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小地沟又打回到南票勘探区,几个月之后,我们又顶着寒风,踏上了阜新会战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巧的是,会战的地区也叫王营子(会战之后,1978年阜新矿务局王营子煤矿正式开工建设,87年正式投产,现属阜新矿业集团,恒大煤业公司)</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居住的位置是韩家店民主村,离阜新市内很近,交通方便。这个村子非常大人气也旺,村里还有个标志性的建筑,一个很气派的天主教堂。这个村的文化气氛围很浓烈,时不时的就自编自演节目,质量也很高,对周边的村庄也非常有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王营子会战区,位于阜新盆地中北部。含煤地层为上侏罗係阜新组,煤层厚度大约530米一710米。会战已进入精查阶段,钻孔分布密集,这次会战以东道主阜新107队挂帅,一五五队有几台井队参与,会战区地势平坦,地层平稳规律,孔深大致都在800多米,用行话来说,施工条件很好。以前107队在此地普查时,单机最高月钻记录在1500多米,这次会战,会战总指给各井队的竞赛目标是打破地区记录,突破单机月跨“双千”。王营子会战战场,十数台钻机密布在十几平方公里的会战区,钻机轰鸣响彻寰宇,塔灯高悬与繁星辉映闪烁,一派万马战犹酣的场景。两雄相遇,摩拳擦掌,各钻都憋足了一股劲,要在会战场上一决高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8钻机党支部,.决定挑战这一跨越地区月进“双千”的历史使命。战前,党支部、团支部分别作了动员,进行充分准备,和周密部署,队党委,队会战指挥部大力支持,钻探技术指导、后勤各工种,泥浆站等都驻扎在民主村,紧密配合随需随到。</p><p class="ql-block"> 随着马达的轰鸣,会战月跨“双千”的战斗开始了。由于地层很有规律,地质员下达的地质柱状图也很准确,所以,煤层顶板上部都可以无心钻进,这就大大的提高了钻进的速度。可相应的是无芯钻进速度快,排沙造桨的速度也就快了,而保证泥浆的质量,就是保证安全钻进、快速钻进的关键。这样,捞沙、调浆、换漿的劳动强度就大大的增加。为了保证钻进的速度,就要及时更换磨损的钻头,这样就增加了上下钻具的频率,还有阜新地区的煤层比较厚,对煤芯采取率的要求也很高,根据阜新煤层的特点,在保证煤芯采取率,提高钻进速度的前题下,我们没用采煤器,用的是74毫米的取芯管,这样就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掌握好合理的压力,调慢钻机的钻数,掌握钻进的进度,及时上钻。</p><p class="ql-block"> 会战创优、“破记"在全体指战员的努力下,头两个孔都顺利的拿下,测定的钻孔合格率都为甲级,胜利在向我们招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孔位,一开孔就很快突破了300多米,还有几天的时间,再进二十几米就胜利在望了,超额完成单机月跨“双千”的目标已不成悬念。二十几天紧绷的心情松驰下来。就在全钻上下为能打破地区记录的成功暗自喜悦的时候,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发生了。也是太过疲劳的原因,由于零点班没有看好泥浆,钻头在快速钻进时得不到很好的冷却,造成了烧钻事故。匆忙处理中又甩了管子,几次都对不上头,事故变得复杂起来,时间越来越近,大家都非常急躁,越急躁就越不顺利,几天处理都没有进展,大家开始对“创记”不再抱有希望,就连指挥部的钻探指导都认为时间来不及了。就在准备放弃的时候,与我同时参加工作的李玉师弟,根据自己上下钻具的感觉,对事故处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甩掉的钻具不在孔底,而是在上部斜横在孔壁上,所以在底部永远也对不上头,应该做一个弯钩状的工具慢速旋转,让横在孔壁的钻杆脱落到孔底。这样,到孔底就容易对上头了,再用取芯套管取烧钻的钻头。大家一听,啊!有道理呀! 这时候大家急躁的情绪冷静下来,理顺了思路,当时处理事故时,上下钻具也有轻微擦碰的感觉,只当是有探头石,谁也没想到几米长的钻杆能斜横在孔壁。于是采纳了我小师弟提出的处理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峰回路转,事故处理的很顺利。就在“创记”期限的最后一天的白班,事故最终处理完毕。离“创记”的最后期限还有几个小时的时间,人们的激动的心潮再次沸腾,“创记”的希望之火再次燃烧起来。这个历史性的责任就落在我们班的身上。钻机领导、钻操技木指导亲自作镇指挥,班长紧握闸把沉稳专注,各岗位各就各位、尽职尽责,不敢有半点马虎。时间在一分一分的过去,月跨“双千”的目标在一米一米地靠近。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3点的时候,旋转的钻头,带着2028钻机全体勘探健儿的光荣使命和永不言败的斗志;带着全队上下的殷切期望和无私奉献的闪光精神,冲刺这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当零点钟声响起的时候,钻头定格在月进2千一十米的尺标上,一个新的单机月进记录在阜新会战中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报喜!随即队部,会战总指挥部发来贺电以之祝贺。庆功的酒宴,相撞的酒杯洒满了泪水。也就在此时他们才感觉到很累、很累,睡觉才是他们最好的补偿。</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能在即便有事故发生的情况下,还能取得月跨“双千”的优异战绩呢?首先是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钻机书记、正、副机长分别插到三个班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鼓舞士气;各班组成员为保证充足的人员配置,主动放弃轮休,体现了高度的集体荣誉和责任感。我们班的查志龙副班长,家住镇江每年一次的轮休都放到春节前回家团聚,这次为保证月跨“双千”任务的完成,主动推迟了回家过年。</p><p class="ql-block"> 阜新会战时,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我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熟练的钻机操作工人,我为我能参加这次会战,并经历这次月跨“双千”的荣誉之战,而感到荣幸和骄傲。</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个月中,三次搬迁安装。为了保证进度,就要及时更换钻头,这样就要频繁上下钻具,煤系地段更是如此。而看住泥浆是安全钻进的保障,捞岩沙、调泥浆、换泥浆更是离不开人。检修设备,选配钻具等等,一刻也得不到休息,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最终,经过考验决定命运的这个孔,也以甲级评定的结果而告结束。之后不久,我便调到队部整运分队,从事汽车驾驶员工作,继续为一线钻机服务。</p> <p class="ql-block"> 近一年半的一钱钻探生涯,500多个日日夜夜,让我不舍得是那些朝夕相处宛如一家的忘年之交,兄弟情谊。记得我刚到钻机时,一个20出头活泼的青年,来到一个陌生、单调、寂寞、令人窒息的环境,心情很是压抑、失落、沉闷,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班里的师傅们很理解我的心情,总是主动的接近搭讪,让我尽快的走出阴霾振奋起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操着南方口音的副班长查志龙,一有空他总是凑到我跟前,讲那些以前钻机发生过的新鲜有趣的事儿,绘声绘色时而哈哈大笑。他家离得那么远,怎么不想家呢?我想!不过他那乐观的心态,却深深地感染着我。查老性格真诚直率,做事雷厉风行、风风火火、那时的冬天很冷,他是南方人比我们还扛冻,这次月跨“双千”我们班在场外与泥浆有关的脏活让他承包了。我在钻期间,他回家过两次,每次回来的时候,都带回他家乡的特产腊肉火腿。免不了全班就着火腿小酌一番,剩下的他就像宝贝一样收藏起来。每当屋里没有其他人时,他就神秘兮兮的切下一块火腿,拿出酒来,“小邹子,来改善一下”就这样火腿最终被消灭了。上次我给他打电话谈起此事,还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p><p class="ql-block"> 还有师兄孟繁兴,家住义县稍户营子。其实我比他大两个月,但他早我一年上钻,所以就叫师兄。他很有背景,当时哥哥就是某部队的师级干部,每次回家探亲,都是专车警卫,很是让人羡慕,尤其是那个年代。记得我刚参加钻机工作不久,部队就派人带着军装来单位接他入伍,不知什么原因他没有走,但却给他留下了不戴领章帽徽的军装,那时要是有一套军装是感到多么荣光。我俩不管搬到哪儿铺盖总是挨着的,有几次睡觉,我都在不知不觉中把他的被拽到我身上,他直到冻醒,才知道找被。 他头脑聪慧,一直是钻机的骨干。几年后他被调到后勤供应科,后升任为供应科科长,把供应科搞的有声有色。</p><p class="ql-block"> 讲起来,钻机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让人无比怀念。那种亲人般的真诚的情谊,忘我的牺牲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影响着我的整个勘探生涯。</p><p class="ql-block"> 如今退休走向社会,走向银发行列。可一线钻探生涯的闪光精神,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磨灭,而是越发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