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道与路不尽相同,人生的旅途亦然如此!我们华盛顿手机摄影群上一期的双月刊《道.路》,出版后广受欢迎,摄影师们在各自的旅途中用不同的视角拍摄出颇有人生感悟的作品。在此,我们点评组的老师们挑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评解,希望能够以这样的形式共同提高大家的认知。评片只对照片不对人,论点也是老师们的主观意识,欢迎大家加入探讨。</p> ———————— <p class="ql-block">作品:归道无声</p> <p class="ql-block">点评:祥 Chris </p><p class="ql-block">这张手机摄影作品《归道无声》呈现了一幅夜晚的欧洲风格小巷场景,传递了一种静谧与归途的意境和氛围。画面采用了强烈的透视和引导线构图,巷道的线条从前景延伸到远处的光亮处,形成了一条自然的视觉引导线。这种构图增强了纵深感和神秘感。夜晚的设定和古老的建筑背景让人感受到一种时间的沉淀,仿佛在诉说着归途中的静默与内省。整体情感表达深沉而富有感染力。画面中远处的模糊人影作为主体,虽然小且不显眼,但正是这种模糊感与巷道的空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无声”的主题。光线是这张作品的亮点之一,街灯的暖光洒在纹理清晰的石板路上,反射出湿润的光泽,增加了画面的质感。画面整体色调已经很美,或许可以尝试稍微增强暖光部分的饱和度,让街灯的光芒更温暖,突出夜晚的氛围。</p> ———————— <p class="ql-block">作品:《 Airport Rush》</p> <p class="ql-block">点评:蕊清</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模糊摄影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常常被误用,流于形式。然而这张作品却精准地掌握了模糊的节奏与分寸,用光影与色彩构建出强烈的动感与氛围,令人过目难忘。</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名为 “Airport Rush”,作者通过流动的画面语言,巧妙呈现出机场中人们匆匆前行的节奏感,不仅展现了现实中的“奔波”,也隐喻着时间的飞逝与人生的匆忙。这不仅是一张技术出色的摄影作品,更是一种带有哲思的视觉表达。</p><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景人物背影的点缀,为画面赋予尺度与故事性,同时拉开了空间的纵深感,让观者仿佛也置身其中,随时光一同前行。还有色彩的运用值得称赞,温暖的橙调与冷峻的蓝光在画面中交错融合,既制造出梦幻般的穿梭感,又巧妙地暗示了内外世界的对比。很欣赏这种高级而节制的色彩控制,赞叹作者极佳的审美能力。</p><p class="ql-block">在这条快节奏的通道上,我们仿佛被时光的洪流裹挟向前——也许正如这幅作品所传递的那样:在奔忙与疾驰中,我们何时才能真正放慢脚步,聆听内心的节奏?</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作品:《Path to the World 》</p> <p class="ql-block">点评:小小鸟</p><p class="ql-block">一看到这张照片就会赞扬作者的眼力,一条婉转延伸的蓝色线条恰似一条蓝色的河流,线条旁边的用各种语言标注出世界各地的城市名字,一条蜿蜒曲折的人间纽带似乎将整个世界联系起来。但是这张照片由于是在室内拍摄的,有几处灯光的亮度有些过曝,作者应该走一走将手机调整角度避开多处过量的风光,只留一处灯光,这样照片的蓝色线条的顶端亮光会给你们一种印象光明的感觉。</p> ———-———— <p class="ql-block">作品:《 Cross Road 》</p> <p class="ql-block">点评:康师傅</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張非常有創意的照片,照片的命名也很恰當。 片中四位行人在斑馬線上對面而行,黑白顏色有很強的對比,而兩位女士的紅色和黃色也有很鮮明的顏色對比。作者把安全島留在圖片的左上角,意圖應該是要強調十字路口讓其更符合命題(Cross Road),同樣的角度,這張照片,我個人會將安全島除去,讓整張圖片的色調更為單純,或許這樣更會凸出兩位女士紅黃兩色的對比。</p> ———————— <p class="ql-block">作品:《走自己的路》</p> <p class="ql-block">点评:Jeffery</p><p class="ql-block">该作品合理地利用了前景、中景、远景展现了画面的层次感,脚印作为引导线将观者的目光引向远处的人物,增加了纵深感也增加了视觉的趣味性。人物和礁石在画面中的位置得当,使画面的平衡感很好。天空中的云层也为画面增添了丰富的纹理及低饱合度下的色彩变化。虽然这种低饱合度的画面有助于传达情绪,但如果适当增加主体人物背景天空的亮度以及适当增加近景脚印沙波的纹理可能会使画面更生动,也可有效提升画面的空间感和通透性。</p> <p class="ql-block">修改后的照片。</p> ———————— <p class="ql-block">作品:《归途》</p> <p class="ql-block">点评:秦峰</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充满了人间烟火味的纪实性好照片,非常有故事性和代入感。几乎每个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过归途的经历,归途中有酸甜苦辣,但更多的是回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摄影师抓拍了在风雪之夜,漂泊在外的游子下车后,赶往回家的路上,虽然是个背影,但足以表达了他的迫切心情。是回家探望久违的父母?还是与爱妻子女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作品中人物居中略偏右,形成视觉焦点;远处灯光、车辆与招牌构成了丰富的背景层次,既有深度也有节奏。黑白处理更是去除色彩的纷扰,突出了光影和质感,尤其是雪地上的脚印、行李箱轮迹,以及空中纷飞的雪花,营造出沉静又微妙的动感。</p><p class="ql-block">逆光的人物与周围灯光和雪地形成强烈剪影效果,更突出了主体,增强了视觉冲击力。</p><p class="ql-block">总之我很喜欢这样有人情味,能够引起共鸣与人生感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我认为可以改进之处:把地平线拉平,把暗部调亮一点,这样能把主体与背景拉开距离,从而更好地衬托主体。</p> ———————- <p class="ql-block">作品:《纽约的地铁》</p> <p class="ql-block">点评:杰克逊肖</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取意和构思很好,拍摄时机掌握得当,在列车进站之前没有其他旅客时按下快门。照片拍摄的是一个地铁站台,轨道呈弯曲状延伸,站台上铺有橙色触觉警示条。一位身穿粉色外套、戴着帽子、背着背包的女士站在站台上看向远方,右侧的标志显示这是“时代广场”站。灯光从上方照亮了空旷的站台和轨道,画面展现等待列车的孤独身影,增添了一种期待感。</p><p class="ql-block">照片的氛围不论是孤独,期待还是展望,都让人觉得苍茫而深远,在等待换乘列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时,如同人生旅途中的每一站,其寓意大于写实。若人生如广场,人影交错中,悲欢相映;若人生如长街,灯火明灭不定,回忆闪烁其中。行于其间,不见繁华,更观沧桑;不闻笑语,更听岁月低吟。且行且悟,且思且歌。</p><p class="ql-block">我调整了照片构图,将人物放置在右上角的黄金点,使其更加生动且富有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修剪后的照片</p> ———————- <p class="ql-block">作品:《时光路口》</p> <p class="ql-block">点评:兰陵老何</p><p class="ql-block">人行横道,是间隙性切断主干道的通道,是改变通行常态的一个变量,但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从图片上密集的人们,可以看出横道的重要性,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摄影师通过采取技术手段虚化画面,动化画面,淡化人物和建筑的具象,抽象出要表达的思想,我认为是成功的。</p> ———————— <p class="ql-block">作品:《竹林曲径》</p> <p class="ql-block">点评:NYYC</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作者以蜿蜒曲径为主角,构图节奏感强,S形道路巧妙地引导观者视线深入画面深处。红墙两侧形成夹道式构图,增强了画面的空间延伸感,同时赋予了画面一种静谧与仪式感。上方竹林为画面增添了自然气息与通透光影,与红墙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使整幅画面在静中有动,雅中见力。 在后期裁切上,我建议保留整条曲线道路,并大胆削减顶部竹林的比例,使画面重心明显下移,强化了“路是主角”的主题。此时红墙与路径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竹林退居背景,仅作为透光点缀存在,不再分散视线。整体比例更合理、节奏更清晰,画面张力与意境感明显提升。另外可用图章工具轻补靠近裁切边缘的几处空洞光区。</p> ———————— <p class="ql-block">作品:《Towards the Light 》</p> <p class="ql-block">点评:老莫的春天</p><p class="ql-block">电动斜梯、扶手、灯、和高光背景前的人物,点、线、面己经具备,形成一个对称的构图,画面干净简洁和均衡。电梯和扶手由下至上引导至上面的人物,重点突出,不失为一张佳作。如果要改进的地方,个人认为硬调黑白,这样的后期处理简单直接又暴力,在大量黑色的衬托下,白色的线条更具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修改后的照片,仅供参考。</p> ———————— <p class="ql-block">作品:《球路》</p> <p class="ql-block">点评:小小鸟</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的创意非常值得赞扬,作者是用了两张照片叠加而成,一张是沙滩上打球的两个女孩,另一张可能是一个博物馆的门廊,作者巧妙把空中垫起的排球放在了门廊的中间,给观者一个纵深立体的空间感。摄影是减法,如果作者将沙滩上一些旗子,和另外左边的女孩(占的比例比较大)和中间的人都去掉,画面会更加干净,主题也会更加突出。</p> ———————- <p class="ql-block">作品:《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点评:Jeffery</p><p class="ql-block">该作品采用了对称式的构图方式,电梯扶手、天花板线条及地面反射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特别是天花板线条与地面的反射倒影形成了照片的空间深度,突出了层次感及美术感。该习作特别出彩的是画面中略显虚化的上电梯人流,作者采用虚化手法成功让作品产生了动感,从中看出作者对作品表现内容及表现手法上具备相当的把控能力。</p><p class="ql-block">在后期调整中可以考虑适当加强主体人流的画面中的存在,或者在可以减少干挠的前提下保留色彩,目的就是使主体人流更突出。</p> ————————- <p class="ql-block">作品:《艺术之径》</p> <p class="ql-block">点评:令</p><p class="ql-block">这张菲斯彩虹街的照片,中规中矩,画面整洁、色彩鲜明,有一定构图和空间感。但没有什么特别让人惊喜的地方。它更多依赖场景本身的视觉吸引力,感觉不到属于作者的“选择”和“表达”。在视角、光影、内容上的介入还偏保守,缺少“再创造”和独特性。特别是地域性符号的缺失,让身份感模糊——如果不看标题,很难认出这是摩洛哥的彩虹街,更像是一个室内的艺术走廊。</p><p class="ql-block">所以这也是我选择这张作品的原因,想借这个点一起浅聊一下如何从“记录景点”走向“有内容的表达”。</p><p class="ql-block">有一位摄影师分享他如何在一个大众景点拍到一张有趣的照片,只因为多等了一会儿,让意外的元素闯入画面,打破了平庸。其实我们很多过往也是这样,能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痕迹的往往是那些微小而特别的细节。</p><p class="ql-block">如果想让这张照片更有表达力,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去尝试:</p><p class="ql-block">增强“地点感”:加入摩洛哥特色元素</p><p class="ql-block">增加“人文性”:画面中有“人”出现</p><p class="ql-block">利用“光影”:找光线变化的时机,从而传递街的“外延”感:</p><p class="ql-block">改变“视角”:试试仰拍、俯拍、框景</p><p class="ql-block">强化色调:通过色彩传递情绪</p><p class="ql-block">风景摄影大师 Ansel Adams 说:</p><p class="ql-block">“Life is your art. An open, aware heart is your camera. A oneness with your world is your film. Your bright eyes and easy smile is your museum.”</p><p class="ql-block">摄影,最终是用自己的心去看、去感受、去表达。当我们看见一处风景,问题不是“怎么拍”,而是“拍什么”——如何在人人都能看到的景象中,让它装进自己的世界里。</p> ———————- <p class="ql-block">作品:《道可道》</p> <p class="ql-block">点评:杰克逊肖</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构图十分独特,以轮胎痕迹作为画面的主体元素,照片具有抽象美感和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象征意味强列,给人留下思考空间。这些痕迹在雪地上纵横交错,形成了自然的线条和几何图案,轮胎的轨迹或直或曲,或交汇或分离,使整个画面充满张力。如同人生路途的映照;有人同行一段后分道扬镳,有人擦肩而过终未交集。初看混乱无序,细观却暗含规律,如同人生在偶然与必然间挣扎,寻找前行的方向。白雪之下,世界本是纯净无痕,而行走之后,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正如人们在岁月中刻画着自己的存在。</p> ———————- <p class="ql-block">作品:《人间烟火的相伴之路》</p> <p class="ql-block">点评:NYYC</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充满人情味与东方美感的“路”主题作品。通过高位俯拍、自然光影与真实人文元素的结合,展现了古镇街道的时间质感与生活流动,非常有故事感。优点是引导线突出,构图巧妙,石板路从画面下方延伸至中远景,成为视觉主线。屋顶排列错落,形成丰富的前后关系与纹理节奏,自然围绕着那条石径展开,强化了“路”作为主角的存在。光影表现也很出色,逆光/侧逆光条件下,屋顶瓦片反射出温暖金光,增强了氛围感。后期建议适度去除噪点,提升整体质感;右下角白色屋顶瓦片偏亮,略显突兀,建议局部压暗或裁切弱化其存在感。远景区域略显灰平,若适度压暗高光、增强局部反差,将进一步强化画面的纵深感。人物与道路部分作为情感与视觉主线,可适当提亮与加清晰度,使主角更突出、引导更明确。</p> ———————— <p class="ql-block">作品:《独行》</p> <p class="ql-block">点评:老莫的春天</p><p class="ql-block">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幅作品拍出了宏伟壮阔的大场面,前景中的小路作为引导线向后延伸中景的房子,远景中高山云雾环绕,给人一种神秘梦幻的感觉。缈少的人物与高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问题就是人物所占画面的比例太小了,不留意还不容易看出来,这就是广角镜头拍出来的效果。如果换另一种思路去拍,采用长焦镜头(手机也有长焦),我们可以看到,前景和后面的远山有距离差和高低落差,这样把人放前面,景放后面,利用长焦镜头压缩空间的功能,拍岀来的效果或者更震撼呢!</p> ———————— <p class="ql-block">作品:《逆行者》</p> <p class="ql-block">点评:祥 Chris </p><p class="ql-block">这张手机摄影作品《逆行者》展现了一幅充满秋天气息的城市街头场景,整体框式构图和氛围都很有感染力且有故事性强。而画面中行走的人群似乎在传达一种生活中的忙碌与坚持。尤其是中间穿红色外套的人,步伐坚定,与其他行人形成对比,突出了“逆行”非常切题。红色在整体冷色调中非常抢眼,很好地引导了观者的视线。秋天的黄叶和冷色调的建筑背景,营造出一种萧瑟却坚韧的氛围,情感表达上很有层次感。背景建筑的线条和两侧对称的树木与分布在画面下方的人流形成了动态与静态的对比。个人觉得可以稍作改进的,一是可将建筑拉更垂直一些;二是如果能稍微更突出红色外套的人的焦点,清晰度或将其他人调模糊些。总的感觉这是一幅既有生活气息又有艺术感,抓拍的瞬间很到位的好作品。</p> ———————— <p class="ql-block">作品:《Might this be shiny for the road?》</p> <p class="ql-block">点评:令</p><p class="ql-block">这张作品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捕捉了一个有时代感、有社会意味、有生活温度的瞬间,一个在我们这个时代已不多见、像从电影中走来的亲切回眸。黑白处理更是加增了作品的时间的重量。作为对“道路”主题的回应,也是有一种深层、隐喻性的契合。它呈现了不同人生在“道路”上的交汇:一个辛勤擦鞋的白发苍苍的劳动者,一个打理行头的年轻的白领,但都在为了“更好”而有了交集。</p><p class="ql-block">摄影是一门观察的艺术,它与你所看到的事物无关,而与你看待它们的方式有关。</p><p class="ql-block">这张纪实正体现了这种“看待”的力量:用镜头叙事,以心灵传情。</p><p class="ql-block">如果可以更好,也许在取景距离和环境信息上再多一些空间感,光影与对比上更用心,画面会更有层次与开放性,这样故事有更多余韵。</p> ———————— <p class="ql-block">作品:《旅途》</p> <p class="ql-block">点评:兰陵老何</p><p class="ql-block">线条,引向远方,无尽的尽头,是我们的方向,是我们的向往。破坏画面的车头,将告诉我们前行的力量。画面简洁,流畅。立意明确。</p> ——————— <p class="ql-block">作品:《Way Home》</p> <p class="ql-block">点评:康师傅</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張非常有意思的圖片,黑白單色的構圖,凸顯出遠處的家門,Way Home非常切題,看著這張照片彷彿自己手中捏著房門的鑰匙,很快就回到自己心愛的家,開門後第一個出來的是嬉笑顏開的小女兒還是搖著尾巴的狗狗?也會讓人遐想,住在這裡是不是一個遠離塵囂的寧靜村莊?原片中似乎白色太過搶眼,第一眼看去原以為是白雪覆蓋,巷弄牆的細節沒有表現出來,有點失望。如果原圖牆上的細節有所表現,這張圖可以不必裁減,現在我裁減了左邊的一部分白牆,強調一下景深,和減少一些搶眼的白色。</p> ———————- <p class="ql-block">作品:《通往巴黎塔之路》</p> <p class="ql-block">点评:云淡风轻</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构图极具引导性,作者很好地运用道路中央的白线自然地把观众的视线带向画面深处的埃菲尔铁塔,突出了主题,增加了空间的纵深感。整体氛围静谧而深远,前方象征着理想(埃菲尔铁塔),而脚下的道路象征着通往理想的现实之路。色调偏冷,但在远方地平线附近有一抹温暖的紫光,给人一种希望和温柔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改进建议:蓝天的比例太大些,建议稍做裁减使画面更加简洁,突出主题。地面太暗,可以稍微提亮地面以增加细节。</p> ———————- <p class="ql-block">作品:《 漫画路 》</p> <p class="ql-block">点评:蕊清</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第一眼就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张力。墙上的太空图像与地面的漫画拼贴,巧妙融合了未来感与现代文化,营造出一个既超现实又具叙事张力的展览空间。作者交代说这是纪念手冢治虫的开创性漫画《凤凰》问世 70周年展览的场景,所以这是一张具有纪念意义的纪实照片。看这张照片最吸引我的是满地铺陈的漫画内容,不仅新颖别致,也体现了策展人的高度创意与艺术表达力。</p><p class="ql-block">再看这张作品的构图,拍摄角度尤为精彩。摄影者巧妙利用地面图像的引导性,将观者的视线自然引向画面深处那位低头观看的观展者。人物的存在不仅赋予画面人文气息,也增强了观展氛围的沉浸感和共鸣感。如果人物左侧能与背景分离的更好,会更突出人物。</p><p class="ql-block">修改建议:上方的屋顶结构虽然具有节奏美感,但面积略大,视觉上稍显分散注意力。若将画面顶部适当裁切,特别是从白色屋顶开始弯曲收束的部位向下约1/6处进行裁剪,将更有效地突出画面重心,聚焦在人物与地面漫画之上,从而强化“人物—漫画—空间”的构图关系,提升整体画面的凝聚力和表现力。</p> 谢谢观赏欢迎转发 <p class="ql-block">点评团队负责人: 祥 Chris</p><p class="ql-block">本期点评成员:祥 Chris, 蕊清,老莫的春天,令,康师傅,秦峰,Jeffery ,小小鸟,杰克逊肖,NYYC,云淡风轻,兰陵老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编辑:秦峰</p> <p class="ql-block">摄影点评论坛相关链接:</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cx15fq" target="_blank">《道、路》</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010thj" target="_blank">摄影点评论坛 —镜头定格流年, 光影编织意境</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b9dccw" target="_blank">摄影点评论坛-音乐凝固之韵,建筑律动之美</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lo461w" target="_blank">摄影点评论坛 - “时光里的故事”</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y3dakrj" target="_blank">摄影点评论坛(4)《引导线构图法》 十一月第三周点评汇集</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45hkji" target="_blank">摄影点评论坛 - 论题《对角线构图》</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