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王店人民剧院

梅里老林

<p class="ql-block">  王店人民剧院创建于1957年,那年刚好我出生。听老人讲,剧院以原东米棚下东园剧场为基础,在原绍兴会馆地址上建成,当时是公私合营性质。因剧院离我家比较近,从小时候起,王店人民剧院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剧院的外观和嘉兴南湖剧院相仿,外墙黄颜色(“文革”时曾被指责为庙宇颜色)。剧院正门顶端装有霓虹灯,中间“人民剧院”四个红色大字用蓝色边框装饰。晚上霓虹灯闪烁,光彩照人,映红天空。如果想知道剧院今天有没有演戏,只要站上环桥上看霓虹灯亮不亮就知道了。正门墙两边各有一块显目广告框,每次有剧团来演出,便有广告画出现。剧院门前有矮木栅栏围着的花园,园中月季花、牡丹花、梅花、桃花等非常漂亮,还有二棵高大的梧桐树,每年秋天结果后,总有人爬上去采摘回家炒熟吃。</p> <p class="ql-block">重建的王店影剧院(前身王店人民剧院)老镇志照片</p> <p class="ql-block">  剧院内设有910只木质固定靠背椅,椅子背面有用来挂玻璃茶杯的铁网钩子,看戏时还可以泡杯红茶或绿茶享用,老戏迷一般都喜欢边看戏,边嗑瓜子、喝茶,中途有服务员加开水。剧院内还设有小卖部,糖果、瓜子、小糕点等零食生意最好,剧院外还有人拎着装满香瓜子、南瓜子的王店篮叫卖,价格一般二分一包。在五、六十年代,小镇上有这样的剧院算是比较洋气的。</p> <p class="ql-block">  “文革”前,剧院以演戏为主,当年地方小剧团很多,来剧院一般演出二到三天,演出的都是传统剧目,剧种有越剧、沪剧、京剧,还有地方戏。小时候,奶奶、外婆常带我去剧院看戏,外婆也算是个戏迷,好的戏必从南塘街赶来看。记得有一次看戏中途遇到停电,顷刻间剧场内一片漆黑,好在剧院备有汽油灯,马上拿出来挂在天花板上。说是汽油灯,其实是一种煤油灯具,灯座上有打气管子,打进空气,把煤油从一组小孔中压出,喷成雾状小滴,化为蒸汽,跟空气均匀混合后燃烧,使纱罩发出炽热光亮。曾有一次,剧院工作人员操作汽油灯时不慎跌翻煤油灯,外泄的煤油燃烧起来,幸好扑救及时没有酿成火灾。汽油灯下演戏,没有灯光布景损色不少,但演员的唱腔功底,还是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剧院有时还放映电影,当时的放映机是16毫米小机型,单机放映中途换片还需停顿几十秒。后来有了35毫米放映机,双机放映后再也没有停顿现象了。五、六十年代国产片我们都是在剧院看的,1965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放映时,我们小学生学校包场观看。</p> <p class="ql-block">  “文革”时,地方剧团解散,艺人转业,剧院无戏可演,人员调离。剧院更名为“王店人民会场”,成了重要宣传场所,“人民剧院”的霓虹灯拆除。随之代替的是高音喇叭,声音响彻大半个镇。后来镇广播站整点播放,早上《东方红》开播,晚上《大海航行靠舵手》(后改《国际歌》)结束。人们也随着广播开播起床,结束入睡。镇文宣队在这里演出《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片段。1967年,驻嘉部队支左站进驻王店镇,某月有一支解放军文艺宣传队在这里演出,观众人山人海,非常拥挤,造成人员踩伤,有关人员当即采取措施才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文革”后期,会场以放映电影为主,镇上重大会议都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2015年王店影剧院</p> <p class="ql-block">  1979年3月,恢复剧院编制,部分人员重返岗位。起初由轻机厂派员负责剧院整理组建,我当年已进工具厂工作,也曾派去剧院做电气整理工作,当时负责人要我留下来,但我没考虑。后来也曾邀去画电影广告画,报酬是好多张电影票。当时剧院放映电影比较多,中外电影陆续上映。也有剧团来演出,起初上演现代戏,后来传统剧目恢复演出。</p> <p class="ql-block">2021年王店影剧院</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期,政通人和,经济文化日渐开放。一些国外、港台大片陆续引进中国文化市场,在王店放映时,常有“一票难求” 的现象。1986年,剧院花费70多万元在原址重建。1987年10月新剧院建成,更名“王店影剧院”。剧院建筑面积增至1458平方米,座位921只,木质椅改为铁木结构靠背椅,宽敞舒适。新型电影放映座机固定安装在楼上放映室,此外还有有线电视播放室、会议室、办公室等,楼下有小卖部、小百货部、售票房等,另附设食堂、招待所。这时经常放映的是中外著名影片及录像,也上演戏剧、歌舞等,是镇上一处多功能的娱乐场所,深受年轻人喜爱。1990年,王店创建有线电视网,影剧院楼顶架起大型天线网,控制室设在楼上。1991年,工具总厂建厂40周年盛会在王店影剧院举行,邀请专业歌舞团演出助兴。1997年,有线电视网由王店镇广播电视站接收。</p> <p class="ql-block">2022年王店影剧院</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网络和手机普及,电影戏曲门票上涨,王店影剧院逐年冷清。2000年后,影剧院逐步腾出房子出租开店,招待所向社会开放,外来做生意的人员住宿比较多,相对住宿便宜些。而今我已退休,而影剧院也已彻底关门闲置,“王店影剧院”五个大字已不知去向,屋面开始坍塌,看了令人惋惜,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再现生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