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二章孩子的呐喊与父母的无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警醒篇我们认识到了我国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诸多的误区与扭曲,我国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一批仍充满了艰难与恐慌,而我们的家长也存满了焦虑与无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调查显示:"我国68%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方式直接相关。当孩子用沉默、叛逆或自伤发出呐喊时,许多父母仍困在'物质满足=良好教育'的认知茧房中。本章将通过临床心理学案例与发展理论揭示:被忽视的陪伴、不平等的对话、错位的教育目标,如何像慢性毒药般侵蚀孩子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李姐家儿子考上重点高中却抑郁休学了,王叔家闺女宁愿住校也不愿回家...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小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发现:超过6成孩子觉得父母不懂自己,8成亲子吵架其实都是‘鸡同鸭讲’。我们总说爱孩子,可为什么孩子越来越疏远?"</p><p class="ql-block">作为家长,如果我们能够尽早认识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认知误区,正确认识孩子的成长特性,回归教育的自然本性,我想对家庭、对孩子甚至是对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物质</p><p class="ql-block">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作为父母的一定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重任,要有所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用心就能绘出美丽的图画,不用心那就成了涂鸦。如果连涂鸦都做不到,比如很多家长迫于生计不能陪在孩子身边,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父母内心愧疚,在钱或其他方面无限满足,以求弥补;还有更多一部分家长,尤其是90后的年轻人,为了追求自身的轻松自由,把孩子扔给老人代养,他们只负责出钱。而孩子什么情况他们却置若罔闻,甚至一概不知。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孩子幼年教育的缺失,最终发展成为“问题少年”。很多父母忙于挣钱,认为只要给与孩子物质上的最好,就是对孩子的爱。目前的社会,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由于生活的压力,致使家长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这样的无奈也造成诸多家长秉持“物质上尽量给予弥补”的现实家庭教育观;有些父母认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有最先进的学习工具就是对教育的最大投资;还有的认为不缺孩子的钱,让孩子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其实不然,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其成长中最为重要“养分”来源,绝不仅仅是最简单的、“廉价的”物质投入,而更多的却是对孩子心理的关爱、呵护和陪伴。作为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p><p class="ql-block">在孩子的成长发育阶段,无论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在每一个阶段,他们都会遇到不同的生长、发育、成长的困惑。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却不在他们身边,对他们遇到的问题自然就没有更多的关注,更无法体会到他们内心的不安、焦躁和呼喊。作为过来人,如果我们认真回想,我们是可以感受到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会遇到这些问题的。女孩儿第一次的见红,如果她要没有相关知识,更没有父母的告知,如果再内向一点儿,你可以想象到她当时是会多么害怕,多么自卑;即使是男孩儿,在偶然发现自己小腿上长出了浓密的腿毛,他都会感到惊恐。在他们没有处理好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时的无助,这个时候是他们自感最弱小的时候,是最需要自己的父母陪伴和引导的时候,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没有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帮助,我们很难想象到他们内心会多么无奈,对自己的父母会多么的失望,甚至会发展到自卑、对自己的厌弃。</p><p class="ql-block">真实故事: </p><p class="ql-block">1. 城市孤独症。北京某重点小学抽样调查显示,82%的"精英家庭"孩子拥有最新电子设备,但76%表示"宁愿用iPad换父母陪吃一顿晚饭"(北京市教委2023调研)。</p><p class="ql-block">2. 生病才能见妈妈 。老家表姐的女儿丫丫,冬天故意洗冷水澡发烧。她说:"只有生病了,妈妈才会从城里回来陪我。"医生说这孩子是"心病",叫"躯体化障碍"——想妈妈想到身体出毛病。</p><p class="ql-block">3.留守之痛。贵州12岁女孩小芳(化名)因长期见红不敢告知爷爷奶奶,用作业本垫卫生巾导致感染,被送医时蜷缩着说:"要是妈妈在,我就不会这么脏了"(央视《守护成长》2022报道)。</p><p class="ql-block">4.手机堆里的孤独 。 邻居家小明过生日,爸爸又送了一部新手机。可孩子偷偷和老师说:"我想要他陪我打一次篮球,但他总说‘钱不够就跟爸说’。"后来我们在小明床头发现,他用7部没拆封的手机拼了个"爸爸回家"。</p><p class="ql-block"> 科学小常识: </p><p class="ql-block">- 大脑就像小树苗,0-7岁最需要父母陪伴浇灌 </p><p class="ql-block">- 总不陪孩子的家长注意了:孩子大脑管理情绪的部分会比同龄人小1/4(美国科学家扫描发现)</p><p class="ql-block">警示性结论:"当父母用奢侈品填补陪伴空缺时,孩子接收到的潜台词是:你的情感需求不值得我花费时间。这种'物化关怀'将导致两种极端——讨好型人格或物质成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俯视型教育的毁灭性代价</p><p class="ql-block">教育也需要平等。在我们了解的大多数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大都采取的是俯视教育。做父母的自然觉得他们经历了社会的历练,他们的认知是生活的经验,孩子就应该听命、服从于父母的管教,一旦孩子没有听他们的,或者是孩子做了某件事,父母认为不对,甚至是其他人认为不对的,我们的父母会马上对孩子不分场合的进行喝斥和批评。却很少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考虑。考虑什么呢?考虑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即使真做错了,在做这件事前孩子是否知道这样做是错的?如果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这样做是错的,那错的就应该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没有提前教给他。对孩子吼叫或者打骂,更是非常错误的教育手段。这样俯视型并带有控制欲的教育,所产生的后果绝对是抗拒。青春期的孩子出现逆反,基本都是由于这种不平等的家庭教育造成的。</p><p class="ql-block">身边案例:</p><p class="ql-block">1. 那句‘你真笨’的代价。楼下张阿姨天天骂儿子"猪脑子",结果孩子真变"笨"了——考试手发抖、见人就躲。心理医生说这是"习得性无助":骂多了,孩子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没用。</p><p class="ql-block"> 2. 跪着背课文的悲剧。 新闻里那个跳楼孩子留的纸条,看得人心碎:"爸,这次数学89分,离你的95分又差了6分。不用你罚跪,我自己走..."</p><p class="ql-block"> 3.语言暴力实验。沈阳某初中开展"角色互换日",让家长佩戴情绪记录仪。数据显示:平均每小时出现7次贬损性语言,而孩子生理指标显示应激反应水平超警戒线2.3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23实验)。</p><p class="ql-block">4.青春期报复性叛逆。17岁少年小凯在心理咨询室砸碎花瓶后哭诉:"他们永远在纠正我的'错误',却从没问过我为什么打翻药碗——那是我听说生姜能治妈妈的类风湿..."(上海瑞金医院临床案例)。</p><p class="ql-block">我们具体再来阐释一个案例: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催促儿子快点起床去幼儿园,然后好去练车,明天就要驾考了。我心急火燎,却发现儿子把牙刷咬在嘴里,站在玩具架前玩玩具。我气坏了,大声喊他的名字,并狠狠打了他屁股一巴掌。儿子被我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坏了,傻傻地站在那儿,眼里充满了恐惧,手里还拿着没拼好的磁力棒。等我批评完,儿子怯怯地说:“妈妈,我想拼一个太阳花,你对着太阳花许愿,明天考试就一定会通过。”我愣住了,一把把他拥在怀中,说不出话来。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常常让我身心俱疲、浮躁焦虑,难免迁怒于儿子。可我的“小蜗牛”却用他的爱和善良把我浮躁的心熨平了。</p><p class="ql-block">正如我们刚才看到的案例一样,在我们周围是否经常有这样的案例,当孩子表现出不符合成人期望的行为时,好多父母马上对孩子会火冒三丈,会急赤白脸,会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甚至打骂,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可你们多会儿扪心自问过自己,这样合适吗?你真的是站在他的角度认识和考虑问题的吗?而不是为了你们家长所谓的面子,不是为了你们家长的那点虚荣,不是为了你们心里那点儿与别人家孩子的比较吗?"当我们用'为你好'的名义践踏孩子的尊严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精神绞杀——你亲手扼杀了他的自信,却怪他不够阳光;你折断了她的翅膀,却怨她不会飞翔。"其实家长但凡耐心倾听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很可能会发现,回报你的,一定是像“太阳花”一般温暖幸福的爱和惊喜。</p><p class="ql-block">干预方案:"建议家庭会议采用'3-2-1原则':3分钟孩子独白(不打断)、2分钟情感确认('我理解你很委屈')、1分钟共同解决方案。这能将亲子冲突降低57%(美国儿科学会2022指南)"</p><p class="ql-block">0-12岁是孩子对父母最依赖的时候,也是孩子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对于孩子自信心和是非观的建立尤为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审视,切不可居高临下,那样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也会导致你对孩子的行为和处置出现错误。父母对孩子的审视,必须能够以同龄人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进行认识,一定要不吝肯定和表扬。恰到好处的表扬,对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非常重要。而正确的批评,也可以引导孩子区分对错、善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家庭教育重不在教而在育</p><p class="ql-block">孩子往往不需要多么有才会讲道理的父母。教育的神奇之处不在于你多么会讲大道理,不在于你认为你讲的有多么重要、多么有理,而往往就在于那一个点的正确对接上。也可以说是对孩子的触动。哪怕你什么道理都没讲,有的只是一个和蔼的微笑,爱惜的摸了摸他的头,或者是一句关心的话语,,,,,,!</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几个案例,通过案例我们会更深刻的认识其中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1. 教师家的‘差生’。刘老师夫妻都是重点中学名师,儿子却被学校退学。那个被父母过度辅导的男孩,在职校学习汽修后说:"第一次拆开发动机时,我才感受到活着的意义。"心理评估显示,其抑郁指数从重度降至正常范围。</p><p class="ql-block">2. 28岁不会系鞋带。中科大少年班某毕业生坦言:"父母把我培养成'解题机器'的代价是——28岁的我仍然不会系鞋带,因为从小到大他们只说过'别管这些,去做题'"。 </p><p class="ql-block">3. 反向教育启示案例。杭州某文盲母亲培养出博士女儿,其教育秘诀是:"我只会问她'今天你发</p> <p class="ql-block">现了什么有趣的事?'"(《中国教育报》2023专题报道)。</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来阐释一个具体案例:我有个朋友,他们两口子都是中学的骨干教师,一个教数学,一个教英语,家里就一个男孩儿,聪明伶俐。让旁人看,对于这个孩子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家庭教育资源,中学各科不用求别人,父母全部可以帮助解决。事实也确实如此,对于孩子的学习我的朋友夫妻俩是非常重视,可以说把很大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导和辅导孩子的学习上了。每次我去他家串门,都隐隐能听到他妻子在给孩子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甚至还听到了一句“这么简单的题你还做错,让你们老师以为我们根本就不教你呢,这简直丢的就是我的脸!”。小学的时候,孩子成绩确实很优秀,并顺利升入到父母所在的学校(最好的中学)读初中。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当这个孩子就读初中一年后,成绩却越来越下滑,还越来越叛逆,凡事都总是和他俩对着干,甚至是打架斗殴。好容易熬到中考结束,高中也没有考上,最后没办法,我朋友只好把孩子送到了一所职业学校就读。本来很好的一个孩子,很好的教育资源,最后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反思我朋友家的这个案例,也许我们会从侧面感受到那个孩子在这种家庭里的那种压抑;甚至我们也能想到,即使孩子成绩很优异,而在外界认识还是人家夫妻俩教的好,而很少会想到是这个孩子自己的努力。</p><p class="ql-block">通过以上案例,大家应该更能感受到家庭教育是有方法在其中的。家长最好不要成为孩子的技能导师,那是属于学校的职能,更重要的是应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哪怕是孩子的“粉丝”。这样才能在孩子彷徨的时候给予指引或疏解,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再比如孙悟空,菩提祖师就是他的技能导师,教会了他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才导致他持才自傲大闹天宫,最终却落得被压在五行山下;而唐僧却是他的心灵导师,虽什么本领也没有传授与他,却用他的坚韧、善良、追求真理的精神令其感化,从而实现了孙悟空的立地成佛。</p><p class="ql-block">"别把孩子当盆栽修剪!你越替他做决定,他越找不到人生方向"。教育就像种水稻, 坏农民:天天拔苗助长 ;好农民:该施肥时施肥,该除虫时除虫,其他时间蹲在田埂上乐呵呵看着。</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孩子的教育重在沟通</p><p class="ql-block">沟通,实际讲的就是家庭成员间的人际交往。家庭里良好的人际交往才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培养。要善于和孩子处朋友,和孩子们有非常健康美好的交往,要平等的交往。中国近代有个高人叫梁启超,他无论是在佛学上的造诣,还是他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功底都是非常有影响的。而我们大多不了解的是最令他骄傲的家庭教育。可以说他的家庭教育是中国近代三百年来最成功的案例。其9位儿女个个才俊,有建筑大师、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有火箭专家、有西点军校的高才生等等。他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这么成功,很重要的得益于他能够和孩子们像朋友一样的平等交往,能够很容易找到子女的内心所在。</p><p class="ql-block">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对孩子这样说:“当你有了孩子,你就会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和无奈”。这句话并非指刚刚出生的孩子会造成什么问题,或是新上任的父母们自己会有什么问题,而是意味着——伴随孩子的成长,父母必定会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问题。父母与孩子之间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父母如何同孩子沟通,这时语言显得尤其重要。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发现他们正在用一种带着情绪、自己不喜欢的语言在跟孩子说话。在沟通中发生这种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太爱孩子却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沟通的知识。这种沟通上的问题往往从孩子出生就埋下了障碍。(比如,孩子不会说话时,父母对孩子哭闹的理解和反应;孩子童年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所发生的“犯错”,父母的应对处理)</p><p class="ql-block">来看两个日常案例。</p><p class="ql-block">案例1:孩子饿了,妈妈刚用碗里的热水把奶瓶里的奶热好,递给孩子,孩子没拿稳,反倒把奶和水都弄洒了一桌子。甲的做法是,马上训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连个杯子都拿不住。”更有甚者顺手打孩子一巴掌。最后的结果是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气,事情一团糟,孩子学会通过发脾气、打人解决问题;乙的做法是,马上安慰孩子:“孩子,没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你把桌子擦干净好吗?”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得到了原谅,马上向大人道歉,并高兴的把桌子擦干净。孩子学会了宽容。</p><p class="ql-block">案例2: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次考试竟然就不及格。甲的做法是,非常生气的训孩子:“你看你,考这么点分,你也不嫌丢人?你看谁谁,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气死我了。”更有甚者还踢孩子几脚。最后的结果,孩子心情坏到了极点,心里觉得“我完了,这么笨,学不好了”;乙的做法是,温和的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也不好受,这次没考好不代表什么,关键是我们要找出没考好的原因,然后解决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有进步。”这样的结果,孩子认真的去找原因去了,心里想:我要努力,不能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我一定行!</p><p class="ql-block"> 以上两个案例大家一比较就清楚了。可见如何沟通是一切教育都应正确审视的问题。沟通方式不对,不仅不起好的作用,反而还很容易从反方向起作用。家长一定要平行的、正面的对孩子进行“对视”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五节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自己去感知而不是传授</p><p class="ql-block">自己去感知实现的收获是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快乐,而别人的传授始终只是意识上的被迫接收,缺少了那种自我的成功和快乐。孩子是最单纯、最有可塑性的,也是最有自我学习能力的。如何塑造一定得讲究方法。生活中,我们总会基于父母自以为是的“爱心”而越庖代主,制止孩子做这个,不让孩子尝试那个,把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的精神逐步扼杀在了“家长的自以为是的传授”里。殊不知,今天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解决好孩子好奇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震撼性实验:</p><p class="ql-block">1. 火的探索对照组。 芬兰幼儿园允许孩子在防护下接触火焰,幼儿园老师还带着孩子们生火做饭,结果这些娃: </p><p class="ql-block"> - 比只听安全课的孩子更懂防火 </p><p class="ql-block"> - 遇到危险不慌张,因为亲手试过</p><p class="ql-block"> 2. "完美孩子"的崩溃。某重点中学学霸在心理咨询时爆发,哭着说:"我妈连调显微镜都要代劳!好像我的手是残废的!现在我看到实验器材就手抖!" </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来具体阐释一个例子:星子是我朋友的儿子,一个很爱学习且勤奋的孩子。而作为中学教师的朋友,对孩子的学习更是上心,可以说时刻关注着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数学遇到了阻碍,他会马上去帮助孩子进行讲解。孩子英语学习遇到了问题,他又会将他的心得积极地对孩子进行传授。可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在学习上却越来越懈怠。各位家长们,你们觉得到底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我这位朋友的处理方式不对呢?答案很显然是后者。我的这位朋友犯了一个十分常见的育儿错误,那就是“感觉剥夺”。</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感觉剥夺”?大部分家长对“感觉剥夺”这个词感到十分陌生,但其意思却并不复杂,它指的就是家长错误地控制了孩子感知世界的通道,也就是通过强制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如传授和灌输),从而剥夺了孩子自己探索及认识世界的自由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认知感。</p><p class="ql-block"> “感觉自由”对孩子有多重要?首先,它是对孩子本能的好奇心的尊重。孩子天生就是充满着探索欲的,而感觉自由是孩子自由享受世间各种物质与美好的基础。其次,感觉自由赋予了孩子思考的动力。只有当孩子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自己接触的事物,以及拥有了感官上的完全自由,才能够激发孩子主动地思考,最后实现成功的快乐。</p><p class="ql-block">不要随意的怀疑孩子,也不要否定孩子,相信他们的认知一般比父母强。以我们成年人的认知去看待和评价孩子是绝对错误的。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善于鼓励孩子对一切未知的探索。比如孩子对火感兴趣,伸手去触碰。我们父母一定不要马上制止,或是抱着孩子远离,那样我们的孩子就丢失了一次最好的对火的感知机会,甚至导致孩子对未知探索的精神都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再比如初学走路,一定要鼓励孩子大胆的去走,不怕摔跤。没有不摔跤就能学会走路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认识:挫折是成长的代价,也是少年的权利。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当好孩子的‘三好家长’:1. 好观众:少说多听,把"你听我说"改成"你说我听" ;2. 好队友:跟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3. 好导游:指路不代走,让孩子自己发现风景 。</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当我们解码孩子的呐喊,会发现所有问题行为都是加密的求救信号。家庭教育不是工艺品雕琢,而是生命森林的守护——需要父母弯下腰(平等)、扎下根(陪伴)、收起剪刀(控制),允许每棵树以自己笔直或蜿蜒的方式触碰天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