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触浙东南的魅力(一)

人在途中

<p class="ql-block">  浙江省,简称“浙”,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靠福建,西以安徽、江西相接,北边就是魔都上海与江苏,地形西南向东北倾斜,有着“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浙江的名字由来也很有意思,与钱塘江有关,钱塘江的潮水被称为天下第一潮,也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江水弯弯曲曲地向前流去,像个“之”字,因此叫做“之江”,又称浙江,这就是浙江省的由来了。</p><p class="ql-block">‍ 浙江历史悠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万年前的上山,是世界最早的栽培水稻和定居村遗址,见证了万年前,上山先民走出了山林,走向田间;可以看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这里出土了最早的漆器,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我们可以看6000年前的马家浜遗址,出土了大量水稻和农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还可以看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这里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利系统,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时期还早上了一千多年。可是这些都不是这次要去看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春天的江南是最美的,有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词人对江南春色的追忆、向往和赞颂。随着春天的气息到了浙东南,去探寻浙东南的美景。</span></p> <p class="ql-block">  到浙江的第一站我们直奔鲁迅故居—— 绍兴市,绍兴是浙江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浙江第四大城市。旧称会稽、山阴,简称越,是浙江的文化中心之一,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有着2500多年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有名的水乡、酒乡、桥乡。绍兴风景秀丽、人才辈出。人文景点散落于古城。绍兴古城有八大历史街区:鲁迅故里、书圣故里、八字桥、越子城、石门槛、前后观巷、西小河、新河弄。除此之外,在这些历史街区附近还散落有沈园、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青藤书屋等人文景点。</p> <p class="ql-block">咸亨酒店</p><p class="ql-block"> 咸亨酒店在市区鲁迅路秋官第,临街朝南。酒店东侧,竖立着一座四柱塔形招牌。塔高二丈许,顶有瓦,有檐,檐下外侧悬一大“酒”字。四柱似竹,塔体中空。朝西面有黑底,上书“咸亨酒店”四个金字。店内摆设格局,悉如鲁迅小说《孔乙己》所状。因此处老酒地道,“过酒坯”(下酒菜)风味纯正,闲暇之时,于此自斟独酌,或约三二酒友品“三酉”而负暄闲聊,均极自在。咸亨酒店有绍兴酒俗博物馆之戏称。</p> <p class="ql-block">  鲁迅笔下风情园在绍兴鲁迅纪念馆西北侧,有一朱家台门,又称“老磐庐”,它西接周家新台门,东邻周家老台门,北临东咸欢河。朱家台门环境幽雅,且寓古迹,为古城绍兴保存最完整的典型的花园台门建筑。园内设有绍俗祝福、越俗漫话、迎神赛会、男婚女嫁四个主题陈列馆,分别展示绍兴传统节庆习俗、越地民俗文化、民间庙会场景及传统婚俗礼仪。朱家台门的主人叫朱阆仙,即买下周家新台门的“朱文公的子孙”。朱家台门原为越王望花宫故址,系明初名将胡大海官宅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 </p><p class="ql-block">‍ 即周家新台门,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前后六进,占地580平方米,鲁迅的童年在这里度过,1918年,周家衰落,卖给隔壁大户朱家,朱家对鲁迅故居进行大面积改造,还没改造完,朱家也衰落了,建国后进行多次整修恢复了原貌。</p> <p class="ql-block">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有《呐喊》、《仿徨》、《朝花夕拾》、《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p><p class="ql-block"> 鲁迅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但他仍热爱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在日本的东京弘文学院里学医。他想拯救像父亲那样的病人,不被庸医医治而去世。而真正让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上课播放的幻灯片里边,中国百姓看见被日本绑来的国人被杀害,却无动于衷,目光呆滞,愚钝。这深深刺激了鲁迅,拯救一个人的身体远没有拯救一个人的精神重要!就这样,鲁迅为了拯救国人的愚钝,唤醒国人,他拿起了文艺的武器,疗救国民精神上的创伤。</p><p class="ql-block"> 鲁迅在1918年,参与新文化运动,1919年参与五四运动,他都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封建,旧制度。</p><p class="ql-block"> 1936年,鲁迅因病逝世,在其葬礼,宋庆龄、蔡元培、茅盾等人都参与了扶灵。也显示了对鲁迅先生的尊敬。</p><p class="ql-block"> 鲁迅是文化的巨人,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鲁迅的精神与事迹,时至今日仍被大家铭记。</p> <p class="ql-block">鲁迅卧室</p><p class="ql-block">‍ 1910年7月至1912年2月,鲁迅回绍兴任教,这是他当年的卧室。鲁迅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在此写就。</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p><p class="ql-block"> 鲁迅故居原为周家新台门的一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鲁迅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故乡度过,1918年新台门易主后,大部分房屋被改建,但鲁迅家主要建筑幸得保存。现室内按原状陈列,不少家什系当年原物。新台门位于东昌坊口西侧,是一座大型的台门建筑,其规模和结构与老台门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共分六进,共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共占地4000余平方米。当时,新台门内共居住着覆盆桥周氏中的六个房族,而鲁迅故居则位于新台门的西面。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百草园</p><p class="ql-block"> 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百草园连同周家新台门的房产易主之后,园地的南北两端虽已改变了面貌,而它的主要部分仍基本上保持原样。鲁迅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qí],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现大部分园地保持原貌。</p> <p class="ql-block">《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p class="ql-block">‍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关于百草园,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童年的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来园中玩耍,找寻乐趣。</p> <p class="ql-block">  从百草园出来,还能通往古戏台,这是鲁迅笔下的风情园一角,方池一带的建筑堪称经典之作,池中建有一亭,园柱楹联“地似三山春似海,花为四壁船为家”,亭柱的另一楹联是“四面碧波三尺水,一弯新月半庭风”横额“鱼乐园”。有缘的话还能听上一曲越剧,感受绍兴慢时光。</p> <p class="ql-block">鲁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200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p><p class="ql-block">‍ 鲁迅纪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葚、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生活的环境氛围。“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p>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里的“民族脊梁碑”代表了对鲁迅先生卓越贡献和伟大精神的高度赞誉与纪念。</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他的作品如同一把把利剑,刺痛了麻木的民众,唤起了人们的觉醒。他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的深刻批判,对国民性的反思与剖析,对社会正义的不懈追求,都展现出了他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国人在困境中坚守、抗争,为了民族的进步与尊严而奋斗。“民族脊梁”四个字,精准地概括了鲁迅先生的一生以及他所代表的坚韧不拔、勇于担当、为民族利益不惜奉献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p> <p class="ql-block">  绍兴鲁迅故里,原为绍兴鲁迅纪念馆,1953年建馆,位于浙江绍兴市区中心地带(解放路、中兴路与鲁迅路的交叉口)鲁迅中路235号,占地50公顷,是鲁迅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室内陈设按当年原样摆放,不少家具和用品均是原物。</p><p class="ql-block">‍ 绍兴鲁迅故里是浙江省成立的第一个人文类纪念馆,拥有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土谷祠、长庆寺、鲁迅笔下风情园、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等一大批与鲁迅有关的人文古迹。</p><p class="ql-block">‍ 从鲁迅故里景区走进,首先看到的便是鲁迅祖居。鲁迅祖居也称为周家老台门,它是周家的老宅,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p> <p class="ql-block">  在绍兴我们常会听到"台门",其实,在绍兴凡是房屋比较像样点的都称作台门,且往往聚族而居。"台门"起初是对有身份人家住宅的"尊称",后来随着历史的变化,就把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的院落都称为"台门”。绍兴人和大多数江南人一样,功成名就或经商发达的都会在老家新建宅院,以荣宗耀祖,光彩门楣。</p><p class="ql-block">‍ 其主体建筑分四进,第一进俗称“台门斗”,仪门悬挂着“翰林”匾额,鲁迅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这对周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第二进为厅堂,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主要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厅堂正上方高悬“德寿堂”大匾。</p><p class="ql-block">‍ 德寿堂,举办婚丧祭祀时的大堂,也用来接待重要宾客,平日鲁迅很少前来。最初叫“宁寿堂”,为了避免皇帝的讳,改为了“德寿堂”。大堂摆着雄劲字画、太师桌椅,端肃凝重,楹联上写“福禄欢喜长生无极,仁爱笃厚积善有征”。</p> <p class="ql-block">  第一进至第四进的左右,均建有对称的侧厢、楼房,房与屋之间都有廊屋贯通,侧厢的房屋主要是书房、储物、厨房等功能之用,很好地展示了绍兴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穿过故居西首的长弄堂,便来到了厨房。厨房里灶、和炊具等。鲁迅和章运水就是在这个厨房里初次见面成为好朋友的。章运水就是鲁迅著名小说《故乡》中“闰土”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绍兴的特色景观-乌篷船</p> <p class="ql-block">  第二进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红白喜事,贵宾到来的聚会之地。额枋悬挂着“思仁堂”匾一块。这地方颇有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p><p class="ql-block"> 三味书屋位于鲁迅路198号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寿家台门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称赞其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清末绍兴城内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鲁迅 12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三味书屋”的原名“三余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p><p class="ql-block"> 鲁迅的座位,在书房东北角,一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原有刻字的桌子不在了,这是补上的桌子上 面没有刻字所以立了个木牌。)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鲁迅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p><p class="ql-block">‍ 三味书屋距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保存十分完好。房子、桌椅、匾额、对联等大多都是当年的原物。一代文豪便是从此走出,同样这座古朴雅致的书屋也是名扬天下,让世人一睹为快。</p><p class="ql-block"> 何谓“三味”?解释下: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ihai</p> <p class="ql-block">绍兴黄酒馆,旁边便是鲁迅故居</p> <p class="ql-block">  浙江省——宁波,这座位于中国浙江省东部的港口城市,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对外开放的门户。宁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是这一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源地。夏朝时期,宁波地区被称为“鄞”。宁波有漫长的海岸线,港湾曲折,岛屿星罗棋布。是全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每年来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 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天一生水,海定波宁。静谧苍穹下,霞光染红了三江;璀璨灯光中,人声沸腾了月湖;宁波,在时间的涤荡中,尽显恬淡沉静、温婉内敛的秀气和灵性;它,在历史的发展中,练就海纳百川、勇于超越的气魄和胸襟。</p><p class="ql-block">‍ 宁波,这座灵动的城市,它开启了一方文明,河姆渡遗址很古老;独占地理优势,是最早的通商城市;牵引着无数风云人物,王阳明、蒋介石、潘天寿……他们的故乡都在这儿。但其实它最迷人的,还是一年四季的静谧风光!</p><p class="ql-block">‍ “东南古越国,户口殷杭州。沧海浴红日,平江涵素秋”——宋﹒刘挚《观明州图》</p><p class="ql-block">古时的明州就是现在的宁波。</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宁波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span> 早在八千多年前,宁波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宁波简称“甬”,别称甬城、明州,古代被称为“鄞”,距今4200年的夏朝堇子国,被认为是宁波作为“邑城”的最早起源。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鄮、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p><p class="ql-block">‍ 宁波是一个很有名的城市,中国有名的港口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北仑港的吞吐量是赫赫有名的,著名的船王包玉刚就是宁波人。</p> <p class="ql-block">老外滩</p><p class="ql-block"> 比起上海的外滩,宁波的老外滩显然不及前者知名,但却比上海外滩的历史还要悠久20年。经过重建的老外滩基本保持了当初十里洋场的风貌。欧陆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厚重的木门在推开的时候仍然会吱呀作响,泛着锈迹的铁栅栏在时间的过往中静默安然,精美雕花的石头向每一个路过的人讲述着它见证过的老故事。</p><p class="ql-block">‍老外滩位于宁波江北区三江口,即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汇流之地,早在唐朝时就是中国四大港口之一,并成为鉴真东渡的起点,及至近代《南京条约》签订后,宁波于1844年正式开埠,比上海外滩晚1年。</p> <p class="ql-block">  远处形像玉米的建筑是宁波财富中心,建筑高度188米,是宁波的现代化地标建筑之一,也是城市的新兴商业中心。这座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和高端的设施吸引了众多游客。财富中心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现代城市的繁华与活力,是宁波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  它是中国最老的外滩,仍保留着大量漂亮的欧式建筑,但是大多都已经被改建成了小资的酒吧和餐厅,不过来这里拍出来的照片依旧很有调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外滩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不是封闭的,任何市民都可以在老外滩这个三江口岸感受自己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宁波,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活力。漫步在老外滩,仿佛穿越了时空,一边是百年老建筑,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一边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展现着今日的辉煌。夜幕降临,灯光点亮了江面,波光粼粼,浪漫至极。牵着爱人的手,吹着江风,听着街头艺人的歌声,这就是宁波独有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  宁波老外滩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872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三江口北面,历史可追溯至清朝,见证了宁波的传教历史,是老外滩区域的显眼地标。</span>是法国籍教士所建的一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同时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如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抬梁式等设计元素,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实例,是老外滩的地标建筑,驻足观看,浓重的历史复古美感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宁波也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东钱湖的湖光山色,四明山的层峦叠嶂,无不让人心旷神怡。我们还没来得及好好去探寻,就开始上普陀山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宁波,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离开了又念念不忘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杭州湾跨海大桥横跨杭州湾,连接嘉兴和宁波,全长36公里,2008年通车。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地标性建筑和城市名片,展示了高超的工程技术水平。这是在车上抓拍的。</p> <p class="ql-block">朱家尖住处清晨的日出🌅。从朱家尖乘船就可以到普陀山。</p> <p class="ql-block">  普陀山是东亚文化圈乃至全世界公认的“观音朝圣中心”,在观音信仰及观音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其拥有深厚的佛教文化,不同于其他三处佛教圣地,佛经中观世音菩萨道场“补陀洛迦”曾是古印度一处真实的地理位置。到14世纪以后,普陀山取代了印度的圣地,被广泛认为就是佛经中的“补陀洛迦”,即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从而迅速成为国际性朝圣地。明代高僧宏觉国师所撰普陀山《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载:“补怛洛迦山者,则普门大士所显,以佛菩萨慈悲因缘故,自晋之太康、唐之大中,以及今上千龄,逾溟渤,犯惊涛,扶老携幼而至者不衰。”据此可知,普陀山最迟在晋康太年间(公元280年—289年)已被佛教信众视为了观音菩萨应化圣地。</p><p class="ql-block">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内有“不肯去观音院”“紫竹林”“观音跳”“二龟听法石”“磐陀石”“观音洞”“梵音洞”“短姑道头”“多宝塔”等诸多观音文化景观及相关传说。在2008年3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将“观音传说”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作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上的寺院庵堂无论大小,基本上都供奉有观音菩萨的圣像。</p> <p class="ql-block">多宝塔院</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普陀山,有一座保存完好、精美绝伦的古塔遗存,也是全山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普济禅寺东南,海印池附近,靠近百度沙滩,那就是元代修建的多宝塔。这尊多宝佛塔,高32米,四方五层,有台无檐,与我们一般看到的塔不同,造型呈藏式高原平顶建筑风格。它是普陀山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由孚中禅师募建,因得到古庐州宣让王资助,故俗称“太子塔”。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曾重修。</p><p class="ql-block">‍ 1920年再次修缮后,印祖代普济寺主持了余法师述其缘起,著《重修普陀太子塔兼造荷华池栏杆碑记》,尝述如来建塔本意,“法音有间,塔像常存,故令四众,建立塔像,企其瞻礼投诚,渐种善根,一觌圣容,永为道种,以作返妄归真,背尘合觉,消除惑业,复本心性之最胜因缘。”,并赞叹曰“入普门者,亲见多宝。修净业者,常游珍池。</p><p class="ql-block">‍ 多宝塔是浙江省现存最为古老,最为巨大元代的宝塔,这一座宝塔,如果从建筑风格上来讲,应该叫做“宝箧印经塔”。何为“宝箧”呢?它的塔身一层一层连接在一起,就像宝盒一样。真正的多宝塔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一个龛位应该端坐着两座佛像,而多宝塔则是一个龛位应该端坐着一座佛像。</p><p class="ql-block">‍9</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产生“一龛两佛祖”形象呢?在当年,释迦牟尼开法会的时候,曾经发生了五千位弟子退席的现象。这五千个人为什么要退席呢?他们认为老师每天讲的东西都老掉牙了,其实都是他们的根性不足,最终无法理解它其中的奥妙。离席了,为了证明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精妙绝伦,就在地上涌现出宝塔,在宝塔当中门打开端坐着一位古佛。这位古佛号“多宝如来”,他把位置让出一半,邀请释迦牟尼同龛而坐。就此诞生了,佛教最经典的多宝塔“一龛两佛祖”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元朝,普陀山普济寺的“孚中禅师”,为了建造这座多宝塔,行乞于吴楚之间。那时僧人们游历四方,都会托钵化缘,手上还会拿着锡杖。“吴楚之间”就是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孚中禅师遇到了驻扎在古庐州(现在安徽合肥)的一位藩王宣让王贴木儿不花。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于是就由宣让王出资,由孚中禅师负责建造。在苏州找到了太湖石,用太湖石砌造塔身是,拼装而成。运到了普陀山,再用当地的土石,夯实打下了地基,拼装而成。这就是最初的多宝塔。</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塔”的古称叫“浮屠”。我们国人经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也是因为错误的音译,最初应叫“佛陀”。为什么叫“佛陀”呢?当年释迦牟尼即将圆寂,很多的弟子非常伤心,因为他们害怕再也见不到老师了。弟子们纷纷问道:“老师,我该用何种方式来纪念你?”;“我想你的时候,该怎么办?”释迦牟尼听到后,把手上的钵倒扣在坐的草席之上,把锡杖靠在了这个钵上,把所穿的袈裟套在了上面。他说,你们就按这样的方式来纪念我。这就是塔最初的造型。所以塔最初为什么叫“佛陀”,就是这个意思。印度佛教传到了中国,因为音译的原因变成了“浮屠”。 七级浮屠相当于百公尺高的佛像,你救人一命的功德,是超越了所有,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施予人以善心。</p> <p class="ql-block">  普陀山普济寺亦名前寺,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白华顶的灵鹫峰南麓,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赐额普济群灵,遂更名为普济寺。</p><p class="ql-block"> 普济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总体布局既采用传统的中轴线方法,又充分利用地形地段来安排单体建筑,集清代建筑之大成,为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山门前面为外寺,主轴线上依次有照壁、御碑亭和湖心亭。普济寺的照壁为砖石结构,红墙黛瓦,呈品字形,斑驳的墙面略显沧桑,透着古韵。中间书有南无观世音菩萨的佛号,凸显出佛国净域。照壁的对面就是御碑亭,重檐歇山,上覆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角,墙体也是黄色,彰显了皇家气息。上悬海月常辉的匾额,亭中竖立着汉白玉石碑,高三米宽约一米五。</p> <p class="ql-block">  碑文记载普陀山的历史,为雍正皇帝所书,是皇家御碑。穿过御碑亭,沿着主轴线上的富贵桥前行,就来到了湖心亭。该亭造型优美典雅,玲珑剔透,飞檐翘角,这里为普陀十景之一的莲池夜月。</p><p class="ql-block"> 普济寺山门通常是紧闭不开,这与传说乾隆来普济寺走的偏门入寺有关。皇帝一道圣旨改变了山门的命运,门楣上悬挂普济禅寺的金字匾。据说普济寺的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日僧慧锷请走五台山观音像想带回国,因风浪阻隔没有成功,观音像曾供奉于此,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缮规模逐渐宏大。</p> <p class="ql-block">  据说普济寺的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唐大周年间,日僧会恶,行走五台山观音像,想带回国,因风浪阻隔没有成功。观音像曾供奉于此,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缮,规模逐渐宏大。</p> <p class="ql-block">  普陀山的自然景观:海天一色,美不胜收。除了佛教文化和传说外,普陀山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值得一游。这里拥有壮丽的海景和秀美的山景,让人流连忘返。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千步沙”,这是一片绵延数公里的沙滩,海水清澈,沙质细腻,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此外,普陀山的莲花洋、不肯去观音、朝阳涌日等景观也是不容错过的。</p> <p class="ql-block">  百步沙位于宝塔东约百多米处海边。清杭州人胡绍家《百步沙》诗云:“太子塔前沙,临风散似霞。至今卷石在,不见惹微瑕。”百步沙前,海域辽阔,海滩宽广而平坦,海水湖蓝,海洋与陆地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交接,为海水浴的绝佳去所。夏日夜晚,此地更是海风习习,凉气袭人,游客也多来此闲步乘凉。百步沙的海水浴场,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p> <p class="ql-block">  紫竹林庵位于浙江省普陀山东部梅檀岭下、潮音洞后,旧名为“听潮庵”。山中紫竹茂密,岩石亦呈紫红色。相传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归国途中遇狂风巨浪所阻,抵一山下,因登绝顶,见有一梵宫。窗外有紫竹数株,枝叶如丹;求得数杆,截之为杖;以刀锲削,随刃有光。于是与当地居民同建“不肯去观音院”于紫竹林中,供奉五台山所请观音像,后人称为“紫竹林庵”。普陀山佛教即由此兴起,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今观音院犹存,前有潮音洞,旁有光明池,南有观音眺,对岸为著名的洛迦山。</p><p class="ql-block"> 紫竹林庵历史上曾重建五次,犹以清朝为主:清康熙三十八年御书“潮音洞”额赐挂;雍正九年,朝廷命僧广记奉帑重修;道光二年,僧仁亮与其徒圣觉又修之;光绪甲申年净守与其弟子广学、广权续有修建;民国八年,南海康有为题“紫竹林”匾额。最后一次是改革开放后妙善大师主持修建。</p><p class="ql-block"> 紫竹林现存佛教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不肯去观音院等。其独特文物是紫竹石,石上花纹清晰,若根根紫竹丛生。</p> <p class="ql-block">不肯去观音院</p><p class="ql-block"> 不肯去观音院是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始,于1980年为纪念慧锷等人请观音像事迹而建,位于潮音洞西侧,紫竹林景区中心,潮音洞、大士桥、澹澹亭、紫竹林庵、抗倭石刻等在其周围环列。2002年,普陀山佛协又将其殿宇改建为唐式结构,有三间正殿,供奉唐式“不肯去观音”座像。殿之西侧建“中日友好三十三观音长廊”,长廊内排列仿造日本33座观音寺院石雕主尊立像。东下潮音古洞,洞脚插海,洞两崖高约10米,纵深30余米。洞壁镌“潮音洞”三字。</p> <p class="ql-block">南海观音禅林</p><p class="ql-block"> 南海观音禅林,位于普陀山之东南龙湾岗巅,1994年舟山市政府确定南海观音建设由普陀山佛教协会负责,至1997年10月30日建成开光,其建筑雕塑风格为中国传统形式,左有西方净苑、紫竹禅林,右为南天门、短姑圣迹,乃“八吉祥六殊胜地”。</p> <p class="ql-block">  南海观音禅林有一座巨大的观音铜像,基本采用飘海观音形象,已成为普陀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同时也是现代金铜造像的代表作,以及普陀山观音信仰及观音文化的显性表现。南海观音立像处,正好是当年慧锷留“不肯去观音”的龙湾岗墩。铜像高18米,莲座高2米,净高20米,底座双层大厅,与铜像合一,台基高13米,总高33米;像身采用96块仿金铜精密焊接铸造而成,溶入佛面黄金6500克,重达70余吨。莲座下为两层方形殿堂,外墙用灰白色细磨花岗岩包饰,正面和两侧紫铜拱门精雕各色花卉图案。</p> <p class="ql-block">  南海观音像前的礼佛广场坐落于山顶,面朝东海,面积约为5000余平方米,四周环置照壁、牌坊、碑刻和廊坊;礼佛广场三面围以灰白色细磨花岗岩栏杆,广场前有两重台基。殿堂底层功德厅内的大圆柱有观音、文殊、梵王、舞乐飞天等铜雕;大厅两边还饰有“蓝公护法”“飞沙填岙”等4幅巨型黄杨木雕;南墙饰“朝阳涌日”“莲池夜月”两幅巨型彩玉浮雕;北墙壁间镌捐建善信姓名。</p> <p class="ql-block">  普陀山的名称来源于佛教经典和历史事件。最初,它被称为梅岑山,因西汉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南宋嘉定七年,宋宁宗根据佛经将其命名为普陀洛迦山,后来简称普陀山。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以其独特的地形和丰富的佛教文化而闻名。普陀山的传说与佛教文化紧密相连,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日本高僧慧锷的故事。五代后梁时期,慧锷从山西五台山请得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回国,途中遇风浪,船漂流到普陀山,他认为这是菩萨不愿离开中国,于是在岛上建立了“不肯去观音院”,成为佛教圣地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传说讲述了观音菩萨与蛇精的故事。观音菩萨为了在普陀山设庙传经,赶走了蛇精,使普陀山成为清净之地。还有观音化虎救村民和菩萨念经感化恶龙的传说,体现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普陀山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普陀山因此成为人们敬仰和朝拜的圣地,吸引着无数信徒和游客。</p> <p class="ql-block">  普陀山,这座位于浙江舟山群岛东部海域的佛教圣地,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不仅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更是无数信徒和游客心中的圣地。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充满神秘与宁静的岛屿,感受它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普陀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日本高僧慧锷因海上风浪无法将观音像带回日本,便在普陀山供奉观音,从此这里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如今,普陀山的寺庙建筑群依然保存完好,其中普济禅寺、法雨禅寺和慧济禅寺被称为“普陀三大寺”,共同构成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主要架构。这些寺庙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文化及佛教活动的发源地之一,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自唐代开创观音道场以来,至今已逾千年,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日韩及东南亚等国佛教“黄金纽带”的重要节点,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p><p class="ql-block">‍ 普陀山的自然景观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南海观音立像高达33米,慈悲安详,妙相庄严,成为普陀山的标志性建筑。此外,磐陀石、二龟听法石等自然奇观,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叠而成,上石凌空孤峙,观之若悬,被誉为“天下第一石”。</p><p class="ql-block">‍ 普陀山,这座“海天佛国”,用它的历史、文化和自然之美,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朝拜与游览。如果你也想寻找一片宁静的心灵净土,普陀山无疑是一个值得探访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