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奶

巩义市戏剧家协会楚云

<p class="ql-block"> 大 奶</p><p class="ql-block"> 楚 云</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了的风景。有些人,则在你的心里生根抽芽。-- 林徽因</p><p class="ql-block">大奶,是我们生产队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太太。她和我奶奶的关系最好,在她老人家本家排行老大,年龄比奶奶也大些, 我就亲切地称她为大奶。</p><p class="ql-block">我是大奶看着长大的,在我记忆深处,她是一位非常慈祥而又干净整齐的老人,中等个头,满头白发,脑后挽了一个发髻,白皙的面孔,慈眉善目的面容,笑容温暖而和蔼, 精神矍铄,充满智慧与慈爱,在乡亲们中间有着很高的威信。最喜爱穿一件灰色大襟袄,黑色裤子,打绑腿,黑布鞋白袜子,裹着小脚。偌大年纪,她老人家从不拄拐,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小脚像两只粽子在地上轻轻晃动。 </p><p class="ql-block">大奶膝下无儿,有两个女儿,一个是老伴已故前妻留下的,大奶辛苦把她抚养大并成了家。一个是她和老伴成亲后生的。老伴去世以后,她的亲生女儿、女婿在大奶晚年的时候相继因病故去,大奶经受了老年丧女的割肝之痛。大集体时代,大奶依靠个人的能力参加生产队劳动,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挣一些工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家逐渐失去了劳动能力,有外孙们养活着过着独居生活 。 </p><p class="ql-block">离我们家有百十米距离就是大奶家,她和他的侄子一起住在一个不太完整的四合院里,四合院在村口一个土台上面,比大路高出有一米左右,到她家里去得上一个小土坡。那是一个两进式四合院,坐北向南。外面的大门在一场洪水中被冲毁成了残垣破壁留了一个豁口, 一棵大槐树遮天盖地的长在外面东厢房山墙旁边,枝繁叶茂,像只绿色的大伞一样,遮住了半拉屋脊。大树下边有一个青石磙和一个石臼,大奶夏天的时候总爱坐在那里和邻里们聊天乘凉。二门里面分上下两个小院,上院有一座三间瓦房,坐北向南,大奶住在上房。下院东西厢房,有他侄子一家居住。</p><p class="ql-block">大奶的屋门外边,是她用麦秸和黄土和成泥巴做了个像瓢一样的大锅台,她老人家夏天的时候在那烧柴做饭用。走进屋门,一个土煤火紧靠着木栅窗户下边,中间是煤火,两边是炕台可以坐人取暖,两边各放了一个大奶亲手做的蒲团,那使用玉米裤拧成绳子编织而成的。外圈用花布镶的边,特别精美。靠墙放了一盏陶制油灯,陶制的上下两层,上边一个小陶碗儿盛油,一根棉绳淹没在油里露出一截,中间是陶柱与下面的大陶盘紧紧相连,这种灯台家家都有,我们家也有。如果放到现在,也是一个很美的陈列品。</p><p class="ql-block"> 大奶在世的时候,我只要一有空就往她家里跑,我和她的侄孙从小在一起光着腚长大,是最要好的哥们。她待我们特别好,就像自己的亲孙子一样。每当我想起她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温暖的感觉,仿佛那些美好的时光就在昨天。在那里,我留下了欢声笑语,留下了无数个鲜活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大奶年轻时也是大家闺秀,虽然识字并不多,但是她知识却非常丰富,大奶喜欢讲述人生故事,但她从不提及自己过去的一切。她喜欢讲些过去的神话和传说故事和鬼故事。我从小是听着她的故事长大的。 在那充满温暖的三间瓦房里,听大奶坐在灯下给我们讲故事,那是感觉最快乐的时光。令我记忆最深的是她给我讲的《芦花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冬月的天气寒气袭人,寒风摇动着树枝,发出莎莎吱吱的声音。天早已黑了下来。那个年代,村子没有路灯,也没有柏油马路。夜幕像浸满墨汁的棉絮,无声地笼罩着小小的山村,坑洼不平的村道两旁,树上的枝叶随着阵阵夜风来回摆动着怪异的身躯,枝杈相碰,哗哗作响。</p><p class="ql-block"> 吃罢晚饭,不由自主地又去到了大奶家里。在她那间屋子里,黄豆般大小的油灯站在陈旧的八仙桌上,豆大的火苗在灯碗里不停跳跃着,烛光摇曳,暖黄色的光晕便在斑驳的土墙上漾开涟漪。她坐在火炕上,墙壁上映出了她稍显佝偻的身影,随着灯光不停地晃动。因为天冷屋内生火,散煤产生的烟气有些呛人,她让我也上煤火炕上,怕我坐在门口受寒。我怕煤烟,还是搬个小凳子坐在了门口,只是离火炕不远。两扇老式木门虚掩着,透出一点缝隙往外跑烟气,缕缕青烟打着旋从门缝里飘出去,她一边摆弄手里的针线活边对我说:以前在宋村对面的排水沟那地方,有一个火神庙,老辈子人说那是个鬼塔儿。有一个后生整天在那里路过回家,有天晚上,他在那过路时发现有一个没有头的人手里拿着自己的头坐在沟边自言自语说“安上,安不上?安上,安不上?”。一连几天都是那样。他心里感到好奇,跑回家里给老娘说了。老太太一听对后生说,那是遇见鬼了, 见到他千万别答言。后来,后生有从那里路过,见到那个无头鬼又坐在那里拿着自己的头自言自语,后生感到好奇,把老娘的话忘在了脑后,大老远站那吆喝了一声:安不上去球!谁知那个无头鬼怪叫一声没了踪影,后生一阵害怕跑回家里,钻到自己家的磨道房里不敢出来,等到他娘发现时候后生已经死去了,拉了一地,他是被吓死</p> <p class="ql-block">的,后生的娘后悔不迭。从那以后,水沟那里再也没有出现无头鬼的身影。大奶给我们讲完故事以后,一再叮嘱我们晚上出门碰见怪事可不敢乱搭腔,也不要看也不要理走自己的路。别人听着不知怎样感觉,我听了以后吓得不轻,那天晚上自己也不敢回家了,走在坑洼不平的路上,无论看到什么就感觉到非常害怕,仿佛在犄角缝里,树梢上、山旮旯处、瓦舍间都有无头鬼的影子,哪怕一只野狗窜过去也会吓出一身冷汗来。宋村离我们家不到一里地,我真害怕碰到大奶说的无头鬼。以后好多天,“无头鬼”老在我脑海出现,晚上都不敢一个人出来。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根本就没有鬼,都是自己吓自己。大奶之所以那样说,可能是怕我们晚上乱窜不安全,故意吓我们的吧。</p><p class="ql-block"> 初夏的夜晚,微风阵阵,明月无声的倒挂在空中,银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如白昼一般,哪怕掉一根银针落在地上都能清楚地看到。我和整个世界都被融化在这静谧的月光里,自己也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大奶拿着蒲扇,坐在槐树下的青石磙上面,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围在她身边,大奶又给我们讲故事:她说:从前有个孩子,亲娘死得早,他爹又给他娶了一个后娘,后娘到家又生了两个孩子。这孩子对他后娘很孝顺,他后娘生了孩子以后,对他开始虐待,大冬天让亲孩子穿棉花做的棉衣,让他穿用芦苇花做的衣裳。后来他爹带他出门访友的时候,他光说冷,他爹以为他偷懒不想去,于是用马鞭抽了他一下,把衣服打烂苇子毛飘了出来,他爹才知道后娘虐待他的实情, 回家后责骂他后娘写了一张休书并将她赶出门外,他没有怨恨后娘,抱着后娘生的最小的弟弟跪在他爹面前哭着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宁愿为继母求情。他爹为为他的孝心感动,没有把他后娘休了。他后娘从此痛改前非,如亲生之子般对待她,从此一家和睦。讲到动情之处,大奶不由自主地潸然起来。当时的情景,如影随形,一直伴随着我到现在,让我用难忘怀。《芦花衣》后来被搬上舞台,就是现在的豫剧《鞭打芦花》。</p><p class="ql-block">还有就是《王祥卧冰》《郭举埋儿》《丁郎刻木》的故事,还有《恶婆婆》《搬龙角》《拉荆耙》等等,每个故事都充满着正能量,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这几个故事后来都被搬上了戏剧舞台。后来才了解到,《芦花衣》同《王祥卧冰》《郭举埋儿》一样是我国传统故事中《二十四孝》的一部分。在大奶讲的故事中,我从中深深懂得了“笃忠信、首孝悌”的深刻道理。</p><p class="ql-block">大奶很会做饭,最喜欢吃的是她烙的小鏊馍,虽然当时生活标准并不太高,但是大奶在我们面前从来不吝啬,吃他亲手烙的小鏊馍,也是一件乐事。在那生活标准地下的年代,家家户户细米白面根本舍不得吃,只有到春节的时候才使用,平时的生活以粗粮为主。家里做的饼子大多是玉米面烫一下,然后参一点红薯面或者少许的谷糠面,用大青盐碾碎了夹在里面,做成饼子。再者使用玉米面参搅些柿子和在一起做成饼子,热了还好些,一放凉掰都掰不动,砸都砸不烂。</p><p class="ql-block">大奶一个人独居生活,印象很深的是,我一去她家里,就会把我叫到屋里面,搬个凳子让我坐在火炕边,然后边拉家常边和面,用玉米面打成糊,然后用一些胡萝卜丝、白萝卜丝、姜末、有时候用白菜帮子切成丝,胡萝卜英子剁碎了参杂在里面,放入点盐五料面儿搅合搅合。然后把火捅开,支上一个三条腿的带盖铁制的鏊子 ,鏊子热了从陶罐里用筷子夹一点猪油放在鏊子上化开了把面糊倒在上面抹平了盖上盖子。蓝色的火苗在鏊子下面尽情地跳跃着,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晕。一会儿,鏊子内发出吱吱的响声,屡屡热气夹杂着浓浓的香味从鏊子里冒出来,大奶把锅盖打开,翻一下馍馍再盖上,不大一会儿,金黄色的小鏊馍透着浓浓的香气从鏊子里被大奶弄了出来放在案板上用刀一切四牙儿放在盘子里端在了我面前让我吃,软香焦嫩,美味悠长。直到现在,对那种味道流连忘返,伴随在我人生最美好的记忆中。 </p><p class="ql-block"> 八七年初夏,根据工作需要,我出门到东北工学院进修,消息很快传开,大奶听说我要出门,对我非常关心。临出门的那天下午,提前做好了一切出门准备的我,背着行李包往村口去搭车,走到大奶家门口,她就坐在那棵大槐树下,看见我远远的站了起来,把我叫到了跟前,我很礼貌地向她老人家辞行道别,她很关切让我等她一会儿,然后扭身回到家里,小脚走得很快,不大工夫从家里出来端着一个蓝边花瓷碗,里面盛着半碗清水,然后从地上捏了一小撮黄土面儿放在碗里边,非让我喝下去。我有些忧郁,看着浑浊的水发呆。大奶看出了我的心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长这么大是第一次出远门,外边的生活和咱家不一样,到那肯定会水土不服,水土不服很难受的,严重了上吐下泻,浑身无力。喝了这家乡土的水,就不会水土不服了。无论到哪你的记住,宁恋家乡一捻儿土,不贪他乡万两金呀”我明白了她的心意,说实在话我也就是第一次出门,也害怕到外面水土不服拉肚子,于是就很听话地喝下了碗里的水。大奶结果我手中的碗</p> <p class="ql-block">看着我温馨的笑了。我是坐生产队里牲口拉的胶轮车离开村子往火车站的,临行之前,大奶一再交代到外面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类似关心的话语。车行人远,大奶就站在那棵槐树下一直张望着,目送着我离开村子。那情景使我今生难以忘怀,更难忘的事她老人家给我说的那句话:宁恋家乡一捻土,莫恋他乡万两金” 。</p><p class="ql-block">大奶走了,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是从学校回来听家人说的。听到消息后,心里非常难受。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一位和蔼可敬的老人,静静地离开了。无声无息,黄泉路上并不平安顺利。听街坊议论;她在草铺上,她老人家的遗体被耗子咬坏了。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气愤,可恨那该死的耗子,让一生受人尊敬的大奶没有完美地离开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大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令我最遗憾的是没有亲自为老人家扶柩送行。自从大奶去世之后,我很少到她家里,几乎不再去那个四合院了。春秋如瞬,几十年过去,小院没有了,三间瓦房早已变成了两层小洋楼。原来的村道成了排水沟,小土坡成了水泥路,大门外面的大槐树已经不见了踪影,高大的瓦房只有在梦里才能看见。但是,印在我脑海里的是那个熟悉小院、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大奶就坐在大槐树下冲着我微笑,如影随形。我怀念他,脑海里永远镌刻着她那慈祥和蔼的面容,耳旁总有那和蔼可亲的声音,微风中总会闻到胜似山珍海味的小鏊馍的香味。伴随我的是她那亲切的教诲:宁恋家乡一捻土,莫恋他乡万两金。</p><p class="ql-block">初稿于2025年3月19日星期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着我温馨的笑了。我是坐生产队里牲口拉的胶轮车离开村子往火车站的,临行之前,大奶一再交代到外面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类似关心的话语。车行人远,大奶就站在那棵槐树下一直张望着,目送着我离开村子。那情景使我今生难以忘怀,更难忘的事她老人家给我说的那句话:“宁恋家乡一捻土,莫恋他乡万两金” 。</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于网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