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p><p class="ql-block">当知道我们看到的外在是我们自己时,我们可以通过对外界的评判看到真实的自己,从而客观的了解、修正自己。</p><p class="ql-block">比如,我看到老公很勤劳、有爱心、能干、有能力、有思想,看到孩子努力进取、开朗乐观、人缘好、乐于助人、认知有高度,其实是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特点。我们看到外界都是自己有的,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有的东西,我们没有的东西是看不到的。比如大彻大悟,我从来没看到过一个大彻大悟的人,因为我不知道大彻大悟是一种什么状态,即使有大彻大悟的人在我面前呈现,我也看不到他的大彻大悟。</p><p class="ql-block">同样,我们看到孩子的问题,也是我们自己有这方面的问题,我们才从孩子身上看到,甚至孩子本身并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只是我们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在了孩子身上。比如我们认为孩子不努力学习、没有礼貌,是我们高标准的要求孩子,想让孩子达到我们想要的样子,当孩子没有按我们的要求去做时,我们就给他贴了不努力、没礼貌的标签,孩子真的不一定是这个样子。所以要想改变我们认为的孩子的问题,根源在改变自己。</p><p class="ql-block">当我们降低期待,对自己有更多的允许接纳认可时,我们就会更多的接纳允许孩子和周围的人,看到外面的人大多都很好。当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外界互动时,我们会看到每一个人都在支持成就着我们,也会收到更多人的支持。</p><p class="ql-block">如同水中月镜中花,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自己的影子,是我们自己内在的呈现。只要我们自己内在积极正向阳光了,我们会散发出光和爱,外面将被映照的一片光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克富:什么是“好”的家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好”和“坏”,不但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种结果判断。因此,当有人问我“怎么成为‘好’的家长”这个话题时,我觉得先得确定对于“好”的判别标准,而这个标准离不开我们的站位:到底是从家长的角度看是好的家长?还是从孩子的角度看是好的家长?另外,也得思考:一个家长出于好心却办了坏事,也就是,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却对孩子并不好甚至是坏的,这算不算好的家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两点声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我是心理咨询师,也是个父亲,也是位家长,我得先站在家长的角度说句公道话: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尽管我不认为家长都是好的,我却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坏”家长。一个家长对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比如打骂孩子,至多我们可以说是做了不好的事情,但做了坏事情的家长不能称之为坏家长,就像做了坏事的人不能称为坏人一样。我坚决反对“泼洗澡水时连同孩子一起泼出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要声明的第二点是,我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对家长做出评判的。当然,明天的涂鸦,我还会从心理咨询的专业角度,对什么是“好”家长给出一个结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与成人的众多不同之一是,孩子给出的评判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感性或感受而非理性的思考,对家长的评判自然也不例外。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好,就是好家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请注意,“对自己好”是孩子本人在心理层面“感到”的,而不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判断出来的。一个女性曾告诉我,她在青春期与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都反叛得很厉害,但继父却总是动手打妹妹而对她极为宽容,直到有一天她“作”的实在过火了,继父才动手打了她一巴掌,可就是这一巴掌让她“感到”了继父对她的爱——与同母异父的妹妹一样的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好,就会高兴;同样,孩子如果感到父母对自己不好,就会不高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的好与不好其实都写在孩子的脸上,孩子的脸就是父母的镜子,通过这面镜子,父母可以照出自己。因此,如果有人问我:“我是一个好家长吗?”我会很直接地回答:“这样的问题没有必要问别人,去看看你孩子那张脸你自己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实在想象不出,一个整天愁眉不展的孩子会有一个好家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如果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好丈夫”,也可以看看老婆的那张脸,爱您的老婆容光焕发,您一定是个好丈夫;如果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好老婆”,就去看看自己丈夫那张脸,爱您的丈夫神采奕奕,您一定是个好老婆;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解答诸如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员工或好领导”之类的疑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这样说,不是开玩笑。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过心理学的都知道,这种说法在心理学上叫“镜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能够通过别人这面镜子照见自己样子的,比如会“看人家的脸上行事”“能长眼色”,在跟别人交流或相处时能够通过别人的反映决定哪句话该说哪句话不该说,什么时候该亲近什么时候该离开,而不是“不长死活眼”“没有眼力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包括好的家长在内的所有好人,都会有一个好的镜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