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送教路 同心共研谱新篇---记送教到大曹庄学区

田红梅

<p class="ql-block">细雨如丝,浸润着求知的沃土;师者如光,点亮了教育的远方。今天,细密的雨帘中,小学数学田红梅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带着精心打磨的课程与满满的教研热情,踏入大曹庄学区,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北鱼学区和徐家河学区的骨干教师。</p><p class="ql-block">这场伴着雨声的送教之旅,既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教育情怀的交融——雨水轻敲窗棂,课堂上思维碰撞的火花却愈发炽热,为乡村校园增添了别样的生机与温度。</p> <p class="ql-block">在此次送教活动中,魏世茹老师带来的课例《认识时分》让人眼前一亮。课堂伊始,魏老师借助生动有趣的动画短片,展示了亮亮按不同时刻活动的场景,自然地引出本节课对时间单位“时”与“分”的探究,成功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认识钟面环节,魏老师拿出精美的教具钟面,邀请学生上台指出时针与分针,详细讲解它们的特点与区别,还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大格与小格的数量。学生们认真观察、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在探究“时”与“分”的关系时,魏老师巧妙地利用动态课件,清晰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的过程,让学生直观理解了1时=60分这一抽象概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课堂接近尾声,魏老师开启了一个特别的环节——“一分钟的世界”。随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屏幕上展开,孩子们的眼中满是惊奇与好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们看到了世界的多样与奇妙,也真切体会到时间虽短暂,却蕴含着无限可能,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在送教活动中,孙璐老师执教的《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以巧妙的教学设计与循循善诱的引导,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探索几何奥秘的奇妙之旅。课堂伊始,孙老师用生活中常见的多边形物体图片创设情境,抛出问题:“三角形内角和是180°,那四边形、五边形甚至更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瞬间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探究环节,孙老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发放多边形纸片,引导学生尝试用“分割法”将多边形转化为熟悉的三角形。学生们分组合作,有的用剪刀裁剪,有的用铅笔连线分割,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孙老师穿梭于小组之间,适时点拨:“分割的关键是什么?如何保证不重复、不遗漏?”在她的启发下,学生逐步发现“多边形内角和=180°×(边数 - 2)”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课例展示结束后,范从泊老师带来《小学数学模型意识的培养策略》专题讲座,以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方式,为在场教师打开数学教学新思路。讲座开篇,范老师从数学模型意识的内涵与价值切入,结合课标的核心要求,点明其不仅是学生抽象思维与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连接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在培养策略层面,范老师提出“三阶递进法”:感知层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数学模型的现实意义;建构层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索,在试错与验证中提炼通用模型;迁移层则设计跨学科任务,强化模型的应用能力。</p><p class="ql-block"> 针对“多元表征”的关键环节,范老师展示了丰富的教学案例:通过实物教具、动态课件、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将抽象模型转化为图形、符号、语言等多元表达形式;范老师以“模型意识培养不是终点,而是思维发展的起点”作结,激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持续渗透模型思想,让数学学习真正“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在送教活动的专题讲座环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田红梅老师以《小学数学模型意识的培养策略》为题,紧扣新课标精神,为在场教师带来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教学盛宴。讲座伊始,田老师从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切入,强调“模型意识”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从现实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关键能力。她指出,新课标明确要求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建模过程”,这与魏世茹老师《认识时分》中时间概念的具象化、孙璐老师《多边形的内角和》中公式推导的结构化设计不谋而合。</p> <p class="ql-block">针对新课标倡导的“教 - 学 - 评一体化”,田老师提出“三维评价法”:从模型的构建准确性、应用灵活性、表达规范性三个维度,讲座中,她还结合课例中的学生生成性问题,现场示范如何通过追问、对比等方式,引导学生修正模型认知,真正落实新课标“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教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交流研讨活动中,魏世茹、孙璐两位执教老师分别进行说课,将课堂设计思路与实践反思娓娓道来。魏世茹老师分享了从“生活场景导入—动手操作探究—跨学科情境应用”的设计逻辑,孙璐老师则以《多边形的内角和》为例,阐释了“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路径。</p><p class="ql-block"> 现场教师围绕“模型意识在课堂中的有效渗透”展开讨论,老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将模型意识融入日常教学的每个环节,通过持续性、阶梯式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数学思维。</p> <p class="ql-block">大曹庄学区王学岭校长在活动尾声进行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团队冒雨送教的奉献精神致以诚挚谢意,“这场春雨不仅滋润了大地,更浇灌了大曹庄教育的沃土。”王校长指出,魏世茹老师的《认识时分》与孙璐老师的《多边形的内角和》两堂课,以扎实的课堂设计与创新的教学策略,生动诠释了数学模型意识的落地实践,为学区教师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范例;而田红梅、范从泊老师的专题讲座,则从新课标视角出发,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操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谈及活动意义,王校长强调:“此次送教活动不仅是知识与经验的传递,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革新。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意识,正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他号召学区教师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所学所悟融入日常教学,主动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径。最后,王校长展望未来,希望能与名师工作室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持续深化校际交流,共同书写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赢得了在场教师的热烈掌声。</p>